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与革新:百年中国乡土教材研究
本文关键词:固守与革新:百年中国乡土教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乡土教材的发展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对百年乡土教材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研究立足于教育学的话语体系,通过探讨乡土教材的内涵及基本属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中国乡土教材的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和全方位审思,力求通过乡土教材百年发展的历史研究与对各个历史时期典型乡土教材的剖析相结合,以百年乡土教材的发展为“经”,以各时代典型教科书分析为“纬”,以此探讨百年乡土教材发展的得失问题,并对未来乡土教材发展的路径提出建议。 全文共分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等;第二部分对乡土教材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从乡土性、时代性、文化性、思想性、教学性等方面对乡土教材的基本属性进行了分析。 第三、四、五部分是对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之后乡土教材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梳理,对影响当时乡土教材编撰的因素和编撰群体进行探讨,以期厘清百年乡土教材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对每一历史时期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乡土教材进行分析,对各个时期乡土教材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进行探讨。 第三部分论述清末乡土教材产生的历史背景、清末乡土教材的发轫、关于首部乡土教材的争议,此外还讨论了黄绍箕与部颁《乡土志例目》的关系、清末乡土教材的短暂兴盛、作为乡土教材的乡土志以及国学保存会的系列乡土教材等内容。第四部分探讨民初乡土教材沿袭与过渡的政策背景、新学制颁布后乡土教材逐步发展、“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与乡土教材的倡议、《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中乡土内容的规定、“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与乡土教材的政策支持、抗战时期的乡土教材政策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代表性乡土教材分析。第五部分着重论述新中国成立十七年乡土教材的发展、文革时期最高指示下的乡土教材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乡土教材的转型等内容。 第六、七部分着重将乡土教材的历史发展与反思相结合,通过对乡土教材基本属性的观照,深刻反思百年乡土教材发展的历程,并对未来乡土教材发展的路径进行了设计。 第六部分对乡土教材的百年发展进行了反思,就乡土教材本身而论,百年以来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体现在目标定位从突出“由乡及国”到强调适应地区差异、内容范围扩大、形式体例向教科书体集中、编撰群体集中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习对象从小学向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扩展。我们同时需要肯定百年乡土教材的价值所在,因为它保存并传播了乡土文化、提供了乡土知识、促进了乡土认同、对学生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乡土教材的编撰提供了范例;当然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乡土教材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偏差,乡土教材编撰质量参差不齐、内容选择有所偏差、编撰体例的创新不足、教材难度考虑不周、对教学的关注度不够、乡土教材的师资存在问题、乡土教材的评价体系缺失等。 第七部分是探讨未来乡土教材发展的路径。通过前面内容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将历史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认为应该处理好我国乡土教材的一元化与多元化关系、地方化与国家化关系、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同时我们需要以国际化的视野重新为乡土教材发展定位、注重乡土教材内容的选择、优化乡土教材的组织形式、整合乡土教材的编撰队伍、确保乡土教材的有效实施,以此保障未来乡土教材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百年中国 乡土教材 固守 革新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23.3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4
- 绪论14-46
-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14-18
- 二、文献综述18-41
- 三、研究的思路与框架41-42
- 四、研究的方法42-44
- 五、研究的创新44-46
- 第一章 乡土教材及其基本属性46-59
- 第一节 乡土教材释义46-51
- 一、乡土与乡土教育46-50
- 二、乡土教材50-51
- 第二节 乡土教材的基本属性51-56
- 一、乡土性:乡土教材应凸显地方特色51-52
- 二、时代性:乡土教材应引领时代潮流52-53
- 三、文化性:乡土教材应促进文化传承53
- 四、思想性:乡土教材应弘扬乡邦之爱53-54
- 五、教学性:乡土教材应适合教学需要54-56
- 第三节 乡土教材与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之关系56-59
- 一、乡土教材与地方教材之关系56-57
- 二、乡土教材与校本教材之关系57-59
- 第二章 传入与成型——清末的乡土教材(1898-1911)59-103
- 第一节 清末乡土教材的发轫59-70
- 一、清末乡土教材产生的历史背景59-65
- 二、早期乡土志与乡土教材之关系65-67
- 三、关于首部乡土教材的争议67-70
- 第二节 部颁《乡土志例目》与乡土教材的短暂兴盛70-102
- 一、黄绍箕与部颁《乡土志例目》70-76
- 二、清末乡土教材的短暂兴盛76-88
