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

发布时间:2017-10-12 01:41

  本文关键词: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 电化教育 近代中国 引介 接纳 学科建构


【摘要】:纵观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发展史,教育与技术一直如影随形。历次教育变革均为新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结果,反过来,教育改革又推动了教育新技术的发明与创新。这种教育与技术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前进与发展。时至近代,西方数百种新技术的发明与创新,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其中,一些媒体技术如幻灯、电影、广播等在改变人们休闲文明的同时,也悄然进入教育领域,改变着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凝聚着西方近代科技文明与智慧的幻灯、电影,跟随传教士播撒基督教义的征途一路东进到中国,由最初传扬基督教义的工具转变为辅助教育发展的物件,并逐渐被国人接受和运用。由于其独有的科技特质与便捷的教育优势,被时人称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利器,特称为“电化教育”,广泛运用于中国社会及学校教育领域,并在此基础上促发了中国电化教育学科的诞生。正是电化教育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平民化与普及化,在成为中国传统教学手段的有益补充、引起中国教育方式变革以及促发中国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同时,还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进力量。电化教育传入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教育界追求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奋斗求索史。由是可见,研究电化教育的传入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作用、电化教育学科的建构以及电化教育理论中国化过程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无疑对信息化环境下利用媒体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中国教育、促进信息化教育良性发展以及实现教育强国梦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总结意义与现实借鉴价值。那么,新兴的媒介技术如何传入中国,又如何与中国的教育耦合在一起,如何被中国教育界接纳与吸收,电化教育学科又是如何创建的?在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充当传播者角色的是哪类群体,传播的载体又是什么?这些传播者与传播载体在不同时段内传播了什么,对中国教育有何影响?中国电化教育学科是如何构建的,电化教育的传入与学科构建有何关联?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本题研究以传播学理论中的拉斯韦尔模式为基本分析框架,对电化教育整个传入过程中的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效应也即实践表征、中国教育界的接纳与吸收以及由此构建电化教育学科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探讨。同时,在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电化教育传入中国植根并得到生发与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其时中国社会之动荡起伏与时代的变迁更迭,电化教育在中国的引入过程中,其引介主体与传播载体在传播内涵上均随之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呈现出极为明显的时代面貌与阶段特征。缘此,结合传播学5w传播模式与电化教育传入中国的实情,将研究内容做出如下章节安排:首先为导论部分,主要陈述了选择本论题的学术缘由、现实原因以及研究意义;对电化教育、传播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交代了选题的范围;对选题所处领域的既有成果进行梳理,阐明了学者们的主要研究观点,并对现阶段的研究现状予以分析;介绍了与选题比较契合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分析了电化教育传入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包括近代西方各国电化教育的萌生与发展;近代中西教育与科技发展上的势差;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传入的早期宗教基础、文化背景及时代要求。第二章梳理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社会主体,即传播者。包括分析电化教育传入的中西群体如传教士及其外围组织——基督教青年会、早期出洋的国人、教育考察者、留学生以及外国来华的教育人士等对电化教育的介绍与传引,阐明电化教育传入过程中不同传播主体的地位与作用。第三章阐述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纸媒载体,即传播渠道。包括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报纸——《申报》,教育类杂志的主要代表——《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新教育》以及综合类杂志《东方杂志》等纸质媒体,分析这些纸媒载体对电化教育的宣传,以期勾画此期丰富、多维的电化教育传入渠道。第四章解析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实践表征。包括新式学校的试办及拓展、社会教育领域的运用以及电化教育运动的兴起,从而呈现国人在不同教育领域运用电化手段及其发挥教育功能的实况,借此论证电化教育学科创建的实践基础。第五章介绍了电化教育在中国的接受与吸纳情况。主要分析中国社会对电化教育认识的心理转化过程,中国学者对国外电化教育著作的翻译,一些教育家如陶行知、舒新城、雷沛鸿、陈友松等人的电化教育实践与思想,揭示电化教育手段被接受与被应用,电化教育理论被吸纳与中国化的历程,借此论证电化教育学科创建的思想基础。第六章阐释了近代中国电化教育学科建构的历程与内涵。从学科建构的基本要素出发,论述了电化教育系科创建与人才培养问题、论文与著作的发表情况与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专业学会与期刊的创办历程等中国电化教育学科建构中的基本问题。文章结语部分主要是对电化教育在中国传入及学科构建中的主要特点加以总结,并对近代电化教育的引介及学科建构明示作者的认识与看法: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是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电化教育不仅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的接受与吸纳,既需要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化,也需要强有力的政府领导;电化教育的传入催生了电化教育学科的创建。
【关键词】:电化教育 近代中国 引介 接纳 学科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导论13-31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13-18
