老舍创作在俄罗斯

发布时间:2017-10-01 19:06

  本文关键词:老舍创作在俄罗斯


  更多相关文章: 老舍在俄罗斯 比较文学 译介研究 接受研究


【摘要】: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 师,我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其作品充满了对被侮辱与被损害 的小人物的人道主义关怀,语言风格独特,民族风情浓郁,目前已被译成20多种语 言,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和充分关注。在对老舍进行翻译与研究的世界 各国中,俄苏历史悠久,成绩斐然,别开生面,自成一家。本论文借助比较文学的 译介学和接受学相关理论,对俄苏长达七、八十年的老舍译介与接受的历程进行梳 理,总结其成绩与历史贡献,揭示其特色,分析中俄两国老舍接受中的差异及其背 后的原因。以期反哺俄苏老舍翻译与研究,同时促进中俄苏两国老舍研究界的交流, 补益、启迪国内老舍研究。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结论。绪论介绍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目的、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等。第一章对俄苏老舍翻译与研究的历程进行梳理。由两节组成,第一节整体回顾俄 苏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历程,以便为老舍在俄罗斯的译介与研究设立背景。 第二节结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历史演变以及俄苏国内社会背景变迁,对俄苏老舍翻译与 研究的历程进行纵览和述评。第二章介绍主要译者和研究者及其成绩。通过对经典译作,如Pикша(《骆驼祥 Записки о кошачьем городе (《猫城记》)、Под пурпурными стягами (《正红旗 下》)等译作的分析,评价译作质量,揭示主要译者的翻译风格。评述主要研究者的 成果时,通过与同时期中国及其他国家学界类似成果对比,既肯定其历史功绩和当代 意义,亦指出其局限性,包括时代使然的和研究者个体的。第三章基于译介学理论对老舍译作进行分析。分设四个专题:一、误译——文学 交流中的阻滞点,通过总结归纳老舍俄译中的误译类型,导致误译的心理机制,分析 中俄文学交流中的主要障碍,探讨减少误译的途径。二、信息的流失与变形。主要探 讨基于汉语言文字特点的幽默元素以及独具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流失与变形。三、文 化信息传递。通过译例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译者应该尽可能地传递原作的文化信息, 但不能以损害译作可读性为代价。四、创造性叛逆。将老舍俄译与英译进行对比,在 揭示俄译特色的过程中,对译介学的“创造性叛逆”的概念进行理论商榷,提出“度” 的约束。 第四章使用接受学理论对俄罗斯老舍接受情况进行分析。同样设置四个专题。一中俄老舍接受环境的变迁,探讨中俄两国接受环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异同。二、独特的俄罗斯接受屏幕,主要分析俄罗斯文学小人物主题,讽刺文学等传统积淀对老舍在俄接受所产生的影响。三、老舍整体形象的差异,包括中俄对于老舍幽默与讽刺的不同界定,对于老舍创作渊源的不同揭示。四、老舍杰作在中俄接受中变异。借助译作出版相关数据确定在俄罗斯接受最广的老舍作品,继而通过分析不同作品在中俄两国的水平接受和垂直接受差异,探究中俄在历史文化、审美传统等深层次上的异同。 结论总结全文。对以上各章进行总结归纳,指出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研究不足及完善方向。
【关键词】:老舍在俄罗斯 比较文学 译介研究 接受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5;I046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6
  • 俄文摘要6-11
  • 绪论11-22
  • 一、选题意义11-13
  • 二、研究现状13-18
  • 三、研究内容与目的18-19
  • 四、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19-22
  • 第一章 俄苏老舍翻译与研究纵览22-45
  •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俄苏22-31
  • 第二节 老舍文学在俄苏31-45
  • 一、翻译纵览32-36
  • 二、研究概述36-45
  • 第二章 主要译者和研究者45-76
  • 第一节 主要译者及其译作45-56
  • 一、罗日杰斯特文斯卡娅与“京味儿”系列46-51
  • 二、谢曼诺夫与幽默讽刺系列51-54
  • 三、其他译者译作54-56
  • 第二节 主要研究者及其成果56-76
  • 一、安季波夫斯基与“老舍早期创作”研究57-61
  • 二、博洛京娜与“战争年代老舍创作”研究61-66
  • 三、阿布德拉赫曼诺娃与“建国后老舍创作”研究66-69
  • 四、罗季奥诺夫与“老舍国民性主题”研究69-76
  • 第三章 译介研究76-114
  • 第一节 误译——文化交流中的阻滞点76-86
  • 一、语言类误译77-79
  • 二、文化类误译79-82
  • 三、导致误译的心理机制82-86
  • 第二节 翻译中的流失与变形86-98
  • 一、幽默文字86-92
  • 二、特色文化92-98
  • 第三节 文化信息传递98-106
  • 一、文化信息传递的重要意义99-102
  • 二、文化信息传递与语言可读性的制衡102-106
  • 第四节 “创造性叛逆”之度106-114
  • 一、“创造性叛逆”的限度问题107-111
  • 二、老舍英译与俄译“创造性叛逆”差异及原因111-114
  • 第四章 接受研究114-151
  • 第一节 20世纪中苏接受环境变迁114-122
  • 一、50-60年代中期:相似的接受环境115-118
  • 二、60年代中期:接受环境逆转118-120
  • 三、关于接受环境的一点思考120-122
  • 第二节 俄苏接受屏幕的独特性122-131
  • 一、小人物文学主题123-126
  • 二、讽刺文学传统126-131
  • 第三节 中俄对老舍整体形象的认知差异131-140
  • 一、幽默?抑或讽刺?131-136
  • 二、关于老舍创作渊源的界定136-140
  • 第四节 老舍杰作在中俄的接受差异140-151
  • 一、《猫城记》:跌宕起伏143-146
  • 二、《骆驼祥子》:顺利接受146-147
  • 三、《茶馆》、《四世同堂》:未逢其时147-151
  • 结论151-154
  • 一、研究发现151-152
  • 二、创新之处152-153
  •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努力方向153-154
  • 参考文献154-173
  • 一、俄文资料154-164
  • 二、中文资料164-173
  • 附录1 老舍俄文研究资料目录(1934-2014)173-199
  • 附录2 老舍作品俄译目录(1934-2014)199-20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诸天寅;老舍作品中的北京风俗[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赵园;;京味小说与北京方言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01期

3 孙洁;试述老舍新中国时期的文艺思想[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6期

4 石兴泽;石小寒;;在东西方文化和文学影响下形成创作个性——老舍创作艺术探源之一[J];东岳论丛;2010年04期

5 燕良轼;姚树桥;谢家树;凌宇;;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6 惠继东;;底层的人们: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杨四平;;现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接受的国别关系研究——以欧美与苏俄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8 阿·玛迪逊;薛华;张玉珍;;中国文学在俄罗斯[J];俄罗斯文艺;2007年03期

9 夏天;;《猫城记》1964年英译本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2期

10 石兴泽;;中国与苏俄老舍研究比较[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荣秀;走进新时代——试论若干现代作家建国后的心路历程[D];山东大学;2009年

2 魏巍;少数民族视野下的沈从文与老舍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鲁伟;老舍作品翻译的文学再现与权力运作[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55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955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2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