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殖民时期青岛的建筑研究-以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为例
发布时间:2014-09-16 11:50
【摘要】 在青岛短短的百年历史中,其间曾经三次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但因为被德国与日本占领的原因,青岛的德式建筑发展十分的迅速,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建筑在青岛经常可以见到,因此青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不同于别的城市很多古代乃至近现代建筑很多都遭到破坏,青岛的历史建筑大多被基本完好地保存下来。(1)了解青岛建筑的发展历程青岛德租时期的建筑当时社会发展形态的集中反映,探讨当时青岛的建筑可以更加了解到青岛这个城市是如何发展的,以德租时期的建筑遗存来研究与认知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当时的社会进行全面的展示,进而全面地认识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了解青岛德式建筑的全貌。(2)了解德国警察署旧址的发展及其建筑风格德国警察署旧址有着百年的历史,其历史在青岛德式史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德国警察署旧址的建筑最早由德国人所建,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我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尽可能多的将这些资料保存下来。(3)独特的历史形态产生的独特的城市风格青岛的建筑在德政府的统一规划管理下,城市发展十分迅速。德国人对青岛采取了统一的规划,充分考虑了建筑与自然和和谐统一,但他们所建的每一栋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风格,这些都让当时的青岛拥有着鲜明的特色。(4)青岛以后该如何建设发展如何保护这些建筑一直以来,青岛在中国德式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在青岛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好,建高架桥、高层居住区等等。但在建设的过程中,很多有着历史价值建筑物甚至一些老街区被破坏、拆除。探讨青岛的历史建筑对于保护这些历史建筑街区,还原这些历史建筑的原貌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 建筑风格; 建筑特色; 建筑形态; 细节;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探讨目的和意义
1.1.1课题来源
青岛当地学者在对青岛德国建筑进行探讨的同时,很多国内外专家也对此做了深入的探讨探讨。马克的《青岛德式建筑的发展》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其在中国德式建筑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是中国德式建筑转型期承上启下记录历史的重要著作。该书在探讨德式青岛建筑的发展变化时着重强调了德租时期青岛城市建筑的发展是青岛建筑史上的重要一环。
青岛德国建筑富有历史特色的演变脉络也是探讨本课题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青岛的德国建筑群有 23 座建筑,德国警察署旧址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处。最初的德国警察署办公地就位于此,青岛区和李村区两个警署也在其统筹范围之内。1914 年至 1922 年的青岛处于被日本占领时期这里就作为了日本宪兵队驻地存在着,在北洋政府一手遮天的时代这里就成为了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的警察厅,在动乱的 1938 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后,这里就属于了伪青岛市治安维持会警察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青岛市警察局,就成为了现在的青岛市公安局,为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2006 年 5 月 25 日国务院在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青岛德国建筑”被归入了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 6 月被评选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是对青岛德国建筑的探讨就越发进入了高峰时期。
1.1.2 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尝试完整地展现青岛的城市和建筑在德租时期的完整形态,研究其对未来青岛建筑形态以及风格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探讨,找出社会内在动因对青岛建筑形态发展的影响,以德国警察署旧址为切入点,揭示出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建筑与以青岛本土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建筑的交融方式以及最后的交融形态;此外,中国德式建筑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也为定位青岛建筑提供了独特的探讨视角,其产生和发展的共性和个性也在探讨中自然流露。
本课题探讨的意义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青岛德式建筑的社会学探讨
城市与建筑的演变形式是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历史形态的集中式展现,建筑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附着的历史信息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化财富。从探讨的角度来看,根据现今留存的城市形态与建筑遗址,可以清晰地辨识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为当时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鲜有而珍贵的历史依据。用社会学的视角对建筑研究是从社会、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进行的,这样就能够将其中埋藏在历史背后的重要资料全面地予以揭示,逐渐认识历史上建筑发展的概况。
在课题的探讨过程中,利用史料是基于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的。其次探讨现存的德式建筑,可以推断、判定当时青岛城的发展状况,通过研究还可以证实一些有争议的文化历史资料的真伪。结合两方面比较探讨,更全面地认识青岛德式建筑。
2、阐释青岛德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中的地位
德租时期的青岛在建筑上具有很高的探讨价值,青岛开埠的时间虽然比中国其它几个开埠城市晚,但是它在建设的规划上提出了很高的建设目标,而且西方人带来的管理机制也相对先进,于是城市的发展在速度上是领先的,一批有特色的建筑也在青岛拔地而起,本次探讨旨在将青岛德式建筑与想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建筑进行对比,研究出青岛德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特殊地位。
...........................
