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必然选择,它不但有利于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及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推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首先对中美高校管理组织机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现状调查对培养过程中涉及的人力资源、内外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及其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为形成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为我国及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本研究结论如下: 1、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处于发展时期,目前由教育部、体育总局等共同管理,且高校内部管理介于独立和非独立之间,其管理急待进一步改革完善。 2、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经酝酿初创阶段、探索发展阶段后,现已处于全面发展改革阶段并显示出不均衡发展的态势,且培养高校数量占高校总数量的比重较低、范围较广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除西藏外的较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校。 3、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以高水平运动队为“龙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存在问题也不少,但发展趋势良好。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必须遵循的理念和指导思想。 4、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高校是人才培养“链”的重要关节点,也是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最好的“结合点”。高校虽然有着丰富的各种软硬件资源,非常有利于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但目前格局下还不足以独立承担起培养国家竞技体育人才的重任。 5、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效益的现实需求将逐渐促成以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多元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系统。体育和教育系统的“双轨”体制是制约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双轨”体制有利有弊,目前加快包括高校在内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改革,特别是竞赛体制的改革,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结构转型的关键。 6、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应树立新的正确的竞技体育观;目前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呈多元化、多样化态势,不同高校根据各自资源情况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典型的有“体教结合模式”、“一体化模式”、“校企结合模式”等模式。本文构建的“高校基地多元化”模式更能体现以高校为依托多元化、多样化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特点与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80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桦,王广虎,霍红,孙淑惠;两个战略"的协调发展与体育院校的发展与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池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杨桦,孙淑惠,舒为平,魏万珍;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郭科明;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之一——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5 李大志;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8期
6 郭开强;刘建平;刘琪;;江西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周建梅;钟秉枢;张志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及投资状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姚建军;陆颖;尹天安;田春宽;;北京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郑婕;杨桦;;“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新体系构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谭晓缨;;构建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晓毅;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众鸣;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3 张守伟;我国学校竞技体育教练员培训及认证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38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238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