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国家与人口治理术(1949-1980年)
发布时间:2017-10-13 18:35
本文关键词:现代性、国家与人口治理术(1949-1980年)
【摘要】:转型与现代性是社会学的根本议题。本研究旨在对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现代性追求过程及其独特性进行探究和阐释,试图给出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现代性的竞争性解释版本。 现代性的核心意识形态是对其所辖的人口满足与解放的承诺。在历史上,马尔萨斯与马克思/恩格斯就现代性的前景与可欲性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前者认为,“大自然宴席的席位”极其有限,现代性只能扩展到有限的人群,没有席位的多余人必须离开。后者认为,只要解除资本主义对物质技术现代性的桎梏以及对解放现代性的异化,现代性能够为所有人带来美好的承诺,即社会主义接管的现代性能够“保证永远不再因人口过剩而恐惧不安”。不过,马克思的人口理论同样指出过,“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人口增长规律”,那么是否能够对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做出归纳?沿寻这一个问题,本研究的视角聚焦在1949年以后毛泽东的时代,这是一个用理想建构现实的时代,然而现实却并不乐观。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竭尽全力弥合社会主义的“短缺”与给予其人民生命确定性之间的紧张。在改善意愿的逻辑之下,社会主义国家设计—实施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工程,如福柯所言,在这些社会工程的施工中,国家必须构建出相应的人口治理术。既然“国家只是一个多重治理术体制所带来的可变结果”,既然“历史已经表明,社会主义只有嫁接到各种治理术的类型之上才能运转”,那么,“为了追求社会主义现代性,国家构建并实施了怎样的人口治理术呢?”。这就是本研究所展开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在性质上属于理论性探讨,在文本呈现上是批判的、解释性的,本文采取了国家对人口筹划的事件——过程为研究切入点。 首先,本文在总体上提出了一个“国家—现代性—人口治理术”的研究框架,以此对社会主义现代性追求过程中所实施的各种社会工程,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剩余人口的管理工程做出阐释。根据毛时代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历史与逻辑,“社会主义现代性—国家—人口治理术”的解释框架包括三个方面的核心要点:(1)价值—乌托邦性,即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动力与归宿:普遍拯救的承诺;(2)控制—工程性,即为物质技术现代性与解放现代性而开启的经济现代化赶超与人口改造;(3)等级化—分类—排除性,即下放经济剩余人口和秩序剩余人口,既以“下放”本身证明“拯救”的事实性,又迫使失序的社会恢复到社会主义现代性所承诺的状态。最终,以拯救为出发点和归宿,国家追求现代性的过程制造出了:“‘组织起来’/‘人口单位化—‘包下来’—‘等级化/分类/排除’—‘改造’”的人口治理环路。 为了对本研究提出的解释框架做出应用或再解释,在本文的接下来的第四、五章进行了相对独立的案例研究,研究对象选取了毛时代的重大事件,分别是“大跃进”(1958)及“大精简”(1962-196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50—1980)。事件清晰地展示了毛时代社会主义现代性追求过程,现代性层次的转换,所采取的整体性方案、程式、技术。“大跃进”是毛时代时里的一场时空压缩的赶超型经济现代化试验。它试图在资本极度短缺的条件下,以共产党娴熟的群众运动方式将无限供给的过剩劳动力转换为资本,以此完成国家的经济现代化赶超。大跃进”引爆的“大危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在最密集的时空里制造出大规模的经济过剩人口。庞大的经济剩余人口相对于冷却的现代化显得极为多余,而相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包下来”的现代性承诺而言则是无法承受的人口包袱。因此,紧急性地、大规模地清理—排除城市经济剩余人口成为治理危机的根本途径。事先制造的农村剩余人口堆积地为转嫁城市危机提供了运作空间。 如果说大跃进引发的大精简是一项危机治理,那么知青下放运动则说明了毛时代里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治理手段的常态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前后持续长达1/4个世纪,改变了近2000万青年人命运,是一项堪称设计周密、动员完备,共和国历史上最旷日持久的社会工程。知青下放运动的工程性质与目的是多重的、并且处于变化之中。在运动之初,它主要是为了解决受教育的失业者的就业问题,一直到1968年经济动机都处于首要地位,同时,它也是应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常规方式。但到1968年,它成为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政治危机治理手段,之后,政治动机越发超越经济动机,导致知青下放转为一场青年人口的政治改造工程。此外,它还笼罩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缩小三大差的光环。总体而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本质是毛时代社会主义中国对剩余人口——经济与秩序的双重剩余——管理与改造的工程。毛去世之后,现代性层次从解放现代性降入技术物质现代性,人口治理术也随之转型。新的人口治理术宗旨是:国家将“包下来”的生命政治框架中的人口再生产成本转给个人,将人口包袱交给市场管理。知青自发形成的返城运动冲击波是促成这场转型的关键性力量之一。知青运动的终结标志着毛时代乌托邦工程谢幕。 最后,本文提出了反思现代性的愿景。马克思的“自由人”;市场经济下的“无印痕公民”;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资本主义下的“庸众”;福柯微观权力技术下的“驯顺的肉体”,这都是现代性理论家为寻求真实的自由而对现实的人的境遇的反思。本文提出,在一个复杂社会里的自由既需要面对现实,又需要为现实加入理想。如果国家真诚地为所有人创造自由,就无须惧怕权力或计划转而与它作对。但是,多元开放、包容异见、允许不服从是将国家建设为人们获得自由的工具(而不是异化为压迫手段)的先决条件。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分子必须重拾批判与自我解放,与主流保持距离和张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主流之外的叙事,由此为社会提供另一种可能性。并且倡导一种自我的生存美学。