1.2. 青岛城市建筑的相关研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和《胶州总督府,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都是青岛市档案馆所藏的详细描写 1897-1898 这一时间段青岛所发生历史事件的重要资料,都对当时的青岛社会做出详尽记录。
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由吕传胜、巩升起编著的《与建筑对话——品读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作者从建筑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房间布局、经典藏品、艺术风格、环境风貌、历史人物等视角对这幢经典建筑进行了全面解读,是国内关于德国总督楼旧址的首部系统性探讨专著。
梁思成先生早年对青岛建筑的探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探讨也是这一领域的探讨先锋,提出了对青岛建筑的独到见解以及呼应应该重视对青岛建筑的探讨,以顺应中国整体建筑样貌的探讨与探讨。
多年前青岛理工大学徐飞鹏教授就开始了对德式青岛建筑形态的探讨,并出版了《中国德式建筑总览——青岛篇》书中收集了很多从德租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建筑材料。通过对青岛德式建筑的概说、德租时期的青岛建筑部分特点,对青岛德式建筑做出了初步、简洁的描绘,对探讨青岛德式建筑有重要作用。
用青岛德式建筑别墅建筑群作为一个切入点的南京大学王福云博士论文《青岛德式别墅建筑及其环境艺术探讨》是通过对青岛德式别墅建筑群的一般性景观以及观象山、八大关、信号山等区域的具体景观探讨研究。同时也探讨了不同地区建筑大家对建筑流派的审美意识和对民族文化的舍得态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少红硕士论文《青岛德占时期建筑探讨》从建设角度出发,对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单体设计、布局设计及建筑的细部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对德占时期的建筑风格和主要特征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对德式建筑本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进行了研究及评定,并提出了保护这些历史遗存建筑的重要意义就是保护其历史价值。北京大学李东泉的博士论文《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探讨(1897.1937),对青岛城市的历史形态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与探讨,该论文对近代青岛城市的发展情况及西方国家对城市建筑规划理解在青岛的运用与青岛城市形成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叙述。
鲁海的《老楼故事》等一些著作都是以一些故事的描写方式来对当时的青岛建筑等进行一个描绘,是建筑研究的一种新形式。
本文还参考了陈雳与武云霞写的《青岛德式建筑原型的变异》一书,其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关于青岛的德式建筑缘何而来,如何根据历史时期的演变一步步发展。
.........................
第 2 章 青岛市德国警察署旧址的概况
2.1 青岛溯由来
被世人美誉为“东方的瑞士”的青岛,位于山东省,是地处黄海胶州湾的美丽城市,三面环海,一面临山,犹如镶嵌在海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我国南北交通的要冲,工业,旅游,进出口贸易都十分发达。因为青岛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而成为被人们所向往的著名城市,曾于 2010 年被评选为中国十大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虽然青岛最早只是一个小渔村,建制只有 110 余年,却有较为着沧桑的历史文化。
“青岛”一词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王士性所撰写的《广志绎》其中第三卷记载:“胶莱河与海相表里,若从淮口起至麻湾而经度海仓口,则免开洋转登莱一千五百里,其间有横岛、青岛、黄岛。” 其中的“青岛”指的是位于青岛村前不远的一个小岛,大约是指现在的小青岛。明万历末年间任即墨县令的许铤在《地方事宜》中就曾指出:“本县东南海滨,暨中国东界。忘之了无津涯,唯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即青岛)、曰福 ”而这里的“人之可居者”,并不仅仅指我们今天常说的“小青岛”,还有陆地上的村庄“青岛口”。由此可见,“青岛”这一地名词在明朝或明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据《胶澳志》记载:“湾(这里指胶州湾)阔而水深,方向位置举得其宜,外当黄海之门户,内通中原之澳区,固天然之商业地也,且黄海舟楫之利,秦汉已然。”自东晋以来,“商舶已由胶澳与东洋相交通矣”。 清光绪十二年(1886)刘含芳所著《查勘胶州湾条陈》中记载:“(胶州澳)口东青岛,高四十七八丈,有市有关,地属即墨,山脉来崂山 以全澳论之,地随宽广,而能泊大舰有屏蔽之处,仅此青岛。”说明青岛自古以来就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发达,并且在军事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图 2.1.1)。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物产引来各国列强的觊觎,清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俄国的太平洋舰队以过冬为理由驶进了胶州湾;次年,俄国军舰再次驶进胶州湾。此时,德国虽远在欧洲,也早就觊觎胶州湾,在一系列的考察后,德国人以一起传教士被杀的案件为由,使远东舰队占领了胶州湾。1898 年,中德签订《 胶澳租界条约》,其中划定整个胶州湾以东为租界区,即“胶澳租界”,并将将青岛整个划分为九个大区(图 2.1.1)。之后的第一次日占时期(1914 至 1922 年)和第二次日占时期(1938 年至 1945 年),日本人将将即墨与胶州划入了青岛,青岛的范围又一次扩大(图 2.1.2)。1946 年,国民政府将青岛 1949 年日本投降,中国解放之后,青岛的区域变化频繁,直到 1994 年在政府的规划下,青岛划分为七区五市。七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城阳、崂山、黄岛。五市:胶州、胶南、平度、即墨、莱西。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其中七区面积 1102 平方公里,五市面积 9552 平方公里,总面积达到 10654 平方公里,七区五市常驻人口总数为 766.36万人(2011 年底的数据),市区人口 277.09 万人,五市人口为 489.27 万人。
...........................
