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高职院校产学合作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专用技能人力资本形成的分析视角

发布时间:2017-03-19 08:01

  本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合作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专用技能人力资本形成的分析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产学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建设高技能社会的迫切需求,也是国家的长期政策要求。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行业、企业参与严重不足、产学合作不紧密的问题。既有的研究部分回答了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动力基础,但却无法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解释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动力差异。比如,已有文献既无法解释在既定制度约束下不同企业与高职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水平存在的显著差异,也无法解释不同经济体、不同技能形成制度下的高职产学关系存在的显著差异。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很大原因在于,既有研究大多基于教育理论并从教育机构的立场出发。本研究首先以人力资本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以专用技能(人力资本)形成为理论视角,建立了一个旨在解释高职院校产学关系的概念框架。这一概念框架解释了高职院校产学关系的实质是:专用技能人力资本形成各主体——技能需求者(企业与行业)、技能供给者(高职教育机构)和技能所有者(学生个体或潜在劳动者)在既有技能形成制度背景下,以(不同专业的学生)技能专用化为目标的契约关系。在上述概念框架下,首先从一个社会(或经济体)角度出发,研究不同技能形成制度下的高职产学关系;然后从企业、院校、专业和学生个体角度实证研究既有制度约束下影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兼有专用技能人力资本需求和技能投资策略、传统的企业倾向于和高职院校开展实质性产学合作。从企业角度,只有兼具专用技能人力资本需求和技能投资策略、传统的企业才倾向于和高职院校开展实质性产学合作。具体来说,企业因其所属行业(产业)、规模、所有制、技术采用导致专用技能人力资本需求差异,进而引发产学合作行为与水平的差异;研究发现,兼具专用技能需求和技能投资策略、传统的企业才有可能与高职院校开展实质性产学合作;小企业、劳动密集企业或不具有技能投资策略、传统的企业产学合作动力主要在于获取技术与技能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2.办学主体差异对产学合作水平存有影响,即行业或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水平越高。从企业角度,对院校前期(技能专用化)投入较大(或与院校合作具有“组织保障措施”的企业/行业,倾向于和高职院校开展实质性产学合作。从院校治理结构来说,“越有利于企业治理的院校”产学合作水平越高。所以行业企业办学无论在产学合作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存在普遍的优势。同时,行业部门能够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利益诉求从而避免企业办学可能出现的“市场失灵”和“办学失范”现象;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高职院校因为离技能需求者——企业、行业“组织距离较远”反而更需要通过“古典式签约方法”与企业、行业建立一种以“或有雇佣”为契约条件的订单培养产学合作关系;而学校办学条件(如院校等级和学校规模)对产学合作影响不显著。3.企业与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水平取决于合作专业的技能专用性与市场需求从专业角度,企业与高职院校在不同专业产学合作“兴趣大小”主要取决于经济逻辑。具体来说,企业与高职院校在不同专业的产学合作行为与合作水平是由该专业的技能人力资本专用性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职院校对于重点专业的投入与建设能够提升该专业的社会声誉,从而使重点专业在招生市场具有一定美誉度与竞争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学合作但却无法改变企业和市场对特定专业的专用技能的需求,也无法改变企业对该专业深层次的产学合作需求。4.学生个体的可信承诺对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稳定性存有影响高职院校产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个体是企业技能专用化投资后的实际受益者和专用技能形成后的实际拥有者。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个体专用技能人力资本水平,但学生个体在产学活动中获取的专用技能人力资本大小与产学合作稳定性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为了保障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稳定性,从短期来看,产学合作双方(院校与企业)为“锁定”技能专用化投入后所形成的专用技能,需要建立学生个体、合作院校、合作企业三方可信契约承诺;在长期来看,还需建立学生个体(乃至家庭)对专用“高技能”积累的长期观念,避免学生个体的短期行为。5.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方式与水平受制于所在经济体的技能形成制度从不同社会、经济体的技能形成制度角度,高职院校产学合作还受到技能形成制度的影响:首先,企业与高职教育机构基于技能的产学合作动力首先来自专用中间技能的需求,而对专用中间技能需求与所在经济体的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密不可分;其次,构成有利于企业与高职院校基于技能的产学合作制度要素至少应该包括如下三方面:合作各方(受训者、学校、企业乃至政府)的可信承诺关系、行业内技能认证标准化和监督产学合作质量的第三方力量。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政策启示:第一,加快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改革。