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视角下区域人口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与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2 07:04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推动了我国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以区域板块的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区域人口空间结构将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过多的人口集聚带来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过少的人口数量又难以托起经济的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引导区域人口空间结构向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方向演化,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因此,本文从研究可持续视角下区域人口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入手,通过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明确各驱动因素作用程度与方向,在合理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方法调控和优化人口空间结构,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开创了区域人口空间结构研究的新视角,建立了演化与优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推动区域人口空间结构的可持续演化提供方法和依据,也为区域人口调控和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方面:以区域发展的增长极理论、区位论、空间经济学以及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可持续视角下区域人口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与优化方法的研究框架体系。对人口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剖析。结合已有的经典理论并借鉴国...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纽约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演化过程
图 3-2 东京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演化过程Fig 3-2 Evolua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Tokyo Metropolitan(3)伦敦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的经验借鉴 伦敦大都市圈占地面1580 平方千米,学者们一般认为它由内伦敦和外伦敦两部分组成。从第二次业革命开始到十九世纪末期,伦敦大都市圈一直在经历着城市化过程,突出现为内伦敦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其后,在 1901 到 1941 这四十年间,郊区进程开始逐渐显现。突出表现为内伦敦人口数量从 454 万下降到 401 万人,降幅度近 11%。外伦敦人口从 205 万人迅速增加到 472 万,人口数量在四十间翻了一倍还多,此时整个伦敦大都市圈域人口数量也由 657 万增加至 873人。上世纪中叶以后的四十年间,内伦敦、外伦敦,以致整个伦敦大都市圈人口数量都在持续下降,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们认为伦敦大都市圈进入了逆市化阶段,并在 1990 期间达到最低谷,之后便进入了再城市化阶段。90 年后,伦敦内城、外城以及整个大都市圈区域人口都在逐渐上升,到 2011 年内敦人口数量较 1991 年增长了近五成,外伦敦与整个大都市圈总人口也有追平
图 3-3 伦敦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演化过程Fig 3-3 Evolua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London Metropolitan.2 区域人口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的阶段划分一般来讲,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动表现为不同地区人口密度的变化。按照新地理学的理论,人们是否愿意从原住地迁往一个新地点是由向心力与离心种力量共同决定的,当向心力大于离心力时,人们选择向此城市搬进,表集聚;当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时,人们选择从此城市搬出,表现为扩散。任候,向心力与离心力都是共同存在的,只是某一时刻表现为其中一种力量导。向心力一般表现为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资源与环境状况,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等;离心力表现为交通水平等。也就是区域人口空间结构化遵循人口的集聚——扩散的过程。由第二章所介绍的大都市圈演化模式相关内容可知,城市人口或者区域人演化阶段多数来自于学者们对发达国家代表性地区人口变化特征的经验总及历史和现状过程的描述,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这些大都市圈大多都已经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过程,区别在于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指标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和我国大城市空间优化模式[J]. 王东升.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3(02)
[2]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扩张与多中心化[J]. 秦贤宏,魏也华,陈雯,段学军. 地理研究. 2013(04)
[3]基于GIS的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及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以湖南省为例[J]. 李伯华,曹冬.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4]近30年来兰州市人口密度空间演变及其形成机制[J]. 张志斌,潘晶,李小虎. 地理科学. 2013(01)
[5]基于分形理论的昆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 刘瑞,王晓云. 科技信息. 2012(30)
[6]Urban Expans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Natural Wetland Distribution Area in Fuzhou City,China[J]. CAI Yuanbin1 ,2,ZHANG Hao 1,PAN Wenbin 3,CHEN Yanhong 4,WANG Xiangrong 1 (1.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2.Fuzhou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Fuzhou 350011,China;3.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China;4.Zhichen College,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2(05)
[7]我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演化影响因素研究[J]. 覃一冬. 人口与经济. 2012(04)