【关键词】:现代性 生命政治 人口治理术 人口下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24.2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0
- 图-表-专栏目录10-11
- 第一章 导言11-35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11-13
- 1.2 文献综述13-27
- 1.2.1 现代性研究13-19
- 1.2.2 治理术研究19-25
- 1.2.3 国家、现代性与人口治理术的综合评述25-27
- 1.3 研究设计27-35
- 1.3.1 研究内容27-29
- 1.3.2 研究框架29-31
- 1.3.3 研究方法31-32
- 1.3.4 研究借鉴32-35
- 第二章 “包下来”:社会主义现代性与生命政治的建构(1949-1980年)35-68
- 2.1 总体性危机的社会诊断:由国家重建社会35-40
- 2.2 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组织起来”40-68
- 2.2.1 “一张白纸,正好写字”:毛的现代性图景40-44
- 2.2.2 “组织起来”:人口治理的总战略44-49
- 2.2.3 “包下来”与“单位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生命权力49-68
- 第三章 “下放”:稀缺的现代性席位与剩余人口的治理术(1949-1980年)68-104
- 3.1 社会主义的“剩余人口”生产与排除68-101
- 3.1.1 作为现代性读本的《人口论》与《新人口论》:“人口剩余”与“席位稀缺”68-73
- 3.1.2 社会主义的“剩余人口”生产机制73-82
- 3.1.3 分类与排除的人口治理术:人民与人口的断裂82-101
- 3.2 小结:社会主义现代性的特征及其人口治理术的逻辑101-104
- 第四章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发展危机与人口分流术104-159
- 4.1 规训乡村:剩余人口堆积空间的制造105-120
- 4.1.1 降服“作为变数”的乡村与“难对付的”农民105-117
- 4.1.2 剩余人口堆积地的制造与强制移民工程的开启117-120
- 4.2 紧急的现代化:“大跃进”与“大危机”120-137
- 4.2.1 启动大跃进的缘由120-125
- 4.2.2 大跃进的极端现代化本质125-127
- 4.2.3 “大跃进”:时间的压缩与数字的跃进127-131
- 4.2.4 “大危机”的爆发及其诊断131-137
- 4.3 治理“危机”:“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137-152
- 4.3.1 人“从哪里来”?137-141
- 4.3.2 回到“哪里去”?141-145
- 4.3.3 “哪些人”回去?怎样送“他们”回去?145-152
- 4.4 小结152-159
- 第五章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剩余人口管理与改造的社会实验159-235
- 5.1 教育大跃进与“受教育的”失业者:“就业”的新动向160-168
- 5.2 经济剩余人口下放工程的系统构建:从危机到常规的治理术168-177
- 5.3 从经济剩余到秩序剩余的人口治理术:改造人的政治工程与乌托邦177-205
- 5.3.1 降服“红卫兵”177-184
- 5.3.2 谁是下放者:“青年”、“社会青年”到“知识青年”的构建184-197
- 5.3.3 最后的乌托邦?剩余人口的管理与青年人的改造197-205
- 5.4 下放运动为何止于1980年:现代性话语的重构与人口治理术的转型205-235
- 5.4.1 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层次转换:从革命到发展205-213
- 5.4.2 生命政治的重构与人口治理术的转型:从拯救到满足213-218
- 5.4.3 构建发展:“知青下乡运动”的去政治化218-221
- 5.4.4 “倒逼”:知青的命运抗争与领导人的加快顺应221-225
- 5.4.5 解决之道:政治问题的经济化治理方式225-235
- 第六章 结语235-250
- 6.1 “社会主义现代性—国家—人口治理术”的解释框架235-241
- 6.2 乌托邦之殇241-245
- 6.3 反思现代性:复杂社会里的自由与自我解放245-250
- 参考文献250-2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北根;;1957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探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李银河;;我的人生第一课[J];北京文学;1998年06期
3 姚桂荣;;毛泽东对国际环境的认识与其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心理动因[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03期
4 范小方;常清煜;;新中国建立前后对旧政权公务人员的安置——以南京、上海为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06期
5 王沪宁;社会资源总量与社会调控:中国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6 米歇尔·福柯 ,麦永雄;《反俄狄浦斯》序言[J];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07期
7 刘介民;;哈拉维“赛博人”理论的新视野[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戴礼华;;“汉阳一中事件”回眸[J];党史天地;2006年09期
9 弗德里克·卢赛蒂;陈国兴;李书仓;;吉奥乔·阿甘本和卡尔·施密特的政治浪漫主义和生命政治[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3期
10 郑美霞;;试论困难时期的职工精简与城镇居民压缩[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1026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026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