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纪录片《情景再现》中的艺术表演元素研究与解析
发布时间:2014-09-14 19:49
【摘要】 纪录片是一种忠于真实的社会艺术,并以它独特的社会功能获得了观众的青睐,其认识世界揭示世界的功能尤为被社会看重,被称作是历史的镜子,社会的镜子。近年来,《中华文明》《故宫》《敦煌石窟》《大明宫》等众多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和《森里之歌》《大秦岭》自然类纪录片之所以专家的首肯和观众的喜爱,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纪录片的创作伴随着的是对纪录片理论的研究,近年来对于纪录片情景再现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对于纪录片“情景再现”表演的研究却较少见。本文就是对纪录片创作手段中的表演元素进行探索。文章分为五个大部分:引言部分,对解读文章提供一个整体的思路。主要涉及论文选题的角度、研究内容、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想要达到或解决的问题等内容。第二章,对涉及概念的基础知识的介绍,包括纪录片的相关概念、情景再现的相关知识包括搬演与扮演。由于本文所论述的纪录片的表演元素,主要是针对搬演与扮演这两个方面,因此,在这一部分专门搬演与扮演作为一个小部分列出来进行分析。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核心部分,占的篇幅是最重,论述纪录片中表演元素的使用情况,以及纪录片表演与电视剧表演的辨析。第三章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影片阐述纪录片中使用表演的情况与现象,以及演员表演在纪录片创作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分别阐述了纪录片在搬演与扮演当中使用表演元素的情况以及在现场拍摄时使用表演的情况。搬演与扮演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当中使用的比较多,所以笔者就以《北方的纳努克》《大明宫》《中华文明》这三部纪录片进行阐述。对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所存在的表演形式和情况以《幼儿园》这部现实题材的影片为例展开阐述。第四章首先介绍了纪录片中表演的特殊性,从展现方式、叙事内容和演员地位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来阐述纪录片表演与影视剧表演的区别进行分析,为之后纪录片表演提供一个参照。本章还通过对《定军山》这部中国电影纪录片的开山之作进行介绍,阐述了中国纪录片与中国表演艺术以及中国民族文化的渊源,指出纪录片在文化传承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和应该担负的责任。第五章,讲述了纪录片使用表演元素这一创作手段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表演在纪录片创作中发展的趋势和可能,也是笔者研究这一问题的目的及意义所在。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表演在纪录片中获得发展的必然性,一是历史题材使得搬演与扮演所使用的频率和比重不断增加;二是纪录片使用虚构手段使得纪录片叙事结构发生变化,使得纪录片使用表演的可能性增加;三是观众的收视诉求需要,观众对于纪录片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亲和力和叙事力强的影片获得了观众的青睐。结语部分,是结论性的部分,是对本篇论文提出的问题以及论点的总结。
【关键词】 纪录片; 表演; 搬演; 扮演; 情景再现;
第1章引言
阿兰·帕克尔(AlanParker)曾经说过:“理论之于电影像是在电影负片上加上一道刮痕。”他的意思就是说,对于电影而言,理论会显得有些多余,导演是靠他们的创意和想象力来完成他的作品的,而不是理论;观众更是如此,他们只需要对影片进行赏析与响应即可。?对于这种说法,笔者并不是很赞同,虽然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但是导演们的灵感和创意往往来源于某种创作理念的引导,而对于观众而言,掌握一定的知识理论会使他们对影片的欣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纪录片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困难,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对其不断地进行探索与研究。
从纪录片产生至今,总的来讲,对于纪录片的研究理论主要集中在对于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纪录片的属性、美学价值以及叙事等方面的研究。而且在这众多的纪录片研究中,对于情景再现的研究真是数不胜数,而且是层出不穷。
现在纪录片的种类越来越多,运用的手段也不断增加。现在我们比较常见的纪录片种类有自然类纪录片、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科教类纪录片、政治类纪录片、财经类纪录片等等,其中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对于情景再现的运用最为普遍和常见,甚至可以说情景再现是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叙事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在西方的纪实影片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纪录片在表现历史事件时,都会釆用大量搬演甚至是扮演的再现手法,美国著名的纪录频道Discovery Channel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央视引进译制的节目《失落的文明》中,在阐释人类文明史上的几大文明消失之i迷的时候就大量的运用了搬演与扮演的方法。①
关于纪录片的创作手段方面的情景再现的研究是我比较感兴趣的。随着纪录片的不断发展,关于纪录片的争议也越来越多,但是有争议就必须要提出要解决,这对于纪录片本身和纪录片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直以来关于纪录片关于“虚构”方面的争议不断,关于纪录片当中是否存在着表演成分也是有争议的,但是就笔者个人看来,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或多或少的运用了一些表演手段的。
1.1选题依据与意义
就影像作品而言,观众所看到的都是发生过的事情,只是银幕上展现的地点却是现在的。就算是对现实生活真实纪录片的纪录片在观众看到的时候也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虽然可能生活中这样的情况这样的事情还在继续存在和发展。因此对于纪录片而言,影像所展现出来的都是过去事件,但是它所展示出了的意义却可能一直存在于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而为了完整真实的途释事件所采用的一切情景再现的手段都应该被接受和理解的,而不应该受到抨击与抵触。
....................
