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学研究
【摘要】:从词源学、心理学及哲学层面对“学习”的本质进行分析后,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界定为:学习者与课堂学习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以学习内容为中介,通过特定的学习过程,心智模式发生变化的外在表现。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研究是要解释课堂学习行为由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系统运作方式,揭示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机制。在发生学的分析框架上,本研究借鉴了马克思认识发生的分析框架:逆向回溯式研究和顺序式叙述相结合。逆向回溯式研究主要是以现实中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出发点探究人类历史中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历史形态,发现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最初形态和原始状况,这样的研究方式可以把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各个历史阶段及当时的条件和因素叙述清晰,进而能够更好的说清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在历史中的发生变化。顺序式叙述是指对研究结果进行叙述时必须倒转过来,即进行顺序性的叙述方式,从事物最初状态出发,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进行,即从早期历史形式开始梳理,通过复杂历史发生过程,形成了现实的完整状态,是一种按照历史阶段进行的正向表达方式。具体来讲,在现实中发现影响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影响维度:效能维度、学生主体能力维度、社会历史文化维度,并将这三个维度带入到人类历史中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展脉络里。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效能维度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方式来体现;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社会历史文化维度主要是通过学习的场所及学习内容来体现;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主体能力维度主要是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意识来体现。通过这三个维度的考察,再现出人类历史中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纵向发展脉络:从原始社会“混沌形式”的课堂学习行为到古代社会的“可转化形式”的课堂学习行为再到近现代社会“象征形式”的课堂学习行为。现实课堂中学生个体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也遵循着和人类历史中学生群体大致相似的脉络,这在生物学领域中称之为“重演规律”,即个体的发生与发育过程在其展开方式、发展阶段、先后秩序方面在一定方式、一定程度上重演或在体现着其种系群体生成和系统进化的历史过程。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重演规律”说的是人类历史中学生群体中课堂学习行为在学生个体身上课堂学习行为的体现。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就不是一种类似刺激——反应式的行为本身的变化,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外向内再由内向外不断循环的发生机制的过程。在这个循环机制中,学习者与课堂学习环境中所提供信息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外在机制。学习者接收到课堂学习环境中提供的信息后,内部心理的变化构成了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内在机制。在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外在机制中,学习者与课堂学习环境提供的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混沌形式、可转化形式、象征形式。在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内在机制中,学习者内部的心理变化经历了知觉信息、抽象内化、创新生成及行动应用四个阶段。在混沌形式中,学习者的内部心理不能够知觉到课堂学习环境中提供的信息,心智模式不能产生变化,课堂学习行为不能真正的发生。在可转化形式中,学习者内部心理经历了知觉信息、抽象内化两个阶段,创新生成在这个形式中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此,在可转化形式中,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是一种待定的状态。在象征形式中,学习者内部心理经历了知觉信息、抽象内化、创新生成和行动应用四个阶段,心智模式发生了变化,课堂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基于学习者与课堂学习环境之间的三种形式:混沌形式、可转化形式、象征形式,提出了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三种条件:物理秩序、生命秩序及精神秩序。物理秩序主要是从外在的物质层面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提供一定的条件;生命秩序主要是从维持课堂学习环境有序保障的层面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提供一定的条件,精神秩序主要是从课堂中学生与教师、与同伴、与知识等“意义”建构的精神层面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提供条件。在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机制及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三层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产生的教学路径,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教学路径论述:学生“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取向的教学价值观、基于学生心智模式的教学目标、有序组织的教学内容、构建学习共同体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自组织化的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
【关键词】:学生 学习 课堂学习行为 发生学 心智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2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导论11-39
- 一、研究缘起13-18
- (一) 作为“私己”的学生学习行为问题13-14
- (二) 作为“公众”的学生课堂学习行为问题14-18
- 二、文献综述18-35
- (一) 教学活动中发生学的相关论述18-19
- (二) “学习”的相关论述19-30
- (三) 学生学习行为研究述评30-34
- (四) 行为的相关论述34-35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35-36
- (一) 研究目的35
- (二) 研究意义35-36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36-37
- (一) 研究思路36-37
- (二) 研究方法37
- 五、研究内容、重难点及创新37-39
- (一) 研究的内容37
- (二)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37-39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39-49
- 一、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本真39-45
- (一) 课堂的界定39
- (二) 学习的界定39-42
- (三) 课堂学习行为的界定42-45
- 二、心智模式的界定45-47
- 三、发生学解读47-49
- 第二章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历史审视49-65
- 一、原始社会:混沌形式的学习行为49-54