本文编号:8991
【关键词】 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 建筑风格; 建筑特色; 建筑形态; 细节;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探讨目的和意义
1.1.1课题来源
青岛当地学者在对青岛德国建筑进行探讨的同时,很多国内外专家也对此做了深入的探讨探讨。马克的《青岛德式建筑的发展》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其在中国德式建筑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是中国德式建筑转型期承上启下记录历史的重要著作。该书在探讨德式青岛建筑的发展变化时着重强调了德租时期青岛城市建筑的发展是青岛建筑史上的重要一环。
青岛德国建筑富有历史特色的演变脉络也是探讨本课题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青岛的德国建筑群有 23 座建筑,德国警察署旧址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处。最初的德国警察署办公地就位于此,青岛区和李村区两个警署也在其统筹范围之内。1914 年至 1922 年的青岛处于被日本占领时期这里就作为了日本宪兵队驻地存在着,在北洋政府一手遮天的时代这里就成为了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的警察厅,在动乱的 1938 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后,这里就属于了伪青岛市治安维持会警察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青岛市警察局,就成为了现在的青岛市公安局,为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2006 年 5 月 25 日国务院在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青岛德国建筑”被归入了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 6 月被评选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是对青岛德国建筑的探讨就越发进入了高峰时期。
1.1.2 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尝试完整地展现青岛的城市和建筑在德租时期的完整形态,研究其对未来青岛建筑形态以及风格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探讨,找出社会内在动因对青岛建筑形态发展的影响,以德国警察署旧址为切入点,揭示出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建筑与以青岛本土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建筑的交融方式以及最后的交融形态;此外,中国德式建筑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也为定位青岛建筑提供了独特的探讨视角,其产生和发展的共性和个性也在探讨中自然流露。
本课题探讨的意义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青岛德式建筑的社会学探讨
城市与建筑的演变形式是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历史形态的集中式展现,建筑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附着的历史信息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化财富。从探讨的角度来看,根据现今留存的城市形态与建筑遗址,可以清晰地辨识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为当时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鲜有而珍贵的历史依据。用社会学的视角对建筑研究是从社会、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进行的,这样就能够将其中埋藏在历史背后的重要资料全面地予以揭示,逐渐认识历史上建筑发展的概况。
在课题的探讨过程中,利用史料是基于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的。其次探讨现存的德式建筑,可以推断、判定当时青岛城的发展状况,通过研究还可以证实一些有争议的文化历史资料的真伪。结合两方面比较探讨,更全面地认识青岛德式建筑。
2、阐释青岛德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中的地位
德租时期的青岛在建筑上具有很高的探讨价值,青岛开埠的时间虽然比中国其它几个开埠城市晚,但是它在建设的规划上提出了很高的建设目标,而且西方人带来的管理机制也相对先进,于是城市的发展在速度上是领先的,一批有特色的建筑也在青岛拔地而起,本次探讨旨在将青岛德式建筑与想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建筑进行对比,研究出青岛德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特殊地位。
...........................
