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E视角下的劳动收入份额再测算及变化趋势的统计分析
【摘要】 准确测算劳动收入份额是揭示中国生产要素收入份额真实演化趋势的必要前提。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三类官方统计数据的测算结果几乎一致地反映这样一个现象: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从1995年50%以上下降至2003年的45%左右,2004年之后更是加速下降,2007年已不足40%,不仅低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更违背"Kaldor典型化事实”而呈现快速下降趋势。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是否正如国家统计局报告的那么低且下降地那么快呢?对此,相关学者展开了全面而又深刻的讨论,涌现了一系列有关如何准确测算劳动收入份额的文献。国内文献基本认为直接运用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数据并不能有效衡量和揭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真实水平及其变化规律,可应该如何测算劳动收入份额的真实值及变化趋势一直以来没有定论。一方面,由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远非其定义那样简单直观,存在诸多难题,使得现有的测算方法常常顾此失彼,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初衷,借助不同的测算思路的测算结果大相径庭;此外,现有文献普遍存在轻劳动收入份额估算分析而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决定因素分析,这势必会导致后续研究缺乏说服力。另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近年来未被观测经济问题逐渐凸显,作为应该核算而未被核算计入GDP的一部分经济活动成果,未观测经济在生产环节中也存在投入要素问题,同样为劳动要素支付劳动报酬,同样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由此可见,不涉及NOE的劳动收入份额测算结果显然是不全面的。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文尝试提出纳入NOE的一种新的劳动收入份额测算方法,并基于全国和区域二维视角开展劳动收入份额的实际估算。进一步地,运用三部门经济模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进行理论分析,进而再通过实证检验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进行解释。总体上,本文是遵循“明现状→提方法→测份额→析原因”的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论文的结构以及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章致力于对国内外劳动收入份额相关文献进行系统介绍、归类和评析,主要围绕“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两大主题展开。第三章为劳动收入份额的再估算。本章致力于阐述新的劳动收入份额估算方法,开展1995-2007年全国和省际劳动收入份额的再估算,强调理论方法创新与实际估算分析相结合。基于水平测算结果,分析新方法估算得到全国劳动收入份额与原始估算方法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区域间对比分析。第四章是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的统计分析。本章致力于从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两个层面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进行分析解释。首先基于三元经济结构视角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进行数理分析,提出有关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的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古典框架下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理论展开本文的实证分析。第五章是本文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未观测经济; 非正规部门; GMM估计;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劳动收入份额也称劳动收入占比、劳动报酬比重或劳动份额。顾名思义,劳动收入份额是指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是反映国民经济中功能性分配格局的主要指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国民收入的功能分配格局却出现较大变化。许多国内学者和机构指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正在大幅度降低,收入分配的“三方面倾斜”(向非劳动者、向政府部门、向垄断性行业)现象越来越突出。2008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中提出了 “我国劳动者报酬比重逐年下降”的论断。基于三类官方统计数据,即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部分数据、收入法计算的省际GDP数据和投入产出使用表数据的测算结果几乎一致地反映这样一个现象: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从1995年50%以上下降至2003年的45%左右,2004年之后更是加速下降,2007年已不足40%,不仅低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更违背“卡尔多典型化事实"而呈现快速下降趋势。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是否正如国家统计局报告的那么低且下降地那么快呢?对此,相关学者展开了全面而又深刻的讨论,涌现了一系列有关如何准确测算劳动收入份额的文献。国内文献基本认为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数据并不能有效衡量和揭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真实水平及其变化规律,可应该如何测算劳动收入份额的真实值及变化趋势一直以来却没有定论。一方面,学者们或认为国家统计局界定的劳动报酬核算口径存在变动,基于报告数据计算的劳动收入份额缺乏一致性;或认为国家统计局界定的劳动报酬核算口径过于宽泛,基于报告数据计算的劳动收入份綠趋于高估并缺乏国际可比性;或认为生产税净额是劳动与资本之外的“楔子”,基于总增加值的计算结果趋于高估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幅度,为此,出于不同的考虑提出各不相同的调整方法。
………..
第二节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本文是基于“明现状一?提方法">测份额一?析原因”的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论文的结构以及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进行了阐述。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致力于对国内外劳动收入份额相关文献进行系统介绍、归类和评析,主要围绕“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两大主题展开。首先通过对有关劳动收入份额测算的文献进行全方位考察,总结得到估算过程中涉及到的两种估算思路、两种具体估算方法、三种基础数据来源、四种劳动者报酬统计口径、混合收入的两种估算思路和三类分勞方法,并且指出现有文献普遍存在对广泛存在的未被观测经济的忽视,据此找到本文的切入点。接着,本文对有关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影响因素的文献从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方面进行了述评,为本文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的统计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为劳动收入份额的再估算。本章致力于提出一种新的劳动收入份额估算方法,并基于全国和区域二维视角开展劳动收入份额的实际估算,强调理论方法创新与实际估算分析相结合。具体地,本文分GDP和NOE两个生产系统阐述了两系统平行估算法,进而运用该方法对1995-2007年全国以及各省份的劳动收入份额进行水平测算,据此分析新方法估算得到全国劳动收入份额与原始估算方法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区域间对比分析。第四章是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的统计分析。本章致力于从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两个层面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进行分析解释。基于三元经济结构视角,我们从经济发展中三部门结构变化和外商直接投资两方面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进行数理分析,并提出影响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化趋势的相关推论。根据新古典框架下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理论和数理模型得到的推论确定本文实证分析中的解释变量,建立本文的实证模型。并运用1995-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系统GMM估计,基于中国国情对实证分析结果出解释。第五章是本文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总结了本文对劳动收入份额水平测算以及对其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的相关主要结论,并尝试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旳政策建议。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有关劳动收入份额测算方法的文献综述
关于如何测算劳动收入份额的问题,国内外诸多学者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涌现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本文结合自己的思考,对已有的方法做如下梳理:基于国家统计局核算数据,以劳动者报酬对增加值的比值作为劳动收入份额是目前得到广泛运用的基本测算思路(白重恩、钱震杰,2009;罗长远、张军,2009)。但鉴于统计资料的限制和统计口径的变化使得上述测算.思路存在诸多困难,章上峰、许冰(2010)提出利用时变弹性生产函数测度劳动收入份额的新思路,即用劳动产出弹性替代劳动收入份额,由此可以避免劳动者报酬数据质量以及口径等问题。但是也不难发现运用该思路的测算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投入产出数据质量以及模型的设定和估计的准确性,因此单独运用该思路测算整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文献并不多见。相比之下,学者们试图将以上两种思路结合起来测算劳动收入份额,整体测算是基于第一种思路,部分产业或混合收入部门采用第二种思路。
…………
第二节有关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这一领域的多数研究都是基于新古典要素分配理论框架,把劳动收入份额与资本产出比联系起来。在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市场完全竞争以及只存在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劳动收入份额与资本产出比之间存在确切的函数关系,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资本产出比将保持不变,劳动收入份额也随之趋于稳定。K:aldor(1961)曾把这一现象称为经济增长的“特征事实”。Bentolina and Saint-Paul (2003)证明了一般形式生产函数下劳动收入份额与资本产出比的一对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SK线。然而,最近一些国家劳动收入份额的走势与所谓的“Kaldor事实”明显不吻合。如欧洲大陆国家,原本较高的劳动收入份额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不断下降。Blanchard(1997)尝试估算过,这些国家劳动与资本之间的替代弹性近似为1(接近CD生产函数),即理论上劳动收入份额应为常数。因此仅凭新古典框架下资本产出比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很难解释世界范围内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
…………
本文编号:8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8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