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际敏感性是一种“对别人的行为、认知、情绪情感”反应过于灵敏的人格。人际敏感性的特征包括对他人反应的过度警觉;对“感知到的或实际的批评或拒绝”的过分敏感、恐惧;多疑;自卑;在人际交往中常感到不自在,并常出现社交回避;认同需要心理强烈;分离焦虑心理明显等。目前对人际敏感性的研究主要以人际敏感性量表(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Measure, IPSM)为工具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内容集中于人际敏感性与父母教养方式、抑郁、焦虑等的关系问题。 我们在文献综述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对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攻击性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以2107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发展特点,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以2070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以160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是一个多维结构,包括脆弱性、认同需要、警戒性、分离焦虑、自卑性、疑人性和内倾性七个因素: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测量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 (2)从整体上看,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程度较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际敏感性程度无明显差异;在城市中学就读的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有更高的人际敏感性;女生的人际敏感性高于男生;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随着年级的上升而有减弱的趋势;不同亲子关系质量、父母关系质量的学生在人际敏感性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3)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等不良教养方式的使用越多,中学生人际敏感性趋于越强;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能正向预测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敏感性的关系在不同性别、是否独生等学生中会有所不同。 (4)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越强,外显攻击性越强;高人际敏感性学生比低人际敏感性学生有更强的外显攻击性;人际敏感性能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外显攻击性。 (5)中学生人际敏感性对外显攻击性的影响,部分是通过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来实现;未发现情绪智力在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之间有显著中介作用。 (6)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内隐攻击性无显著相关;高人际敏感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无性别差异;高人际敏感性学生的外显攻击性与内隐攻击性是分离的。
【关键词】:人际敏感性 父母教养方式 攻击性 情绪智力 领悟社会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G635.5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6
- 中文文摘6-9
- 目录9-12
- 引言12-14
- 第1章 文献综述14-32
- 1.1 人际敏感性的概念、特征及相关概念辨析14-18
- 1.2 人际敏感性的测量18-20
- 1.3 人际敏感性的相关因素研究20-32
- 第2章 问题提出32-40
- 2.1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32-34
- 2.2 本研究拟探讨的主要问题34-36
- 2.3 研究意义36-37
- 2.4 研究假设37-38
- 2.5 研究路线38-40
- 第3章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的编制40-60
- 3.1 研究目的40
- 3.2 研究方法40-41
- 3.3 研究过程与结果41-58
- 3.4 讨论58-59
- 3.5 小结59-60
- 第4章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发展特点60-76
- 4.1 研究目的60
- 4.2 研究方法60-61
- 4.3 结果61-72
- 4.4 讨论72-75
- 4.5 小结75-76
- 第5章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76-88
- 5.1 研究目的76
- 5.2 研究方法76-78
- 5.3 结果78-84
- 5.4 讨论84-87
- 5.5 小结87-88
- 第6章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88-108
- 6.1 研究一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88-92
- 6.1.1 研究目的88
- 6.1.2 研究方法88-89
- 6.1.3 结果89-91
- 6.1.4 讨论91-92
- 6.1.5 小结92
- 6.2 研究二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检验92-100
- 6.2.1 研究目的92-93
- 6.2.2 研究方法93-94
- 6.2.3 结果94-98
- 6.2.4 讨论98-100
- 6.2.5 小结100
- 6.3 研究三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分析100-108
- 6.3.1 研究目的100-101
- 6.3.2 研究方法101-102
- 6.3.3 结果102-104
- 6.3.4 讨论104-106
- 6.3.5 小结106-108
- 第7章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108-116
- 7.1 研究目的108
- 7.2 研究方法108-112
- 7.3 结果112-113
- 7.4 讨论113-114
- 7.5 小结114-116
- 第8章 综合讨论116-124
- 8.1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的信效度116
- 8.2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发展特点116-117
- 8.3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117-118
- 8.4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攻击性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118
- 8.5 研究的启示意义118-119
- 8.6 研究的创新之处119-121
- 8.7 研究不足与展望121-124
- 第9章 研究结论124-126
- 附录1 开放式调查问卷126-127
- 附录2 人际敏感性初测问卷(节选)127-128
- 附录3 人际敏感性二测问卷(节选)128-129
- 附录4 中学生心理问卷(节选)129-132
- 附录5 效度检验问卷(节选)132-134
- 参考文献134-148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148-150
- 致谢150-152
- 个人简历152-1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青;张文新;陈会昌;;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2 潘绮敏;张卫;;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1期
3 余欣欣;郑雪;;大学生乐观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支持、应对策略的中介作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张萌;陈英和;;父母教养方式与拖延: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2期
5 韩利萍;丁凌云;;自尊、归因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6 姜永志;张海钟;李娜;;青少年情绪状态与社会支持对攻击性的预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肖富群;风笑天;;我国独生子女研究30年:两种视角及其局限[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8 李萍;;内隐攻击性研究综述[J];天府新论;2006年S2期
9 蒋奖;鲁峥嵘;蒋傼菁;许燕;;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1期
10 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在我国的修订[J];心理科学通讯;198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超;心理距离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东宁;攻击性的内隐社会认知实验研究——IAT测验在攻击性研究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耿亮;大学生情绪智力、认知智力和人格与决策偏差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53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