1.2. 青岛城市建筑的相关研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和《胶州总督府,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都是青岛市档案馆所藏的详细描写 1897-1898 这一时间段青岛所发生历史事件的重要资料,都对当时的青岛社会做出详尽记录。
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由吕传胜、巩升起编著的《与建筑对话——品读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作者从建筑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房间布局、经典藏品、艺术风格、环境风貌、历史人物等视角对这幢经典建筑进行了全面解读,是国内关于德国总督楼旧址的首部系统性探讨专著。
梁思成先生早年对青岛建筑的探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探讨也是这一领域的探讨先锋,提出了对青岛建筑的独到见解以及呼应应该重视对青岛建筑的探讨,以顺应中国整体建筑样貌的探讨与探讨。
多年前青岛理工大学徐飞鹏教授就开始了对德式青岛建筑形态的探讨,并出版了《中国德式建筑总览——青岛篇》书中收集了很多从德租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建筑材料。通过对青岛德式建筑的概说、德租时期的青岛建筑部分特点,对青岛德式建筑做出了初步、简洁的描绘,对探讨青岛德式建筑有重要作用。
用青岛德式建筑别墅建筑群作为一个切入点的南京大学王福云博士论文《青岛德式别墅建筑及其环境艺术探讨》是通过对青岛德式别墅建筑群的一般性景观以及观象山、八大关、信号山等区域的具体景观探讨研究。同时也探讨了不同地区建筑大家对建筑流派的审美意识和对民族文化的舍得态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少红硕士论文《青岛德占时期建筑探讨》从建设角度出发,对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单体设计、布局设计及建筑的细部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对德占时期的建筑风格和主要特征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对德式建筑本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进行了研究及评定,并提出了保护这些历史遗存建筑的重要意义就是保护其历史价值。北京大学李东泉的博士论文《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探讨(1897.1937),对青岛城市的历史形态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与探讨,该论文对近代青岛城市的发展情况及西方国家对城市建筑规划理解在青岛的运用与青岛城市形成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叙述。
鲁海的《老楼故事》等一些著作都是以一些故事的描写方式来对当时的青岛建筑等进行一个描绘,是建筑研究的一种新形式。
本文还参考了陈雳与武云霞写的《青岛德式建筑原型的变异》一书,其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关于青岛的德式建筑缘何而来,如何根据历史时期的演变一步步发展。
.........................
第 2 章 青岛市德国警察署旧址的概况
2.1 青岛溯由来
被世人美誉为“东方的瑞士”的青岛,位于山东省,是地处黄海胶州湾的美丽城市,三面环海,一面临山,犹如镶嵌在海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我国南北交通的要冲,工业,旅游,进出口贸易都十分发达。因为青岛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而成为被人们所向往的著名城市,曾于 2010 年被评选为中国十大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虽然青岛最早只是一个小渔村,建制只有 110 余年,却有较为着沧桑的历史文化。
“青岛”一词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王士性所撰写的《广志绎》其中第三卷记载:“胶莱河与海相表里,若从淮口起至麻湾而经度海仓口,则免开洋转登莱一千五百里,其间有横岛、青岛、黄岛。” 其中的“青岛”指的是位于青岛村前不远的一个小岛,大约是指现在的小青岛。明万历末年间任即墨县令的许铤在《地方事宜》中就曾指出:“本县东南海滨,暨中国东界。忘之了无津涯,唯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即青岛)、曰福 ”而这里的“人之可居者”,并不仅仅指我们今天常说的“小青岛”,还有陆地上的村庄“青岛口”。由此可见,“青岛”这一地名词在明朝或明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据《胶澳志》记载:“湾(这里指胶州湾)阔而水深,方向位置举得其宜,外当黄海之门户,内通中原之澳区,固天然之商业地也,且黄海舟楫之利,秦汉已然。”自东晋以来,“商舶已由胶澳与东洋相交通矣”。 清光绪十二年(1886)刘含芳所著《查勘胶州湾条陈》中记载:“(胶州澳)口东青岛,高四十七八丈,有市有关,地属即墨,山脉来崂山 以全澳论之,地随宽广,而能泊大舰有屏蔽之处,仅此青岛。”说明青岛自古以来就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发达,并且在军事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图 2.1.1)。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物产引来各国列强的觊觎,清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俄国的太平洋舰队以过冬为理由驶进了胶州湾;次年,俄国军舰再次驶进胶州湾。此时,德国虽远在欧洲,也早就觊觎胶州湾,在一系列的考察后,德国人以一起传教士被杀的案件为由,使远东舰队占领了胶州湾。1898 年,中德签订《 胶澳租界条约》,其中划定整个胶州湾以东为租界区,即“胶澳租界”,并将将青岛整个划分为九个大区(图 2.1.1)。之后的第一次日占时期(1914 至 1922 年)和第二次日占时期(1938 年至 1945 年),日本人将将即墨与胶州划入了青岛,青岛的范围又一次扩大(图 2.1.2)。1946 年,国民政府将青岛 1949 年日本投降,中国解放之后,青岛的区域变化频繁,直到 1994 年在政府的规划下,青岛划分为七区五市。七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城阳、崂山、黄岛。五市:胶州、胶南、平度、即墨、莱西。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其中七区面积 1102 平方公里,五市面积 9552 平方公里,总面积达到 10654 平方公里,七区五市常驻人口总数为 766.36万人(2011 年底的数据),市区人口 277.09 万人,五市人口为 489.27 万人。
...........................
本文编号:8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8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