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2 14:10

  本文关键词: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是道德教育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借鉴他国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促进中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道德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然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道德教育会有不同的形式和特色,会有自己的创造和长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放的中国也需要道德教育者在实践中创造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教育新形式、新内容和新途径。因而善于吸收他国经验,尤其是借鉴一些已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多年道德教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于促进中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意义重大。 “借鉴”是中国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的核心主题。中国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成果丰硕,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然而,其研究成果却长期存在简单重复、缺乏解释力、缺乏实践指导作用的问题。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成果如果总是以空泛的总体化和缺乏实效性收场,长此以往,表面上的研究繁荣很有可能导致学科发展活力的枯竭,甚至是学科式微的恶果。 为了突破道德教育比较研究领域发展的瓶颈,试图以新的学术思路对中美高校道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为了避免研究成果流于空泛和缺乏实效性,就必须找出与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密切联系,并对之产生深刻影响的深层因素,不能就两国高校道德教育现象讨论两国高校道德教育问题,必须将视野扩大到与两国高校道德教育现象密切联系的一系列因素,试图找出这些因素对两国高校道德教育现象异同产生的影响,分析对美国道德教育经验应当作何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考虑是否可以全部照搬,以及全部照搬的条件是否存在。最后,如何根据中国条件对之进行有效地借鉴。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其内容构成了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的起点:引出了选题的由来、研究可以依赖的现有基础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即第二章、第三章,是选题的基础,解决的是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的客观基础问题。进行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首先要辨析清楚相关概念并考察相关历史现象。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中美高校道德教育现象的初步研究。在道德教育领域内对中美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载体进行一般的比较,包括尝试采用新的、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在这一部分研究中,得到关于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的一些初步结论和若干启示。第四部分即第七章,以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视角,对中美高校道德教育现象进行深层解读。进行深层解读,探寻促使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因,是有效地对美国经验进行有效地借鉴之基石。第五部分即第八章、第九章,在深刻总结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提出增强中国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对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经验进行有选择性地借鉴。
【关键词】:中美 高校 道德教育 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作者简介6-7
  • 摘要7-9
  • ABSTRACT9-14
  • 第一章 绪论14-25
  • §1.1 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14-15
  • 1.1.1 研究的缘起14
  • 1.1.2 研究的目的14-15
  • 1.1.3 研究的意义15
  • §1.2 研究现状15-23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5-18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8-23
  • §1.3 研究方法23-24
  • 1.3.1 文献采集法23
  • 1.3.2 定性研究法23
  • 1.3.3 通观比较法23
  • 1.3.4 专题比较法23-24
  • 1.3.5 综合比较法24
  • §1.4 研究的创新点24-25
  • 第二章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的概念辨析25-36
  • §2.1 中国道德教育概念的阐释25-29
  • 2.1.1 中国道德教育概念的生成25-26
  • 2.1.2 道德教育相关概念26-27
  • 2.1.3 中国道德教育的内涵(本质)27-28
  • 2.1.4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28-29
  • §2.2 美国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体系29-36
  • 2.2.1 美国“多样化”道德教育相关概念的存在及其内涵分析29-32
  • 2.2.2 美国“多样化”概念境域中的道德教育之实质解析32-34
  • 2.2.3 美国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关系阐释34-36
  • 第三章 中美道德教育现象的历史考察36-71
  • §3.1 美国道德教育现象的历史考察36-67
  • 3.1.1 殖民化时期36-38
  • 3.1.2 建国初期38-40
  • 3.1.3 工业化初期40-45
  • 3.1.4 现代化时期45-53
  • 3.1.5 战后30余年53-59
  • 3.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59-67
  • §3.2 中国道德教育现象的近当代历史发展67-71
  • 3.2.1 道德教育在近代的使用67-69
  • 3.2.2 道德教育在当代的嬗变69-71
  • 第四章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比较71-80
  • §4.1 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阐述71-74
  • 4.1.1 爱国主义71-72
  • 4.1.2 集体主义72
  • 4.1.3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72-73
  • 4.1.4 基本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73-74
  • 4.1.5 心理健康教育74
  • §4.2 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剖析74-77
  • 4.2.1 品格教育75
  • 4.2.2 宗教教育75
  • 4.2.3 政治教育75-76
  • 4.2.4 个人道德价值标准教育76
  • 4.2.5 心理健康教育76-77
  • §4.3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比较77-80
  • 4.3.1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共性与特性比较77-78
  • 4.3.2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内容比较的启示78-80
  • 第五章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比较80-93
  • §5.1 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80-85
  • 5.1.1 课堂教学80-81
  • 5.1.2 社会实践81-82
  • 5.1.3 大学生组织建设82-83
  • 5.1.4 网络道德教育83-84
  • 5.1.5 校园文化84-85
  • §5.2 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一般途径85-89
  • 5.2.1 通识教育85-86
  • 5.2.2 学生事务管理86-87
  • 5.2.3 大学生社团87
  • 5.2.4 校园文化87-88
  • 5.2.5 宗教教育88-89
  • §5.3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比较89-93
  • 5.3.1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的途径共性与特性比较89-91
  • 5.3.2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途径比较的启示91-93
  • 第六章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的载体比较93-101
  • §6.1 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的载体93-94
  • 6.1.1 课程载体的运用93
  • 6.1.2 活动载体的运用93
  • 6.1.3 管理载体的运用93-94
  • §6.2 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载体94
  • 6.2.1 各学科课程载体的运用94
  • 6.2.2 活动载体的运用94
  • 6.2.3 大众传播载体的运用94
  • §6.3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的载体比较94-101
  • 6.3.1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的载体共性与特性比较94-97
  • 6.3.2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载体比较的启示97-101
  • 第七章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的深层解读101-112
  • §7.1 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考察101-105
  • 7.1.1 政治因素101-103
  • 7.1.2 经济因素103-104
  • 7.1.3 文化因素104-105
  • §7.2 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因素透析105-109
  • 7.2.1 政治因素105-107
  • 7.2.2 经济因素107-108
  • 7.2.3 文化因素108-109
  • §7.3 中国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109-112
  • 7.3.1 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评价及存在的问题109-110
  • 7.3.2 提升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110-112
  • 第八章 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及增强中国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112-123
  • §8.1 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112-116
  • 8.1.1 应坚持高校的德育功能和德育的政治性和阶级性112
  • 8.1.2 改变教育目标的定位——由培养“道德人”向培养“社会人”转变112-113
  • 8.1.3 打破“教师权威”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113-114
  • 8.1.4 应综合利用多种德育教育资源114-115
  • 8.1.5 教育方法由“硬灌输”向“软灌输”转变115-116
  • 8.1.6 实现道德教育的法律化、制度化116
  • §8.2 增强中国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116-123
  • 8.2.1 加强高校道德教育工作116-120
  • 8.2.2 优化社会环境120-121
  • 8.2.3 强化家庭在高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模式中的重要地位121-122
  • 8.2.4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122-123
  • 第九章 结语123-125
  • 致谢125-126
  • 参考文献126-13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希斌,邹泓;美国服务学习实践及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2 张永红;;美国高校学生的学术不诚信现象、理论解释及其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3 关培兰,石宁;中美家庭道德伦理观与教育的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4 张东海;;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兼从全人教育角度理解通识教育内涵[J];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04期

5 但昭伟;;以“权利语言与最低要求道德”为核心的道德教育[J];中国德育;2006年05期

6 沈莹;;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本文关键词: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01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b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