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社区应灾能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类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社区应灾能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地区 社区 人类学 应灾能力 自然灾害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多居住于地理、气候条件有较强烈灾害倾向的地区,社会经济条件所限又使得抵御灾害的基础设施不足,导致灾害呈常态发作且往往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少数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特点,使得某一民族聚居的村、寨规模的社区还可以相对独立于现代化冲击之外,传统的文化,组织结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得以比较完好地保留。社区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和优势,对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在应对灾害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式田野调查,了解其应灾行为特点及其与民族文化的相关性,分析其对应灾能力影响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提升少数民族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的模式与方法。灾害学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有很多成果,包括对致灾因子、脆弱性、应灾能力、风险等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在地区、国家、市、县较大尺度上进行的,社区层级的研究几乎没有。人类学以深入观察,详细记录,长期跟踪的研究方法见长,这样的研究更有针对性不会流于泛泛。选择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的地震灾害,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为研究灾种,分别于2011年8月,2012年10月,2015年3月对屡遭地震袭击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L寨应对地震灾害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调查,时间跨度5年,经历了灾后应急和灾后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于2011年7月和2015年3月在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并造成99人死亡的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D村调研,研究主要对应的是灾后重建和恢复阶段。通过L寨的案例发现在一个少数民族社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形式、制度及价值观念等属于文化范畴的概念在应对灾害的全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通过关于D村的灾害发生、救灾尤其是灾后重建的过程与灾民访谈,认为灾害的惨重结果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除了当地具备发生这类地质灾害的自然条件之外,监测预警的不利是造成灾害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灾后永久居住区重建时与社区沟通的不顺畅及没有充分发挥社区自组织的功能,使得恢复工作不仅远未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成为新的社会冲突的引子。基于单点历时性和多点共时性的田野调查,通过比较研究,排除不同灾害的自然属性,从灾害的社会属性出发,将观察的视点放置于承灾体即社区之上,以文化和社会变迁为切入点,以灾害周期各环节为线索,分别从备灾能力、应急救助能力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力三方面展开,对少数民族社区应对灾害能力的提升提出建议。保持少数民族文化和组织结构,维护良好的传统的社会资本对提升少数民族社区的应灾能力是有非常积极作用的;社区参与度的提高也是行动的关键;改变“救灾全靠政府”的现状,制定条款清晰的制度,避免在灾后救助和补偿时缺乏标准,随意性强,防止救灾和重建造成新的难民以及成为新的社会冲突的隐患。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社区 人类学 应灾能力 自然灾害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5;D63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6
- 第一章 导论16-41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6-20
- 1.2 相关文献研究20-35
- 1.2.1 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双重属性20-23
- 1.2.2 灾害系统理论23-31
- 1.2.3 灾害的社会科学研究31-35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35-39
- 1.3.1 研究思路35-36
- 1.3.2 研究方法36-38
- 1.3.3 研究地点的选择38-39
- 1.4 论文基本框架与内容39-41
- 第二章 少数民族社区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云南省盈江县L寨41-70
- 2.1 地震带上的村庄-L寨41-43
- 2.2 地震带来的变迁43-52
- 2.2.1 L寨环境的改变44-48
- 2.2.2 生产生活的变迁与恢复48-52
- 2.3 缓冲灾害的打击-传统文化52-65
- 2.3.1 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52-55
- 2.3.2 传统的社会资本55-64
- 2.3.3 灾害的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保持64-65
- 2.4 灾害损失的主因分析65-69
- 2.4.1 基础设施薄弱是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应灾的障碍65-67
- 2.4.2 灾害频发但灾害意识仍不足67-68
- 2.4.3 少数民族社区普遍缺乏应急预案制定的能力68-69