- (一) 学习主体:学习者主客体混淆50-51
- (二) 学习时空:狭隘的时空观51-52
- (三) 学习内容:神话知识与日常经验相结合52-53
- (四) 学习方式:主要靠模仿和口耳相传53-54
- 二、古代社会:可转化形式的学习行为54-58
- (一) 学习主体:学习者自我意识的确立54-56
- (二) 学习时空:特定的学习场所56-57
- (三) 学习内容:形而上学的知识57
- (四) 学习方式: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思维方式57-58
- 三、近现代社会:象征形式的学习行为58-65
- (一) 学习主体:自主性的学习者59
- (二) 学习时空:秩序化的学习场所59-61
- (三) 学习内容:科学的知识61-62
- (四) 学习方式:理性的思维方式62-65
- 第三章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现实分析65-99
- 一、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理论依据65-70
- (一) 康德的自我意识论65-66
- (二)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66-68
- (三)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68-69
- (四)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69-70
- 二、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维度分析70-86
- (一)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效能维度70-74
- (二)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学习者主体能力维度74-80
- (三)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社会历史文化维度80-86
- 三、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机制86-99
- (一) “重演”规律: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规律86-87
- (二)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过程87-99
- 第四章 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主要条件99-117
- 一、物理秩序: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基础条件99-103
- (一) 课堂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99-102
- (二) 基于学生发展的学校规划102-103
- 二、生命秩序: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103-113
- (一)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103-108
- (二) 从不同的课堂学习内容中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108-109
- (三) 建构理解型师生关系、同伴学习小组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109-113
- 三、精神秩序: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有效条件113-117
- (一) 学生课堂学习以生活世界为根基113-114
- (二) 师生共同促成有意义的课程资源114-115
- (三)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领每个学生以“全人”的身份出场115-117
- 第五章 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教学路径117-133
- 一、“学生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教学价值取向117-120
- (一) “学生自由自觉的发展”教学价值取向的解读118-119
- (二) “学生自由自觉的发展”教学价值取向的建构119-120
- 二、基于学生心智模式的教学目标120-123
- (一) 教师对学生原有心智模式的了解利用121-122
- (二)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诱发学生心智模式出现失衡122
- (三) 教师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122-123
- 三、有序组织的教学内容123-126
- (一) 结构化的教学内容123-125
- (二) 教师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当前心智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125
- (三) 学生心智模式中教学内容的发展125-126
- 四、构建学习共同体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126-127
- (一) 学习共同体的性质126
- (二)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环节126-127
- 五、自组织化的教学管理127-129
- (一) 引导学生建立学习责任感,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128
- (二) 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行为的理解力,产生积极的行为128-129
- 六、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129-133
- (一) 立足于学生的差异性与完整性129-130
- (二) 基于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的评价标准130-133
- 结语133-135
- 参考文献135-141
- 后记141-1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端,Stephen Keith;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2 邹泓;李彩娜;;中学生的学业行为及其与人格、师生关系的相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吴仁英;;论帮助行为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4期
4 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5 俞吾金;超越知识论——论西方哲学主导精神的根本转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6 汤小梅;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J];化学教育;2005年07期
7 冯利;贾文静;任仲山;葛庆平;;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状态变化的实证研究——某大学本科生两极分化现象网络问卷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0年02期
8 滕大春;关于两河流域古代学校的考古发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9 梅宝树;要重视人类学本体论的研究——读李泽厚哲学美学论著扎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10 桑新民;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华初;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D];复旦大学;2010年
2 李怡明;基础教育均衡视域下异质化教学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董守生;论学生的自主性及其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冀芳;不同课程形态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现状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霞;语文课堂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20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020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