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西藏 中等职业教育 本土化 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
【摘要】: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从2012年西藏劳动力结构产值与GDP结构看,西藏仍然处于传统产业结构向现代化产业结构转型的初级阶段。传统农牧业经济中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全区“普九”已基本完成,全区每年初中毕业生近50000人,除升入高中的学生外,还有74%左右的学生将成为潜在的中职生源。如何把剩余劳动力和潜在的中职生源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作为培养专业实用型人才和初、中级技能劳动者的中等职业教育,在西藏日益彰显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鉴于中职教育对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对中职学生的资助体系也不断完善,并实行免费和生活补助政策。近年来,中职教育在西藏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却面临教育质量低下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校学业成绩低、就业率低、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认可度不高,与之相反的是西藏中职学生却一直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 基于对西藏中职教育发展现状的田野考查和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研究认为,上述质量困境的根源在于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未能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使教育内容设计、方法选择、教师配置、专业设置、评价标准等都没有很好照顾民族传统文化和区域经济文化类型的差异,致使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西藏中职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在具有工具理性的科层制的学校里,用统一的教育模式来塑造学生,学校教育没有从人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发,关注教育本身、以及教育背后要发展的人性是什么。故本研究借鉴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及其相互契合的理论模式,构建了解释性理论框架。首先,在价值理性层面,学校的教育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情感因素、民族习俗等方面满足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对以书本和机器承载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兴趣,影响教育效果;其次,在工具理性层面,学校提供的教育使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能为今后的生存支撑一片天地,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学校教育只有在价值层面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在工具层面满足学生的生存需求,才能走出中职教育的困境。据此,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1)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运用自编的调查问卷,选取了山南职校、日喀则职校、昌都职校以及堆龙德庆县职教中心、浪卡子县职教中心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抽样调查;(2)对学生、教师、用人单位进行了深度访谈,同时对部分样本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进行参与式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西藏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问题和深层原因。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西藏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动机,原因无疑出在学习过程中。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父母受教育的程度、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不影响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是学生的宗教信仰、学校管理、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材内容、专业设置等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法,以学习动机为因变量,宗教信仰程度、学校管理、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材内容和专业设置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这些因素能够显著的影响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起到启动、维持和监控的作用,虽然各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动机,但从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来看,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低年级的学生刚入职校,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但学校提供的教育与他们的需求不适应,没有考虑学生的文化差异,而是用统一的培养模式来塑造学生,学生因对学校教育安排不适应,导致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不高,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降低了学习的动机。即便如此,学生还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动机,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校提供的教育能适应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实证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1)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在价值层面没有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在工具层面没有满足学生的生存需求;本土化的西藏中职教育应是适应当地人文环境、经济文化类型从而满足上述两方面需求的教育。 (2)西藏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动机,但学习结果不理想,表现为学业成绩低、就业率低等,原因无疑出在学习过程中。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没有满足学生教育需求,教育内容设计、方法选择、教师配置、评价标准等没有很好照顾文化差异,学校提供的教育没有充分吸收、契合民族传统文化与区域经济文化类型,本土化不理想。 (3)在西藏特殊的人文环境中,西藏中职教育本土化的导向选择首先要以西藏人民的福祉为本,要尊重他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在此基础上才去讨论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否则,不顾及民族文化传统意识,不关注教育本身以及教育背后要发展的人性是什么,而是一味的追求为经济发展做贡献,那么西藏中职教育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困境就不能避免。 (4)西藏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宗教信仰、民族习俗、学校管理、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材内容、专业设置等因素相关。因此,西藏中职教育本土化问题的解决要在价值层面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在工具层面满足学生的生存需求,并使二者实现有机的契合,才能走出中职教育的困境。 本研究的可能贡献在于: 一是运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契合的理论模式解析西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问题。 二是对实证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证明了西藏中职教育要本土化,教育内容设计、方法选择、教师配置、专业设置、评价标准等就要契合民族传统文化和区域经济文化类型。
【关键词】:西藏 中等职业教育 本土化 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18.3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3
- 导论13-37
- 一、研究背景13-17
- (一) 基于对西藏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考察13-16