- 本章小结69-70
- 第三章 少数民族社区应对地质灾害能力-贵州省关岭县D村70-98
- 3.1 田野概况70-72
- 3.2 灾害突至而破坏长久72-83
- 3.2.1 灾害的破坏72-76
- 3.2.2 异地安置灾民的生活状况76-83
- 3.3 D村的灾害影响迁延源于多因素叠加83-96
- 3.3.1 致灾因子-地形、地质、强降雨84-85
- 3.3.2 脆弱性-暴露于危险之下的脆弱人群85-86
- 3.3.3 防灾能力-预案、演练、监测86-89
- 3.3.4 基础设施不足-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问题89-91
- 3.3.5 灾后异地安置-困难源自安土重迁的观念还是对未来生活无着的隐忧91-94
- 3.3.6 决策过程灾民的参与度不足94-95
- 3.3.7 我国救灾体系的缺陷95-96
- 本章小结96-98
- 第四章 少数民族应灾能力的分析-基于L寨和D村的田野调查98-114
- 4.1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特点及危害98-102
- 4.1.1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特点99-100
- 4.1.2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100-102
- 4.2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分析102-105
- 4.2.1 自然条件原因102-103
- 4.2.2 社会原因103-105
- 4.3 社区居民和灾害-问卷调查105-106
- 4.4 L寨和D村应灾能力差异分析106-112
- 4.4.1 社会资本的差异106-109
- 4.4.2 灾害发生的频度不同109-110
- 4.4.3 社会变迁的剧烈程度110-111
- 4.4.4 参与程度不同111-112
- 本章小结112-114
- 第五章 少数民族社区应灾能力的形成机制114-144
- 5.1 社区的应灾能力114-115
- 5.2 借鉴国际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实践115-120
- 5.2.1 世界卫生组织-“安全社区”115-116
- 5.2.2 联合国减灾战略-“社区恢复力”建设116-117
- 5.2.3 美国-“减灾型社区”117-119
- 5.2.4 亚洲备灾中心-“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119-120
- 5.3 我国社区减灾管理能力现状120-124
- 5.3.1 未能充分发挥社区自组织的作用122
- 5.3.2 灾害应急预案不完善122-123
- 5.3.3 防灾意识淡薄123-124
- 5.3.4 对农村社区扶持不足124
- 5.4 少数民族社区应灾能力的再生产机制124-142
- 5.4.1 备灾能力126-134
- 5.4.2 应急救助能力134-136
- 5.4.3 灾后恢复重建能力136-142
- 本章小结142-144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144-147
- 6.1 结论144-145
- 6.1.1 保持传统的社会资本144
- 6.1.2 社区成员参与144
- 6.1.3 改变我国灾害救助体系144-145
- 6.1.4 对文化“补偿式”恢复145
- 6.1.5 挖掘传统知识145
- 6.2 展望145-147
- 6.2.1 进行定量研究145
- 6.2.2 扩大研究区域和灾害类型145-146
- 6.2.3 从微观到宏观146-147
- 参考文献147-163
- 附录163-188
- 附录1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163-167
- 附录2 少数民族地区汇总167-168
- 附录3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地震168-179
- 附录4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情况统计--泥石流和滑坡179-184
- 附录5 勐町村拉勐村民小组村规民约184-188
- 致谢188-19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英楠;;社区应急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全;2007年06期
2 李淑庆;唐伯明;郑志明;王庆珍;;重庆市国省干线公路抗灾能力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李智;赵晓辉;曲乐;;区域防震减灾能力评估方法研究[J];防灾减灾学报;2011年03期
4 刘毅;黄建毅;马丽;;基于DEA模型的我国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评价[J];地理研究;2010年07期
5 袁艺;;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研究与实践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6 任鲁川;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3期
7 丛威青;潘懋;李铁锋;吴自兴;吕广宪;;基于GIS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关键问题研究[J];地学前缘;2006年01期
8 唐川;杨永红;李为乐;;四川省青川县红光集镇泥石流灾害特征及减灾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年02期
9 邵传青;张芳;易立新;;沿海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殷跃平;朱继良;杨胜元;;贵州关岭大寨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勇;灾害情景下城市脆弱性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铁山;城市综合减灾管理方略的系统哲学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尚志海;当代全球变化下城市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与风险管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海香;重庆市奉节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防灾减灾措施[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48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048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