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儿童在园生活体验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03:30

  本文关键词:儿童在园生活体验叙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学前儿童 在园生活 在园生活体验 发生境域 叙事研究


【摘要】:当代社会中,儿童(童年)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含义,成为承载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众多价值意蕴的重要载体。认识、理解儿童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由于社会的变革与时代变迁,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行动能力越来越凸显,更多表现出儿童的多样性与特殊性。这也使得认识、理解儿童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因此,选择一种适切的角度,运用合理的方法去认识、理解儿童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以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作为认识论、方法论基础,直面儿童生活,依据儿童的视角、运用儿童视角对儿童在园生活体验进行研究,并以叙事研究的方法组织、呈现研究文本。目的在于描绘出儿童在园生活的状况,诠释其在园生活体验,并进一步追溯儿童在园生活状况及体验的发生境域、以揭示形成相应状况及体验的原因。 本研究属于质的研究,主要以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作为收集资料的方法。首先,通过文献法,梳理并找出支撑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儿童生活世界认识路径及叙事研究框架,作为研究的方法指导;其次,进入研究现场,运用观察、访谈、文本采集等方法,对儿童生活场景、关系互动事件、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第三,通过互动模式思路整理分析资料,并通过确保一手资料的真实性、多种资料收集方式的运用、多主体互证、多视角融合等方法确保研究的信效度;第四,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对A、C、W、J四名儿童的在园生活状况及体验、状况及体验的发生境域进行现象学描述与诠释,试图描绘状况、诠释体验,并揭示其形成原因。 本研究发现:A儿童游离于集体之外、生活自理能力差、对老师要求一味顺从、遇事容易退缩的在园生活及欢快轻松的园外生活,其背后有着身处幼儿园的不安、焦虑与不喜欢,并渴望肯定、包容和“爱”。这一在园生活及体验的形成,究其家庭原因,主要由于家庭教养的过度呵护和父母角色的缺失。C儿童在幼儿园享有权威地位、能力出众,但在占尽“风光”的背后却有着累与烦、怀疑与不安的体验,主要与其外婆的教育影响和父母角色的相对缺位有关。W儿童在幼儿园中横冲直撞、喜欢支配他人、常与同伴发生冲突、常犯错并极力辩解,其背后是被忽视和不被认同的体验。主要与其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和关爱的缺失有关。J儿童在幼儿园言行不被他人所接受但却自信从容,身处幼儿园体验到快乐、轻松愉悦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一丝委屈。主要与其特殊的家庭结构和母亲的教育付出有关。 此外,幼儿园中形式化的教育活动、不公平的活动机会、对儿童天性和特殊需要的忽视也是造成儿童在园生活状况及体验的重要因素。在社会(社区)范围内,“隔代教养”的产生、幼儿教师生存状况以及整个社会儿童生活世界的危机等因素也对儿童的在园生活及体验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 为营造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首先需要反思并形成合理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理解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真正需要,并懂得如何满足这种需要。通过开展亲职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父母角色的重要性,有意识、有能力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在幼儿园中,要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提高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创生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开展行动研究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整个社会,需构建起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首先,全社会要树立“儿童意识”,打造利于儿童发展的宏观系统;其次,社会各组织机构要通力合作,构建起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外在系统;第三,家庭、幼儿园、社区(邻里)要真诚合作,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间系统);第四,家长、教师是儿童即时生活中的重要关系人,要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合作”(微观系统);最后,统合宏观系统、外在系统、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推动各系统之间的动态发展。
【关键词】:学前儿童 在园生活 在园生活体验 发生境域 叙事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1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绪论11-57
  • 一、问题的提出11-15
  • 二、研究意义15
  • 三、文献综述15-30
  • 四、理论基础30-37
  • 五、认识路径及叙事研究框架的构建37-50
  • 六、研究方法50-57
  • 第一章 A、C、W、J儿童的在园生活57-83
  • 一、A儿童的幼儿园生活57-63
  • (一) 游离于集体之外58-59
  • (二) 生活自理能力差59
  • (三) 对老师的要求一味顺从59-60
  • (四) 遇事容易退缩60-62
  • (五) 走出幼儿园便欢快轻松62-63
  • 二、C儿童的幼儿园生活63-69
  • (一) 班级正式组织中的权威64-65
  • (二) 小团体中的“带头大哥”65
  • (三) 出色的能力表现65-69
  • 三、W儿童的幼儿园生活69-75
  • (一) 幼儿园内横冲直撞70-71
  • (二) 喜欢支配他人71-73
  • (三) 常与同伴发生冲突73-74
  • (四) 常犯错并极力辩解74-75
  • 四、J儿童的幼儿园生活75-83
  • (一) 言行不被他人所接受76-79
  • (二) 运动“高手”,自信从容79-83
  • 第二章 A、C、W、J儿童的在园生活体验83-107
  • 一、A儿童的在园生活体验83-93
  • (一) 不安、焦虑,想要逃离幼儿园83-89
  • (二) 不被认同——对朋友与“五星评比”的选择89-92
  • (三) 渴望“爱”——画中全是“心形”92-93
  • 二、C儿童的在园生活体验93-97
  • (一) 烦与累——“我想多玩一会儿”93-95
  • (二) 怀疑与不安——“我还会得到表扬吗”95-97
  • 三、W儿童的在园生活体验97-101
  • (一) 被忽视——“请你看看我”97-98
  • (二) 不被认同——少有的表扬与难得的贺卡98-101
  • 四、J儿童的在园生活体验101-107
  • (一) 快乐——随处可见的漂亮舞蹈101-102
  • (二) 轻松愉悦——明亮、干净的画作102-103
  • (三) 委屈——“又不是我的错”103-107
  • 第三章 A、C、W、J儿童在园生活体验的发生境域107-165
  • 一、家庭篇107-137
  • (一) A儿童:家庭养育的过度呵护和父母角色的缺失107-112
  • (二) C儿童:外婆的教育影响和父母角色的相对缺位112-120
  • (三) W儿童: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与关爱的缺失120-127
  • (四) J儿童:特殊的家庭结构与母亲的教育付出127-137
  • 二、园所篇137-148
  • (一) 幼儿园初步印象137-139
  • (二) 形式化的教育活动139-140
  • (三) 少数人表演的舞台140-141
  • (四) 玩不够的区角与户外141-146
  • (五) 对儿童特殊需要的忽视146-148
  • 三、社会篇148-165
  • (一) “隔代教养”的产生及其对儿童的影响148-155
  • (二) 幼儿教师的生存状况及其对儿童的影响155-157
  • (三) 儿童生活世界的危机157-165
  • 第四章 教育反思与启示165-185
  • 一、树立科学、合理的儿童观与教育观165-170
  • 二、引导、培养父母的角色意识和践行能力170-174
  • 三、促进幼儿教师全面、系统的专业发展174-180
  • 四、构建生态和谐的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180-185
  • 结束语185-187
  • 主要参考文献187-199
  • 附录199-203
  • 后记203-207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2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翠;陈世联;;天性与文化性的角逐——兼论儿童文化的生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6期

2 左瑞勇,柳卫东;幼儿园师幼互动现状与对策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盖笑松;王海英;;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与推进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6期

4 李霞;;父亲角色在孩子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年06期

5 曹俊军;;论教师幸福的追寻[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6 李树英;王萍;;教育现象学的两个基本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张晓艳,庞学慧;论行动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8 杨霞;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丁钢;;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10 金春寒;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基础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40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040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e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