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1920-1937: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

发布时间:2017-04-12 17:24

  本文关键词:1920-1937: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育是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要媒介。对于新文学而言,民初中学的国文教育是新文学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要场域与途径。清末民初教育制度在“一波三折”的沿革中对白话新文学产生了知识诉求,变动的教育宗旨则体现出了与新文学相似的启蒙意识,并且为新文学由文学文本到国文教材的知识身份转换提供了制度预设。胡适等人瞩目于教育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作用,驱使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实现了合流,新文化、新教育与新文学三者之间形成了深层次互动。在教育实践上,新文学通过国文教材选文进入了国文教育领域,并在1927年之前完成了知识身份的转变,具备了法定知识身份,占领了权威的知识生产空间,继而开始了自身的知识生产及传播。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围绕着技能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的国文教育目标,新文学的知识体系通过教材选文、课堂讲授、作文写作这一知识生产系统逐渐固定下来。新文学的一部分作品在这个生产场域中获得了经典性。但是,在不同阶段,受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国文教育中新文学的选目、存在空间以及知识结构、知识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1927年之前与1927年之后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在知识生产上面临着不一样的文化语境,前者与五四新文化关联紧密,后者则与国民党的文化统治息息相关,二者深刻影响着两个时期中学国文教育中新文学的知识生产。在知识生产的具体环节上,教材选文与课堂讲授是新文学知识生产的重要渠道,中学国文课堂的作文写作则解构并深化了新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涵养了学生的新文学意识,发展了中学生的新文学想象,更为新文学培养了潜在的新生力量。此外,中学的课外国文阅读与出版机构的新文学出版作为社会助力在中学课堂之外促进了新文学的传播以及新文学意识、新文学力量的养成。作为新文学知识身份转换与生产媒介环境的中学国文教育围绕新文学、新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具有了文学公共领域的特征。在这个公共领域内,新文学、新文化、新教育三者之间的关联互动,体现了新文学身份转换与知识生产的内在理路。
【关键词】:国文教育 新文学 身份转换 知识生产 经典化 文学公共领域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529;I206.6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绪论10-30
  • 一、研究对象、价值和意义11-18
  • 二、研究历史、现状18-27
  • 三、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27-30
  • 第一章 国文教育转型与新文学法定知识身份的预设30-62
  • 第一节 “晚清尽头是民国”:民初中学国文教育转型的知识谱系30-52
  • 1.1.1 学制与教育宗旨变迁:新文学法定知识身份形成的制度演变31-48
  • 1.1.2 教育变革对新文学知识身份转换的影响48-52
  • 第二节 双潮合一:新文学法定知识身份的初构52-62
  • 1.2.1 “语”与“文”为中心的“双潮合一”53-60
  • 1.2.2 “双潮合一”中的利益共谋60-62
  • 第二章 身份转换的教育实践及新文学的经典化倾向62-152
  • 第一节 身份转换的教育实践:民16年前的中学国文教材与新文学63-98
  • 2.1.1 国文教材中的新文学选目63-92
  • 2.1.2 选目变化与身份转换背后的知识更迭92-98
  • 第二节 民十六年至民二十六年国文教材中的新文学98-113
  • 2.2.1 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的新文学选目变化99-106
  • 2.2.2 中学国文教材中新文学的存在空间106-113
  • 第三节 文学文本到教材选文——周氏兄弟作品的身份转换113-135
  • 2.3.1 周作人作品知识身份转换及经典性涵养114-125
  • 2.3.2 鲁迅作品知识身份转换与经典性孕育125-135
  • 第四节 教材选目与新文学的经典化倾向135-152
  • 2.4.1 教材选目对新文学经典化的影响135-143
  • 2.4.2 新文学选目中的自我经典化143-152
  • 第三章 国文课堂的新文学知识生产152-193
  • 第一节 新文学的课堂讲授与经典养成152-177
  • 3.1.1 鲁迅小说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课堂讲授154-163
  • 3.1.2 朱自清散文为代表的现代散文的课堂讲授163-170
  • 3.1.3 胡适、刘大白诗歌为代表的新诗课堂讲授170-177
  • 第二节 国文课堂的新文学写作与新文学意识的涵养177-193
  • 3.2.1 语体文作法对教材面貌的制约178-184
  • 3.2.2 作文教学对新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184-187
  • 3.2.3 写作与新文学意识的养成187-193
  • 第四章 课外阅读与出版:新文学知识生产的社会助力193-218
  • 第一节 课外阅读与新文学知识生产193-204
  • 第二节 作为知识生产媒介的开明书店的新文学出版204-218
  • 第五章 文学公共领域与新文学知识生产的内在理路218-253
  • 第一节 媒介环境:中学国文教育与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218-230
  • 第二节 新文学知识生产的内在理路230-253
  • 5.2.1 新文学与新文化的互动:语言工具观与思想革命观的同构231-241
  • 5.2.2 新文学:民初中学国文教育的新文化诉求241-253
  • 结语253-256
  • 参考文献256-265
  • 致谢265-266
  •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2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晓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官方资源[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2 左玉河;从“经世之学”到“分科立学”——近代早期的学术分科观念及分科方案[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陶东风;;文学公共领域的理想类型与应然品格[J];东方丛刊;2008年04期

4 南帆 ,王晓明 ,韩少功 ,葛兆光 ,黄子平 ,李陀;寻求为生活的文学[J];读书;2003年10期

5 蔡可;“语文”、“文学”宜分科[J];读书;2004年01期

6 李新宇;;新文化运动为何“覆孔孟”——以陈独秀为例[J];东岳论丛;2007年01期

7 周振鹤;官绅新一轮默契的成立──论清末的废科举兴学堂的社会文化背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8 许纪霖;;从寻求富强到文明自觉——清末民初强国梦的历史嬗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王本朝;;从晚清到五四:中国文学转型的制度阐释[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陈剑晖;;文体的内涵、层次与现代转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本文关键词:1920-1937: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01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c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