1.2文献综述
为了更好的帮助自己的论文写作,本人搜集阅读了大量的关于纪录片发展、纪录片创作、影视表演、戏剧表演等多方面的书籍和文献。通过对这些书籍的阅读,笔者了解到,伴随着近年来对于纪录片的关注的增多,世界各国关于纪录片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理论研究也更加丰富和完善,目前对于纪录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纪录片概念、纪录片美学、纪录片叙事、纪录片创作手段以及后期的市场运营等方面。虽然我国的电影起步较晚,但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电影却是纪录片,而且是关于京剧演出的纪录片。而在我国的纪录片研究当中关于“情景再现” 一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一般与纪录片相关的书籍中都会涉及这一方面的问题,但是关于表演与纪录片、戏曲与纪录片的研究却是几乎没有。
前人的知识理论是本文写作的基础,为本文写作研究提供了指导,以下是对其中一些书籍和论文中所涉及的学术界主要研究方面的总结。
欧阳宏生主编的《纪录片概论》是一部关于电视纪录片的理论专著,主要涉及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介绍了电视纪录片的基本属性和划分的类型和派别、审美特征以及纪录片与社会的关系等。朱景和主编的《电视纪实艺术论》信息含量大,囊括了关于纪录片的相当多的知识,包含作者对于纪录片问题的一些意见、中外纪录片的比较、中国影视纪实艺术的发展、纪实美学、纪录片的文献性、生活积累与纪录片创作的关系、纪录片内容选择和拍摄的方法与技巧以及作者对一些新闻节目观赏之后的一些随想。张红军主编的《记录影像文化论》介绍了纪录与认知文化、纪录与审美文化、纪录影像与伦理文化、纪录影响与时间等方面的内容。由比尔?尼克尔斯著、陈犀禾主编的《纪录片导论》,书中主要涉及纪录片的内容题材、类型、制作、道德问题、纪录片与其他影视剧类型的区别并从修辞学的角度来阐释它对于社会舆论与社会问题的关注及揭示的社会功能以及它如何去发挥这一功能的。伯纳德著、孙红云译的《纪录片也要讲故事》运用许多真实的案例和纪录片大师的访谈进行例证分析如何去讲故事的,为纪录片进行创作提供实用性的操作方法。梁伯龙的《电视表演学》当中介绍了演员表演的一些基础概念,包括演员在角色扮演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进行的角色创作与塑造,表演艺术的存在的基础等等。并且通过对电影和舞台的特点和电影理论的对比来试着探讨电视表演的一些理论及其发展的可能性。郭彦亭的《试论戏曲表演与戏剧、影视表演的异同》中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对戏曲艺术的影响,以及三种表演的异同,这篇论文涉及的内容都比较浅显。在富颖、程郁儒的《原则与边界:纪录片真实性机制的微观研究》这篇文献中涉及到关于纪录片边界的问题,对于电视记录场理论、纪录片的发生机制以及情境再现使用的原则进行分析。
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纪录片理论研究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方面,有关于纪录片与其他影视剧类型的区别比较,也有戏曲表演与影视剧表演的区别但是却几乎没有关于纪录片表演元素的介绍=本篇论文的学术价值就在于此。
............................
