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历史与发展探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07:04

  本文关键词: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历史与发展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下中国对传统聚落的意识逐渐增强,对少数民族聚落的关注也逐渐加重,然而处于地理劣势和经济落后局面的贵州黔东南苗族聚落却鲜有研究者投来关注的目光,相反地,旅游业与小商品业的入侵使这些珍贵的聚落没有得以完善地保护和健康地发展,其后果轻者民族文化无以继承,重者如云南香格里拉和束河,百年文化结晶付之一炬。作为研究者,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更新传统聚落,将研究对象置于具有突出苗文化、世界苗族发祥地的黔东南苗族聚落,是必然的结果。 “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是限定于中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村寨里,原住苗人从古至今自发建造的游憩与活动的室外空间、布局、材料、环境等因素的总称。而“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的历史与发展”则是指满足于上文的这些聚落景观因素在从苗族起源到现今这一时间段里的历史起源、发展状况、变化程度等等内容。从黔东南聚落景观历史着手,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寻找聚落景观在历史中的形态和特征,归纳聚落景观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分析原住民与自然环境对于聚落景观的影响,能够探究这些苗族聚落所具有的显著优势特征和持续发展秘诀,不仅能为聚落修葺更新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还能通过其独特的文化启发现代人的生态意识,最终使苗族聚落文化和苗族聚落景观得以在现代文化洪流中站稳脚跟,并寻得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分段摘要: 第一章从论文选题开始,阐述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分析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需求与特色,并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后,论证此文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最后确定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将由大及小地以尽量精简的文字概括本文的地理、文化、历史、民族背景。从贵州省大环境入手,简述区域概况、民族聚落概况、黔东南概况和苗族概况。 第三章从分析历史文献资料、图绘资料和民间口头资料入手,研究成果包括古时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样貌、原住苗人理想聚落景观构想、聚落景观历史特点、盛时与衰落时间节点等等,最后推演出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历史模块。 第四章将在上文所建立的历史模块的基础上,分析历史文献资料,以“从古到今”、“从小到大”、“从象到意”、“从旧到新”为轴,串联历史与现代特点,分析各个聚落景观元素的变化,剖析变化成因,为下文的保护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第五章将基于前文建立的历史模块,通过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挖掘更深层次的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历史特点和文化特征,继续为下文的保护与更新做出恰当的推论。 第六章在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内涵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的外延,从与其他民族聚落景观对比、与其他非民族的传统聚落景观对比和对现代景观的影响三个方面探究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与其他各类景观的相似性和差别性。 第七章将阐述黔东南苗族聚落在当今社会中产生的三类问题,并结合历史特点和历史模块对于其发展规律的掌握,提出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的更新方法。 第八章作为本文的总结性章节,写清本文作出的结论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并阐述本文创新性研究内容,最后总结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对将来的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聚落景观 黔东南苗族聚落 少数民族聚落景观 聚落景观历史 苗族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82.29;C912.8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7
  • 目录7-12
  • 1. 绪论12-26
  • 1.1. 选题与立意12-16
  • 1.1.1. 释题12
  • 1.1.2. 选题原因12-15
  • 1.1.3. 研究目的15
  • 1.1.4. 论文特色与创新性研究概述15-16
  • 1.2. 论文研究内容与范畴界定16
  • 1.3.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16-20
  • 1.3.1.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概述16-19
  • 1.3.2.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19-20
  • 1.4. 所涉及学科与名词概述20-22
  • 1.4.1. 人类学20
  • 1.4.2. 民族学20-21
  • 1.4.3. 景观学(风景园林学)21
  • 1.4.4. 所涉及的衍生名词21-22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22-26
  • 1.5.1. 研究方法22-23
  • 1.5.2. 论文框架23-26
  • 2. 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历史背景26-46
  • 2.1. 贵州地区民族聚落及少数民族概况26-31
  • 2.1.1. 区域概况26-27
  • 2.1.2. 贵州民族聚落分布情况27-29
  • 2.1.3. 贵州少数民族概况29-31
  • 2.2. 黔东南生境特点及历史沿革31-37
  • 2.2.1.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32-35