- 三、作为乡土教材的乡土志88-94
- 四、最早的“乡土教科书”——国学保存会的系列乡土教材94-102
- 小结102-103
- 第三章 探索与定型——民国时期的乡土教材(1912-1948)103-165
- 第一节 民初乡土教材的沿袭与过渡(1912-1927)103-121
- 一、民初乡土教材沿袭与过渡的背景103-106
- 二、新学制颁布后乡土教材逐步发展106-109
- 三、过渡期乡土教材的典型109-113
- 四、新学制规定下的“新”乡土教材113-121
- 第二节 民国乡土教材的鼎盛时期(1928-1936)121-143
- 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与乡土教材的倡议121-124
- 二、《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中乡土内容的规定124-126
- 三、“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与乡土教材的政策支持126-135
- 四、乡土教材的转折135-140
- 五、乡土教材的定型140-143
- 第三节 民国乡土教材渐趋多样(1937-1948)143-163
- 一、抗战时期的乡土教材政策143-155
- 二、民国乡土教材的最后历程155-157
- 三、抗战时期的乡土教材157-160
- 四、民国最后的乡土教材160-163
- 小结163-165
- 第四章 发展与转型——新中国成立后的乡土教材(1949—至今)165-197
- 第一节 从过渡到规范:新中国成立十七年乡土教材的发展(1949-1965)165-173
- 一、乡土教材的缓慢过渡165-166
- 二、乡土教材编写的制度化166-168
- 三、乡土教材的具体编撰情况168-173
- 第二节 “教材要有地方性”:文革时期最高指示下的乡土教材(1966-1976)173-185
- 一、“教材要有地方性”的最高指示173-174
- 二、各地自编乡土教材遍地开花174-177
- 三、文革时期乡土教材的特点177-185
- 第三节 多样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乡土教材逐步转型(1977-至今)185-196
- 一、乡土教材的恢复与提高(1977-1985)185-187
- 二、教育改革政策推动下乡土教材的发展(1986-1998)187-190
- 三、新课程改革以来乡土教材的转型(1999—至今)190-196
- 小结196-197
- 第五章 百年乡土教材发展的反思197-224
- 第一节 百年乡土教材的变化特征197-208
- 一、目标定位从突出“由乡及国”到强调适应地区差异197-203
- 二、内容范围从史地格致向各科延伸203-204
- 三、形式体例从多种体例并存逐渐向教科书体集中204-205
- 四、编撰群体从多方面参与到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主205-206
- 五、适用对象从初级小学向整个基础教育扩展206-208
- 第二节 百年乡土教材发展的主要成就208-213
- 一、保存并传播了乡土文化208-209
- 二、提供了乡土知识209-211
- 三、促进了乡土认同211
- 四、推动了学生发展211-212
- 五、为乡土教材的编撰提供了范例212-213
- 第三节 百年乡土教材发展的不足之处213-224
- 一、乡土教材理想与现实间的反差213-216
- 二、乡土教材的编撰质量有待提高216-221
- 三、乡土教材的师资缺乏221-222
- 四、乡土教材的评价体系缺失222-224
- 第六章 未来乡土教材发展的路径构想224-248
- 第一节 未来乡土教材发展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224-232
- 一、乡土教材的一元化与多元化关系224-227
- 二、乡土教材的地方化与国家化关系227-229
- 三、乡土教材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229-232
- 第二节 未来乡土教材的发展之路232-248
- 一、重新为乡土教材发展定位232-236
- 二、注重乡土教材内容的选择236-240
- 三、优化乡土教材的组织形式240-243
- 四、整合乡土教材的编撰队伍243-246
- 五、确保乡土教材的有效实施246-248
- 结论:夹缝中求生中国乡土教材跌宕的百年248-251
- 参考文献251-264
- 附录264-265
- 后记265-2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巴兆祥;;论近代乡土志的几个问题[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2 钟启泉;国外“科学素养”说与理科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1期
3 姜勇,蒋凯;后现代主义视点下的课程编制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4 程可拉,胡庆芳;美国高中课程百年发展轨迹的原因分析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5 陆有铨;素质教育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6 陈庚午;乡土教材的地位和作用[J];成人教育;1990年04期
7 乐黛云;乡土教育与人文素质[J];读书;2004年07期
8 范国祖,周庆元;教育整体观念与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9 石鸥;;最不该忽视的研究——关于教科书研究的几点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石鸥;张斯妮;;蔡元培与中国现代教科书的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沈林;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李佳;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皇友衍;中越两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温润芳;社会变迁中山西乡土教材的编纂与应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孔云;文化视野中的地理教科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吴小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魏佳;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固守与革新:百年中国乡土教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56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