第2章关于纪录片
2.1纪录片的定义与属性
当第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诞生时,其创作者弗拉哈迪本身并非要刻意去拍摄一部纪录片,他只学习了几天摄影机的使用之后就带着摄影机出发了,他在探矿的时候拍摄记录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后来胶片被烧之后,他认为北方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和故事非常具有意义,可以把它拍成影片给那些远离这片世界的人们观看,让人们了解,在遥远的北方有这样一群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于是他又一次带上摄像机去到那个远在世界北极的地方,幵始与他们生活,当时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他又说服他们应模仿他们先辈们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最初的纪录片,简单的记录有意义的事情,是这种最初的纪录片也是经过了剪辑,进行了故事化的处理的,不是像卢米埃尔兄弟最初拍摄的电影那样仅仅简单的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不经过任何的加工。艺术是需要加工和创作的,任何不经雕饰的事物都称不上是艺术品。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亦应如此。对于它真实记录下来的内容应该进行精细的蹄选整合,使之最终成为一部真正有意义的艺术作品。
2.1.1纪录片的定义
从纪录片产生至今,对于“纪录片是什么,什么是纪录片”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纪录片” 一词是由英文单词“Documentary “ 一词翻译过来的,它是由弗拉哈迪的学生约翰?格里尔逊在评价《摩阿那》时最早提出来的。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应该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要超越个人去反映现实社会,而且宣称要把电影当成演说家的阵地,电影导演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宣扬自己对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的观点,并对社会产生影响。演说是一门艺术,电影是一门艺术,他提出纪录片不仅要具有真实性这一特征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并提出了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的观点。
一直以来,对于纪录片的定义也没有非常固定的说法,以下是几种关于纪录片定义的观点:
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或者历史性事件作系统、完整记录报道的影片——《辞海》
纪录影片、纪录片,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取材于实际生活,并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美国《电影术语汇编》
运用一种合适的社会造型艺术语言的方法组织现实——约翰·格里尔逊表现人类或社会活动某些方面的电影或电视片——《牛津现代高级英语词典》
纪录片是以摄像或摄像手段,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事件和现象等作真实的系统或专门报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享受的电影和电视作品。——张凤铸①
张凤铸老师对以上关于纪录片的概括有其合理的地方,因为纪录片是一种艺术性极高的影视作品,它必须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让人从中获得感悟与反思。但是笔者觉得他对于纪录片的内容和方式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偏差的,笔者认为,纪录片应该是以纪实的手段,相对客观地记录发生在真实时间真实环境真实人物身上的真实事件。这其中包含的内容范围极其广泛,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历史事件,还包括社会生活、自然世界中存在的万事万物。而且纪录片不应该是报道,“报道”作为动词的含义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者其他形式向公众报告,把新闻告诉群众;它作为名词的含义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发表的新闻稿件。纪录片是非常生动形象直观的呈现真实事件,并不是一种生硬的告诉和传达。②
.......................
2.2搬演与扮演
在纪录片产生之初,搬演与扮演就存在于纪录片当中,而且成为纪录片叙述和展现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欧洲,纪录片主要是靠搬演甚至是扮演完成的。纪录片的幵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是纪录片运用搬演与扮演的创作手段中最为典型的一部。
从纪录片产生到现在,关于纪录片搬演与扮演的讨论一直也没有中断过,对于纪录片在这方面的探讨应该算是对纪录片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作为纪录片情景再现的方式,它们只是其中两个。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纪录片的表现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包括制作方面的数字技术、叙事方面的虚构等等,但是搬演与扮演在纪录片重现方面的作用始终是无法被取代的。特别是搬演,它具有其它重现手段具有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那就是真人真事所散发出来的真实感。
本文编号:8918
【关键词】 纪录片; 表演; 搬演; 扮演; 情景再现;
第1章引言