外部治理结构方面,应从法律上进一步理顺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行业)三者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不仅仅是“普通高校”的一部分,更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是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在职业院校治理中的作用,形成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多元主体,各利益相关者在高职院校组织生态内外和谐相处的治理结构;在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方面,要在学校领导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重大决策和监督职业院校发展的机制。第二,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开展以“用人”为基础的产学合作过程当中,要趋利避害,创新顶岗实习方式。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订单培养、预岗实习等涉及学生个体的产学合作活动中,校企双方应与合作第三方(学生及家长)共签一份利益成本均衡分担、含有违约惩罚机制的契约从而兼顾产学合作质量和企业雇佣稳定性。第三,高职院校应加强所在地产业结构与技能需求结构的市场调研,健全院校、专业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院校要更多地从行业、企业的“经济逻辑”(而不仅仅基于学校的“教育逻辑”)视角来理解、谋划学校未来的发展与产学关系;院校要更多地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技能需求(而非专业实力等技能供给)的角度来规划专业发展。第四,高职院校要提高为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水平。为进一步拓宽产学合作领域、提高产学合作水平,迫切要注意提高教师技术水平,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手段,重点为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提供技术服务。第五,政府未来对于高职院校的激励与支持要引入竞争的手段。今后对高职院校财政支持重点可从过去对特定院校专项财政扶持转向“产学合作订单培养项目”的财政补贴,受益对象从过去的特定院校转向基于专业-项目的“产学合作订单培养学生”。第六,学习、借鉴域外高职产学关系经验不能简单复制其产学合作的具体方式与措施,更需要深入探究其技能形成制度特征。作为一个地域广大、发展不均衡的技能“发展型”经济体,各级政府要根据所在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来推进高职教育机构与企业的产学合作从而回应产业的技能需求,并以此推动高技能社会的形成。政府应将高职产学合作视为技能形成政策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项教育政策。第七,政府、行业组织作为第三方的介入可以保证集体性的、优质的产学合作。一个高技能社会的形成有赖于整个社会高质量的产学合作,而高质量的产学合作不仅需要校企双方的努力,更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在制定行业人才培养标准、职业资格认定、产学合作过程监督乃至高职教育机构外部治理结构改革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产学合作 行为 影响因素 专用技能人力资本形成 视角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17
【目录】:
  • 摘要13-16
  • ABSTRACT16-21
  • 第1章 引论21-40
  • 1.1 研究的背景与依据21-25
  • 1.2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25-26
  • 1.2.1 研究的问题25
  • 1.2.2 研究的意义25-26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26-37
  • 1.3.1 国内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的研究综述27-31
  • 1.3.2 国外相同或相近领域研究综述31-34
  • 1.3.3 专用人力资本的研究进展和该理论对本选题的适切性34-36
  • 1.3.4 对现有研究的评析36-37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设计37-40
  • 1.4.1 研究目标37-38
  • 1.4.2 主要研究方法38
  • 1.4.3 研究路线与逻辑结构38-40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40-58
  • 2.1 人力资本理论基础40-43
  • 2.1.1 早期人力资本思想回顾40-41
  • 2.1.2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41-42
  • 2.1.3 当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42
  • 2.1.4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技能”与“技能形成”概念42-43
  • 2.2 新制度经济学基础43-54
  • 2.2.1 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分析范式43-48
  •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治理机制与制度环境分析48-51
  • 2.2.3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专用技能”概念51-52
  • 2.2.4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技能形成”与“技能形成”制度52-54
  • 2.3 本研究核心概念界定54-57
  • 2.3.1 专用技能人力资本形成54-55
  • 2.3.2 高职院校产学合作55-57
  • 2.4 本章小结57-58
  • 第3章 不同技能形成制度中的高职产学关系58-115
  • 3.1 分析框架59-63
  • 3.1.1 治理机制与产学关系类型59-60
  • 3.1.2 技能形成制度与产学关系60-63
  • 3.2 英国技能形成制度与高职产学关系63-73
  • 3.2.1 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技能形成制度63-66
  • 3.2.2 工业化成熟期的技能形成制度与高职产学关系66-71
  • 3.2.3 英国技能形成制度中的高职产学关系71-73
  • 3.3 美国技能形成制度与高职院校产学关系73-85
  • 3.3.1 早期工业化时期的技能形成制度73-76
  • 3.3.2 工业化成熟期中的高职产学关系76-82
  • 3.3.3 美国技能形成制度中的高职院校产学关系82-85
  • 3.4 德国技能形成制度与高职产学关系85-95
  • 3.4.1 早期工业化与双元制技能体系的建立85-89
  • 3.4.2 工业化成熟期中的高职产学关系89-91
  • 3.4.3 德国技能形成制度中的高职产学关系91-95
  • 3.5 中国台湾地区技能形成制度与其高职产学关系95-100
  • 3.5.1 劳动密集型进品替代/出口工业阶段95-96
  • 3.5.2 重工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阶段96-98