[8]纽约都市圈的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及其演化动力因素[J]. 庞德良,唐艺彬. 社会科学战线. 2012(07)
[9]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的理论与研究及其启示[J]. 毛新雅,翟振武. 西北人口. 2012(03)
[10]区间人口数据插值/调整方法及其应用[J]. 王桂新. 统计与决策. 2012(09)
博士论文
[1]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 朱顺娟.中南大学 2012
[2]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D]. 付磊.同济大学 2008
[3]日本大都市圈的产业转移与地域演化[D]. 王双玲.东北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1990年代南京市人口的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D]. 何健.南京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31352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纽约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演化过程
图 3-2 东京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演化过程Fig 3-2 Evolua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Tokyo Metropolitan(3)伦敦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的经验借鉴 伦敦大都市圈占地面1580 平方千米,学者们一般认为它由内伦敦和外伦敦两部分组成。从第二次业革命开始到十九世纪末期,伦敦大都市圈一直在经历着城市化过程,突出现为内伦敦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其后,在 1901 到 1941 这四十年间,郊区进程开始逐渐显现。突出表现为内伦敦人口数量从 454 万下降到 401 万人,降幅度近 11%。外伦敦人口从 205 万人迅速增加到 472 万,人口数量在四十间翻了一倍还多,此时整个伦敦大都市圈域人口数量也由 657 万增加至 873人。上世纪中叶以后的四十年间,内伦敦、外伦敦,以致整个伦敦大都市圈人口数量都在持续下降,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们认为伦敦大都市圈进入了逆市化阶段,并在 1990 期间达到最低谷,之后便进入了再城市化阶段。90 年后,伦敦内城、外城以及整个大都市圈区域人口都在逐渐上升,到 2011 年内敦人口数量较 1991 年增长了近五成,外伦敦与整个大都市圈总人口也有追平
图 3-3 伦敦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演化过程Fig 3-3 Evolua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London Metropolitan.2 区域人口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的阶段划分一般来讲,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动表现为不同地区人口密度的变化。按照新地理学的理论,人们是否愿意从原住地迁往一个新地点是由向心力与离心种力量共同决定的,当向心力大于离心力时,人们选择向此城市搬进,表集聚;当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时,人们选择从此城市搬出,表现为扩散。任候,向心力与离心力都是共同存在的,只是某一时刻表现为其中一种力量导。向心力一般表现为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资源与环境状况,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等;离心力表现为交通水平等。也就是区域人口空间结构化遵循人口的集聚——扩散的过程。由第二章所介绍的大都市圈演化模式相关内容可知,城市人口或者区域人演化阶段多数来自于学者们对发达国家代表性地区人口变化特征的经验总及历史和现状过程的描述,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这些大都市圈大多都已经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过程,区别在于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指标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和我国大城市空间优化模式[J]. 王东升.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3(02)
[2]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扩张与多中心化[J]. 秦贤宏,魏也华,陈雯,段学军. 地理研究. 2013(04)
[3]基于GIS的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及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以湖南省为例[J]. 李伯华,曹冬.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4]近30年来兰州市人口密度空间演变及其形成机制[J]. 张志斌,潘晶,李小虎. 地理科学. 2013(01)
[5]基于分形理论的昆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 刘瑞,王晓云. 科技信息. 2012(30)
[6]Urban Expans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Natural Wetland Distribution Area in Fuzhou City,China[J]. CAI Yuanbin1 ,2,ZHANG Hao 1,PAN Wenbin 3,CHEN Yanhong 4,WANG Xiangrong 1 (1.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2.Fuzhou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Fuzhou 350011,China;3.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China;4.Zhichen College,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2(05)
[7]我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演化影响因素研究[J]. 覃一冬. 人口与经济. 2012(04)
[8]纽约都市圈的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及其演化动力因素[J]. 庞德良,唐艺彬. 社会科学战线. 2012(07)
[9]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的理论与研究及其启示[J]. 毛新雅,翟振武. 西北人口. 2012(03)
[10]区间人口数据插值/调整方法及其应用[J]. 王桂新. 统计与决策. 2012(09)
博士论文
[1]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 朱顺娟.中南大学 2012
[2]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D]. 付磊.同济大学 2008
[3]日本大都市圈的产业转移与地域演化[D]. 王双玲.东北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1990年代南京市人口的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D]. 何健.南京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31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93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