阿兰·帕克尔(AlanParker)曾经说过:“理论之于电影像是在电影负片上加上一道刮痕。”他的意思就是说,对于电影而言,理论会显得有些多余,导演是靠他们的创意和想象力来完成他的作品的,而不是理论;观众更是如此,他们只需要对影片进行赏析与响应即可。?对于这种说法,笔者并不是很赞同,虽然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但是导演们的灵感和创意往往来源于某种创作理念的引导,而对于观众而言,掌握一定的知识理论会使他们对影片的欣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纪录片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困难,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对其不断地进行探索与研究。
从纪录片产生至今,总的来讲,对于纪录片的研究理论主要集中在对于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纪录片的属性、美学价值以及叙事等方面的研究。而且在这众多的纪录片研究中,对于情景再现的研究真是数不胜数,而且是层出不穷。
现在纪录片的种类越来越多,运用的手段也不断增加。现在我们比较常见的纪录片种类有自然类纪录片、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科教类纪录片、政治类纪录片、财经类纪录片等等,其中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对于情景再现的运用最为普遍和常见,甚至可以说情景再现是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叙事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在西方的纪实影片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纪录片在表现历史事件时,都会釆用大量搬演甚至是扮演的再现手法,美国著名的纪录频道Discovery Channel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央视引进译制的节目《失落的文明》中,在阐释人类文明史上的几大文明消失之i迷的时候就大量的运用了搬演与扮演的方法。①
关于纪录片的创作手段方面的情景再现的研究是我比较感兴趣的。随着纪录片的不断发展,关于纪录片的争议也越来越多,但是有争议就必须要提出要解决,这对于纪录片本身和纪录片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直以来关于纪录片关于“虚构”方面的争议不断,关于纪录片当中是否存在着表演成分也是有争议的,但是就笔者个人看来,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或多或少的运用了一些表演手段的。
1.1选题依据与意义
就影像作品而言,观众所看到的都是发生过的事情,只是银幕上展现的地点却是现在的。就算是对现实生活真实纪录片的纪录片在观众看到的时候也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虽然可能生活中这样的情况这样的事情还在继续存在和发展。因此对于纪录片而言,影像所展现出来的都是过去事件,但是它所展示出了的意义却可能一直存在于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而为了完整真实的途释事件所采用的一切情景再现的手段都应该被接受和理解的,而不应该受到抨击与抵触。
....................
1.2文献综述
为了更好的帮助自己的论文写作,本人搜集阅读了大量的关于纪录片发展、纪录片创作、影视表演、戏剧表演等多方面的书籍和文献。通过对这些书籍的阅读,笔者了解到,伴随着近年来对于纪录片的关注的增多,世界各国关于纪录片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理论研究也更加丰富和完善,目前对于纪录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纪录片概念、纪录片美学、纪录片叙事、纪录片创作手段以及后期的市场运营等方面。虽然我国的电影起步较晚,但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电影却是纪录片,而且是关于京剧演出的纪录片。而在我国的纪录片研究当中关于“情景再现” 一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一般与纪录片相关的书籍中都会涉及这一方面的问题,但是关于表演与纪录片、戏曲与纪录片的研究却是几乎没有。
前人的知识理论是本文写作的基础,为本文写作研究提供了指导,以下是对其中一些书籍和论文中所涉及的学术界主要研究方面的总结。
欧阳宏生主编的《纪录片概论》是一部关于电视纪录片的理论专著,主要涉及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介绍了电视纪录片的基本属性和划分的类型和派别、审美特征以及纪录片与社会的关系等。朱景和主编的《电视纪实艺术论》信息含量大,囊括了关于纪录片的相当多的知识,包含作者对于纪录片问题的一些意见、中外纪录片的比较、中国影视纪实艺术的发展、纪实美学、纪录片的文献性、生活积累与纪录片创作的关系、纪录片内容选择和拍摄的方法与技巧以及作者对一些新闻节目观赏之后的一些随想。张红军主编的《记录影像文化论》介绍了纪录与认知文化、纪录与审美文化、纪录影像与伦理文化、纪录影响与时间等方面的内容。由比尔?尼克尔斯著、陈犀禾主编的《纪录片导论》,书中主要涉及纪录片的内容题材、类型、制作、道德问题、纪录片与其他影视剧类型的区别并从修辞学的角度来阐释它对于社会舆论与社会问题的关注及揭示的社会功能以及它如何去发挥这一功能的。伯纳德著、孙红云译的《纪录片也要讲故事》运用许多真实的案例和纪录片大师的访谈进行例证分析如何去讲故事的,为纪录片进行创作提供实用性的操作方法。梁伯龙的《电视表演学》当中介绍了演员表演的一些基础概念,包括演员在角色扮演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进行的角色创作与塑造,表演艺术的存在的基础等等。并且通过对电影和舞台的特点和电影理论的对比来试着探讨电视表演的一些理论及其发展的可能性。郭彦亭的《试论戏曲表演与戏剧、影视表演的异同》中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对戏曲艺术的影响,以及三种表演的异同,这篇论文涉及的内容都比较浅显。在富颖、程郁儒的《原则与边界:纪录片真实性机制的微观研究》这篇文献中涉及到关于纪录片边界的问题,对于电视记录场理论、纪录片的发生机制以及情境再现使用的原则进行分析。
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纪录片理论研究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方面,有关于纪录片与其他影视剧类型的区别比较,也有戏曲表演与影视剧表演的区别但是却几乎没有关于纪录片表演元素的介绍=本篇论文的学术价值就在于此。
............................