- (二) 基于对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困境的反思16-17
- 二、文献综述17-32
- (一) 国内相关研究18-28
- (二) 国外相关研究28-31
- (三)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31-32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32-33
- (一) 研究的目的32
- (二) 研究的意义32-33
- 四、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33-34
- 五、研究方法34-37
- (一) 文献分析法34
- (二) 田野调查法34-35
- (三) 问卷调查法35-37
- 第一章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的内在机理37-55
- 一、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37-42
- (一)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涵义37-39
- (二)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相互关系39-40
- (三)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模式的实践40-42
- 二、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的内涵42-47
- (一) 本土化的内涵42-44
- (二) 教育本土化的内涵44-46
- (三)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的内涵46-47
- 三、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内在机理47-52
- (一) 传统文化观念与职业教育47-48
- (二) 传统寺院教育与职业教育48-49
- (三) 民族语言与职业教育49-51
- (四) 经济文化类型与职业教育51-52
- 四、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的理论支撑: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及其契合模式52-55
- (一)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模式对学校教育的启示52-53
- (二)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模式在西藏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53-55
- 第二章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调查现状分析55-109
- 一、调查区域的选择55-56
- 二、研究的被试与调查方法56-60
- (一) 调查目的56
- (二) 被试的基本情况56-60
- (三) 调查方法60
- 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60-68
- (一) 学习动机变量分析60-62
- (二) 学校管理满意度分析62-64
- (三) 教师满意度分析64-66
- (四) 专业设置满意度分析66-68
- 四、学习效果现状调查68-75
- (一) 学生学业成绩差68-70
- (二) 学生毕业就业率低70-72
- (三) 用人单位对就业毕业生的态度72-75
- 五、学习动机现状调查75-79
- (一) 西藏中职学生学习动机76-77
- (二) 西藏中职学生理想77-78
- (三) 西藏中职学生读书期望78-79
- 六、学习过程满意度调查79-90
- (一) 教材内容满意度80-81
- (二) 教学语言满意度81-84
- (三) 教学方式满意度84-85
- (四) 师生关系满意度85-87
- (五) 专业设置满意度87-90
- 七、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分析90-109
- (一) 学习动机相关因素分析90-102
- (二) 学习动机与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102-109
- 第三章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问题分析109-147
- 一、学校统一的培养模式与个人多样化的需求相冲突109-115
- (一) 学校办学目标109-111
- (二) 学生上职校的需求111-115
- 二、低学业基础消解了学生的求知欲望115-121
- (一) 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冲突116-119
- (二) 课程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衔接119-121
- 三、语言文化类型差异加剧了学生的学习困难121-124
- (一) 家庭生活用语与学校主流语言冲突,导致学业效果差122-123
- (二) 藏语方言差异导致师生交流困难123-124
- 四、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兴趣124-131
- (一) 教师个人情绪影响师生关系125-127
- (二) 教师期望值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有差距,导致师生关系恶化127-128
- (三) 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沟通,影响师生关系128-131
- 五、宗教信仰与专业设置相冲突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31-139
- (一) 传统佛教思想影响人们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接受132-133
- (二) 违背了佛教禁忌的专业知识会抑制学生学习积极性133-139
- 六、专业设置脱离藏区经济需求139-147
- (一) 区域经济结构与专业设置的关系140-142
- (二) 西藏区域经济结构与专业设置适应性分析142-147
- 第四章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的路径选择147-159
- 一、观念层面: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基点的调整148-151
- (一) “以用为本”与工具理性149-150
- (二) “以人为本”与价值理性150-151
- (三) 西藏中职教育本土化:“民族性”与“职业性”的有机契合151
- 二、实践层面: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的对策151-159
- (一) 更新办学观念,培养目标应满足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151-152
- (二) 改变招生模式,录取专业需考虑学生专业和宗教背景152-153
- (三) 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机制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153-157
- (四) 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应紧跟藏区经济发展步伐157-159
- 结论159-161
- 参考文献161-173
- 附录:问卷调查173-177
- 后记177-1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丽华,李守福;企业自主与国家调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及制度基础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2 马启鹏;孙龙存;;为职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正名[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3 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陈荟;移植 超越 创新——美国高等教育本土化历程及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年01期
5 唐点权,刘林;重庆市高校学生学习管理制度与执行情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何景熙;王文川;马红莉;;基础性人力资本投资与西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国藏学;2006年03期
7 马戎;;西藏社会发展与双语教育[J];中国藏学;2011年02期
8 焦佩婵;关于中国教育学发展本土化的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石中英;评20世纪我国教育学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现象[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04期
10 王冬兰;刘彤;;藏族传统社会宗教文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一种文化人类学视角的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姗姗;他者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柏棣;个体理想形成过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07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007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