  •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18-21
  • 三、既有成果与研究现状21-26
  • 四、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26-31
  • 第一章 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时代背景31-46
  • 第一节 近代西方各国电化教育的萌生发展31-36
  • 一、近代西方电化媒介的问世31-32
  • 二、西方各国电化教育的初起32-36
  • 第二节 近代中西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时代势差36-38
  • 一、近代中西科技发展的悬殊36-37
  • 二、近代中西教育水平的差异37-38
  • 第三节 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历史基础38-46
  • 一、早期基础:宗教传播借用的科技手段39-41
  • 二、西学东渐:电化教育传入的文化载体41-43
  • 三、时代转折:电化教育传入的内外动因43-46
  • 第二章 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社会主体46-103
  • 第一节 传入电化教育的“海外来客”46-61
  • 一、传入电化教育的先行者——传教士46-53
  • 二、传入电化教育的群体组织——基督教青年会53-61
  • 第二节 引介电化教育的出国考察者61-86
  • 一、早期出洋国人的记叙62-68
  • 二、清末民初“游历”者的介绍68-73
  • 三、民国后期教育考察者的宣传73-86
  • 第三节 宣导电化教育的留学群体86-91
  • 一、晚清少数留学生的电化教育活动86-87
  • 二、民国时期留学生的电化教育宣传87-90
  • 三、民国后期电化教育留学生的派遣90-91
  • 第四节 助推电教发展的外国来华教育人士91-103
  • 一、民国前期欧美来华教育界人物的推进91-94
  • 二、中国电教不可或忘的“洋人”:国联教育考察团成员萨尔迪94-103
  • 第三章 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纸媒载体及内容103-146
  • 第一节 百科全书式纸媒的引介103-109
  • 一、晚清时期《申报》对电化教育的宣介103-108
  • 二、民国时期《申报》对电化教育的导引108-109
  • 第二节 教育专业类刊物的宣导109-140
  • 一、《教育杂志》对电化教育的积极引介109-127
  • 二、《中华教育界》对电化教育的密集介说127-137
  • 三、《新教育》对电化教育的深度介释137-140
  • 第三节 其他报刊的传引140-146
  • 一、《东方杂志》的持久宣传140-144
  • 二、《进步》的短暂介绍144-146
  • 第四章 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实践表征146-167
  • 第一节 新式教育机构的施为146-152
  • 一、教会学校的展示146-148
  • 二、国人自办学校的拓展148-152
  • 第二节 社会教育领域的应用152-157
  • 一、通俗教育时期:电化教育的试办152-155
  • 二、平民教育运动:电化教育运用的小高潮155-157
  • 第三节 电化教育运动的表现157-167
  • 一、高等学府的电化教育158-159
  • 二、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电化教育159-162
  • 三、国民政府教育部的电化教育162-167
  • 第五章 中国对电化教育的接纳167-202
  • 第一节 观念的转变:由“奇技淫巧”而“教育利器”167-173
  • 一、清末国人眼中的奇技淫巧与洋玩意儿167-171
  • 二、民国时期教育进步与变革的利器171-173
  • 第二节 先进的引领:教育家的电化教育实践与思想173-195
  • 一、陶行知的电化教育实践173-180
  • 二、雷沛鸿的电化教育实践180-185
  • 三、舒新城的电化教育思想185-189
  • 四、陈友松的电化教育思想189-195
  • 第三节 “真经”的译传:电化教育著作的翻译195-202
  • 一、播音教育的第一本译著:《学校播音的理论与实际》196-198
  • 二、视听教育的第一本译著:《视听教学法之理论》198-202
  • 第六章 电化教育在中国的学科建构202-239
  • 第一节 课程与学科:学校教育中电化教育人才的培养202-215
  • 一、大夏大学的电化教育课程202-203
  • 二、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203-207
  • 三、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207-213
  • 四、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业213-215
  • 第二节 论文与专著:近代学者构建电化教育学科的学术努力215-227
  • 一、电影教育研究215-224
  • 二、播音教育与幻灯教学研究224-226
  • 三、电化教育的综合研究226-227
  • 第三节 学会与期刊:电化教育学科创建与发展的交流平台227-239
  • 一、专业学会227-230
  • 二、专业期刊230-239
  • 结语239-249
  • 参考文献249-260
  •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260-261
  • 致谢261-2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宝志;;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拾零[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2 桑新民;;开创影音教育中国之路的先行者——纪念中国电化教育创始人孙明经先生诞辰100周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3 侯凯;;电影传入中国的问题再考[J];电影艺术;2011年05期

4 李龙;;一部记载电化教育在我国孕育和诞生历程的活教材——评《中国电影,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中国早期电影高等教育史料文献拾穗》[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5 鲍嵘;学科制度的源起及走向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6 侯杰;王文斌;;基督宗教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和谐——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为例[J];史林;2007年04期

7 赵怀英;;基督教青年会的起源与北美协会的“世界服务”[J];美国研究;2010年02期

8 石云里;;从玩器到科学——欧洲光学玩具在清朝的流传与影响[J];科学文化评论;2013年02期

9 唐振常;;市民意识与上海社会[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01期

10 赵琴;刘晓静;;论《电影与播音》的编辑传播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本文编号:1015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015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f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