第2章关于纪录片
2.1纪录片的定义与属性
当第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诞生时,其创作者弗拉哈迪本身并非要刻意去拍摄一部纪录片,他只学习了几天摄影机的使用之后就带着摄影机出发了,他在探矿的时候拍摄记录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后来胶片被烧之后,他认为北方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和故事非常具有意义,可以把它拍成影片给那些远离这片世界的人们观看,让人们了解,在遥远的北方有这样一群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于是他又一次带上摄像机去到那个远在世界北极的地方,幵始与他们生活,当时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他又说服他们应模仿他们先辈们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最初的纪录片,简单的记录有意义的事情,是这种最初的纪录片也是经过了剪辑,进行了故事化的处理的,不是像卢米埃尔兄弟最初拍摄的电影那样仅仅简单的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不经过任何的加工。艺术是需要加工和创作的,任何不经雕饰的事物都称不上是艺术品。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亦应如此。对于它真实记录下来的内容应该进行精细的蹄选整合,使之最终成为一部真正有意义的艺术作品。
2.1.1纪录片的定义
从纪录片产生至今,对于“纪录片是什么,什么是纪录片”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纪录片” 一词是由英文单词“Documentary “ 一词翻译过来的,它是由弗拉哈迪的学生约翰?格里尔逊在评价《摩阿那》时最早提出来的。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应该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要超越个人去反映现实社会,而且宣称要把电影当成演说家的阵地,电影导演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宣扬自己对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的观点,并对社会产生影响。演说是一门艺术,电影是一门艺术,他提出纪录片不仅要具有真实性这一特征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并提出了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的观点。
一直以来,对于纪录片的定义也没有非常固定的说法,以下是几种关于纪录片定义的观点:
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或者历史性事件作系统、完整记录报道的影片——《辞海》
纪录影片、纪录片,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取材于实际生活,并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美国《电影术语汇编》
运用一种合适的社会造型艺术语言的方法组织现实——约翰·格里尔逊表现人类或社会活动某些方面的电影或电视片——《牛津现代高级英语词典》
纪录片是以摄像或摄像手段,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事件和现象等作真实的系统或专门报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享受的电影和电视作品。——张凤铸①
张凤铸老师对以上关于纪录片的概括有其合理的地方,因为纪录片是一种艺术性极高的影视作品,它必须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让人从中获得感悟与反思。但是笔者觉得他对于纪录片的内容和方式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偏差的,笔者认为,纪录片应该是以纪实的手段,相对客观地记录发生在真实时间真实环境真实人物身上的真实事件。这其中包含的内容范围极其广泛,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历史事件,还包括社会生活、自然世界中存在的万事万物。而且纪录片不应该是报道,“报道”作为动词的含义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者其他形式向公众报告,把新闻告诉群众;它作为名词的含义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发表的新闻稿件。纪录片是非常生动形象直观的呈现真实事件,并不是一种生硬的告诉和传达。②
.......................
2.2搬演与扮演
在纪录片产生之初,搬演与扮演就存在于纪录片当中,而且成为纪录片叙述和展现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欧洲,纪录片主要是靠搬演甚至是扮演完成的。纪录片的幵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是纪录片运用搬演与扮演的创作手段中最为典型的一部。
从纪录片产生到现在,关于纪录片搬演与扮演的讨论一直也没有中断过,对于纪录片在这方面的探讨应该算是对纪录片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作为纪录片情景再现的方式,它们只是其中两个。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纪录片的表现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包括制作方面的数字技术、叙事方面的虚构等等,但是搬演与扮演在纪录片重现方面的作用始终是无法被取代的。特别是搬演,它具有其它重现手段具有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那就是真人真事所散发出来的真实感。
本文编号:8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8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