  • 3.5.3 经济自由化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阶段98-99
  • 3.5.4 台湾技能形成制度中的高职产学关系99-100
  • 3.6 韩国技能形成制度与高职院校产学关系100-104
  • 3.6.1 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工业化阶段101
  • 3.6.2 重化工业阶段101-102
  • 3.6.3 经济自由化阶段102-103
  • 3.6.4 韩国技能形成制度中的高职产学关系103-104
  • 3.7 不同技能形成制度下的高职产学关系104-111
  • 3.7.1 技能需求与产学合作动力104-106
  • 3.7.2 技能形成制度与产学关系稳定性106-108
  • 3.7.3 技能形成制度演变与产学关系变迁108-109
  • 3.7.4 技能形成制度模式与高职产学关系类型109-111
  • 3.8 本章小结111-115
  • 第4章 企业主体对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影响115-141
  • 4.1 理论分析框架115-122
  • 4.1.1 企业人力资本专用性与技能需求115-116
  • 4.1.2 企业所需技能专用性与获取方式116-119
  • 4.1.3 企业技能获取方式与产学合作119-122
  • 4.2 研究模型和设计122-125
  • 4.2.1 研究概念模型和假设122-123
  • 4.2.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123-125
  • 4.3 样本数据统计描述125-127
  • 4.4 实证检验与分析127-137
  • 4.4.1 企业技能人力资本专用性对产学合作的影响127-135
  • 4.4.2 企业合作策略、合作历史对产学合作的影响135-136
  • 4.4.3 “投资型”企业与实质性产学合作136-137
  • 4.5 结果与讨论137-139
  • 4.5.1 假设验证结果小结137-138
  • 4.5.2 结论与讨论138-139
  • 4.6 本章小结139-141
  • 第5章 办学主体对高职院校产学合作行为的影响141-167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141-143
  • 5.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143-149
  • 5.2.1 数据来源143-144
  • 5.2.2 模型与变量说明144-146
  • 5.2.3 调查样本数据统计描述146-149
  • 5.3 实证分析149-163
  • 5.3.1 办学主体差异对产学合作行为的影响149-161
  • 5.3.2 其它院校特征对产学合作的影响161-163
  • 5.4 结论与讨论163-165
  • 5.4.1 研究结论163
  • 5.4.2 政策启示163-165
  • 5.5 本章小结165-167
  • 第6章 专业人力资本专用性对产学合作行为的影响167-189
  • 6.1 理论分析框架168-169
  • 6.2 研究设计169-172
  • 6.2.1 研究假设与指标选择169-171
  • 6.2.2 研究模型171-172
  • 6.3 数据说明172-180
  • 6.3.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172-173
  • 6.3.2 数据统计描述173-180
  • 6.4 实证分析180-186
  • 6.4.1 专业人力资本专用性和市场需求对产学合作的影响180-182
  • 6.4.2 学校专门化投资对产学合作的影响182-186
  • 6.5 结论与政策建议186
  • 6.6 本章小结186-189
  • 第7章 学生个体技能人力资本在产学合作中的影响189-211
  • 7.1 理论分析框架189-194
  • 7.1.1 个体技能人力资本专用性与产学合作190-192
  • 7.1.2 个体可信承诺与产学合作192-194
  • 7.2 研究假设与设计194-196
  • 7.2.1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194-195
  • 7.2.2 变量设计与测量195-196
  • 7.3 样本数据描述统计196-198
  • 7.4 实证检验与分析198-209
  • 7.4.1 产学合作对个体技能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影响198-202
  • 7.4.2 学生个体人力资本专用性对产学合作稳定性的影响202-206
  • 7.4.3 学生个体契约对产学合作稳定性的影响206-209
  • 7.5 实证结果与讨论209-210
  • 7.5.1 实证结果小结209
  • 7.5.2 结论与讨论209-210
  • 7.6 本章小结210-211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211-219
  • 8.1 研究结论211-215
  • 8.1.1 技能需求者——企业主体因素对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影响211-212
  • 8.1.2 技能供给者——学校办学主体因素对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影响212
  • 8.1.3 技能专用性——专业因素对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影响212-213
  • 8.1.4 技能所有者——学生个体因素对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影响213-214
  • 8.1.5 技能形成制度对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影响214-215
  • 8.2 政策启示215-216
  • 8.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216-217
  • 8.3.1 可能的创新点216-217
  • 8.3.2 可能的不足217
  • 8.4 研究展望217-219
  • 附录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219-223
  • 附录2 国家统计局对企业规模划分标准223-224
  • 附录3 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情况问卷调查(学生卷)224-225
  •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225-227
  • 致谢227-229
  • 参考文献229-233

  本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合作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专用技能人力资本形成的分析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55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5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