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评价的后现代主义反思
本文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价的后现代主义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本科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主导与推动下,经过近三十年的演化发展,在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制度建设、人才伍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实施,使得本科教学评价的实践规模、参与范围、社会影响达到阶段性顶峰,本科教学评价因之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有现象与专门术语而获得自身的规定性,其涵义和实践形态逐渐扩展至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业评价众多领域。 在教育评价、高等教育评价研究方兴未艾的当今高等教育学界,本科教学评价研究作为更为具体、更接近实践层面的研究领域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表现为:理论工作者对之缺乏学术研究兴趣、深度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研究者的实践导向特征明显、期望为实际工作提供直接的指导策略;研究较多采用教育学、管理学理论观点为分析工具,偏重量性的数值计算与统计分析方法;即使有些较深入研究借鉴系统科学、经济学、价值哲学理论,也会由于不能及时吸纳理论所在学科的发展新成果、或不经扬弃地直接移植有关论点等原因,影响研究的深入开展与成果水平。 本研究期望站在高等教育学术理论扎实积累与本科教学评价与管理实践蓬勃开展的交汇点上,,通过引入后现代主义富有生命力与建设性的思想元素,借鉴其具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方式,为本科教学评价研究注入新的理论源泉与发展活力;整合后现代思想、生命哲学、自组织系统科学、价值哲学的有关理论观点,构建新的分析框架与研究视角,对阻碍本科教学评价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作反思,为评价文化的转向、观念的更新、政策的调整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与回应。 论文对本科教学评价的现代主义思想根源进行剖析。现代主义以推崇“科学”与“理性”为重要标志,其与本科教学在历史发展轨迹上具有相似性。现代主义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对本科教学及其管理与评价具有显著影响,表现为:主客二元对立思想观照下强势行政性评价主体对弱势评价客体的控制、评价方法的科学主义倾向、以及封闭、僵化的线性评价模式等。在现代主义视域中,学校、专业、课程在理论上化约为有着确定内涵和外延,抽象的高等教育科学概念,在实践中则成为凌驾于师生生命化教学活动之上,有着严格等级层次之分的“外在”事物。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产品、原料或半成品,教师是具有高度技巧的产品技师,学校成为“产品工厂”,专业成为具有不同恒定规格或标准的“流水线”,课程成为生产产品的工具。本科教学活动在科层本位的教学行政管理体制与学科专业本位的学术管理体制分割与压制下,失去其有机整体性。相应地,学校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从手段上升为目的,成为外在于、甚至凌驾于各类教学活动主体之上的管理工具,日趋体系化、模式化,其原应具有的文化性、人文性、精神性、生命性被遮蔽。. 论文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建设性向度的特征,分析了生命哲学主要观点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意义。根据高等教育外部关系原理,论文描述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高等教育外部社会系统的后现代变迁及其对本科教学丰富各异的影响方式。基于生命哲学思想研究指出,本科教学是师生共同度过的一段特殊的生命过程,以及在这段生命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的存在关系。后现代本科教学需要对师生能动的、向上的、活生生的、持续的、绵延的生命加以呵护,让师生生命的完整性、体验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性和独特性得以充分展开和释放,以促进师生生命的自由舒展与师生生命状态的有序演进。通过生命哲学与政治论与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的对比分析,论文指出,生命价值应成为后现代本科教学的价值基础。 自组织理论、协同学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气质。论文提出本科教学系统概念并分析其构成要素与状态参量,对本科教学评价进行后现代系统学分析。本科教学系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非线性与生成性、涨落性与非平衡性以及动态生成性等自组织特征。本科教学评价是基于主体价值体验之上的,群体或社会的价值协同过程。通过主体之间这种饱含复杂多元价值交互与耦合的活动过程,本科教学评价拨动“价值之弦”,调节价值关系,整合价值目标,拓展价值世界,成为主体发现、揭示、建构本科教学系统价值的方法和能动过程。这一过程推动系统发生涨落变化,促进其向着有序状态不断演进。研究强调保持自组织评价与他组织评价之间的张力平衡,自组织评价需要接受他组织评价的导引,他组织评价需因势利导,激发自组织评价的活力,避免不良控制给自组织评价带来负面影响。 论文从文化、制度与实践三个维度提出本科教学评价进行后现代转向的路径。后现代本科教学评价倡导基于“主体间性”的评估模式,强调教学评价与教学的有机交融性,提倡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评价体系的开放性以及教学评价的动态生成性。本科教学评价需要建立从国家法律、政府法规、教学管理部门文件,直至评价实施指南与细则,高校内部评估政策等在内的层次分明、相互支撑、彼此配合的多元化评价制度体系。后现代本科教学评价应采用量性分析基础上进行价值体验的评价方法,对于评价方案需重设计更重理解,并注重构建开放的重视参与和体验的评价情境。
【关键词】:本科教学 评价 后现代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2.4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导论11-34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11-16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16-20
- 第三节 研究综述20-31
- 第四节 研究路线31-34
- 第二章 我国本科教学及其评价实然状况的现代主义分析34-63
- 第一节 现代主义的发展与基本特征34-39
- 第二节 我国本科教学实然状况的现代主义分析39-48
- 第三节 我国本科教学管理实然状况的现代主义分析48-52
- 第四节 我国本科教学评价实然状况的现代主义分析52-63
- 第三章 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本科教学63-93
-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基本特征简析63-72
- 第二节 本科教学外部因素的后现代变迁及其影响72-86
- 第三节 本科教学价值基础的转变86-93
- 第四章 本科教学评价的后现代系统学分析93-119
- 第一节 系统思想的后现代演进93-97
- 第二节 本科教学系统的自组织分析97-111
- 第三节 本科教学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111-119
- 第五章 基于后现代主义的本科教学评价构建路径119-143
- 第一节 基于后现代的本科教学评价文化的构建119-126
- 第二节 基于后现代主义的本科教学评价制度的构建126-135
- 第三节 本科教学评价实施的后现代转向135-143
- 参考文献143-152
- 附录152-153
- 致谢153-1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守福;国外大学评价的几种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2 李守福;论大学的社会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3 王淑娟;;对美国教育语境中问责涵义的考察[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4 刘尧;关于教育评价学理论体系的思考——从我国的教育评价学研究谈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王景英,梁红梅;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5期
6 沈玉顺,陈玉琨;运用评价手段保障高校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冯建;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后现代教育的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8 黄志兵;;大学功能与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J];高等理科教育;2010年06期
9 魏红;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10 母小勇;靳艳芬;刘红;;高等学校课程:回归和完善生命[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庄峗;大学综合评价的统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赵立莹;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王光彦;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杜瑛;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范式转换及其协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康宏;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反思[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价的后现代主义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2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02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