  • 2.2.2. 黔东南历史沿革35-37
  • 2.3. 苗族历史概况37-40
  • 2.3.1. 苗族分布37-38
  • 2.3.2. 苗族历史概况38-39
  • 2.3.3. 苗族类别39-40
  • 2.4. 黔东南地区苗族聚落概况40-44
  • 2.5. 本章小结44-46
  • 3. 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历史特点与模块推演46-98
  • 3.1. 取证历史文献资料46-51
  • 3.1.1. 文字资料46-49
  • 3.1.2. 图绘资料49
  • 3.1.3. 民间口头文学49-51
  • 3.2. 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历史沿革51-58
  • 3.2.1. 战国至秦汉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20)——雏形期51-53
  • 3.2.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公元618)——停滞期53
  • 3.2.3. 唐宋时期(公元618~公元1279)——发展期53-54
  • 3.2.4.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公元1912)——繁荣期54-55
  • 3.2.5. 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公元1949)——衰落期55-56
  • 3.2.6. 中国成立之后(公元1949~今)——畸变期56
  • 3.2.7. 历史发展演化特征56-58
  • 3.3. 黔东南苗族聚落环境空间历史特点58-79
  • 3.3.1. 选址特点分析58-60
  • 3.3.2. 建筑特点分析60-72
  • 3.3.3. 布局特点分析72-74
  • 3.3.4. 空间分析74-79
  • 3.4. 黔东南苗族原始生态意识分析79-83
  • 3.4.1. 自然生万物的生态关系79-80
  • 3.4.2. 人与自然相对公平的生态意识80-82
  • 3.4.3. 依赖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生态意识82-83
  • 3.5. 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元素特点解析83-90
  • 3.5.1. 聚落景观元素分类83-84
  • 3.5.2. 重点元素提取84-90
  • 3.6. 历史中的黔东南苗族聚落模块推演90-96
  • 3.6.1. 历史中时间节点的选择91
  • 3.6.2. 典型苗族聚落的选择91
  • 3.6.3. 历史模块推演91-96
  • 3.7. 本章小结96-98
  • 4. 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发展与变迁98-118
  • 4.1. 亘古通今——时间变化的发展98-102
  • 4.1.1. 黔东南苗族发展状况98-99
  • 4.1.2. 黔东南苗族聚落迁徙99-100
  • 4.1.3. 新时期环境下的黔东南苗族聚落100-102
  • 4.2. 源微至著——空间变化的发展102-106
  • 4.2.1. 黔东南苗族聚落空间规模的改变102-104
  • 4.2.2. 黔东南苗族聚落布局结构的变化104-105
  • 4.2.3. 随着空间结构变化的聚落景观变化105-106
  • 4.3. 拟象达意——认知变化的发展106-109
  • 4.3.1. 当地文化宗教等内涵对聚落景观发展的影响107-108
  • 4.3.2. 黔东南苗族植根的当今环境和文化特征108-109
  • 4.3.3. 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从象形到立意的成因109
  • 4.4. 覆旧翻新——量变后的质变109-116
  • 4.4.1. 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的根本改变110-114
  • 4.4.2. 黔东南苗族聚落覆旧翻新模式114-115
  • 4.4.3. 非原住民对聚落景观的影响115-116
  • 4.5. 本章小结116-118
  • 5. 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原住苗人与自然生境118-128
  • 5.1. 原住苗人与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发展118-120
  • 5.1.1. 历史上影响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发展的因素118-119
  • 5.1.2. 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在历史上的地位119-120
  • 5.1.3. 原住苗人与其苗族聚落景观发展的辩证相关性120
  • 5.2. 自然生境、聚落景观对原住苗人的影响120-122
  • 5.2.1. 自然山地生境对苗族聚落布局的影响120-121
  • 5.2.2. 自然环境与苗人自然崇拜式宗教121
  • 5.2.3. 聚落景观形成影响苗文化发展121-122
  • 5.3. 原住苗人对当地聚落景观的影响122-123
  • 5.3.1. 原住苗人理想中的苗族聚落景观环境122
  • 5.3.2. 原住苗人对聚落景观的认知进步122-123
  • 5.3.3. 对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的不可逆改变123
  • 5.4. 苗族聚落景观与苗文化相互影响的具体表征123-125
  • 5.4.1. 楚文化与巫文化123-124
  • 5.4.2. 自然崇拜的宗教124-125
  • 5.4.3. 风水观念125
  • 5.5. 原住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生态意识125-127
  • 5.5.1. 自然生万物的生态关系125
  • 5.5.2. 人与自然相对公平的生态意识125-126
  • 5.5.3. 依赖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生态意识126-127
  • 5.6. 本章小结127-128
  • 6. 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的外延性分析128-140
  • 6.1. 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与其他少数民族聚落景观128-133
  • 6.1.1. 黔东南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聚落景观的相似性128-131
  • 6.1.2. 黔东南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聚落景观的差异性131-133
  • 6.2. 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特征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133-138
  • 6.2.1. 建筑及景观建筑134-135
  • 6.2.2. 景观雕塑135-136
  • 6.2.3. 铺装样式136-137
  • 6.2.4. 整体规划设计137-138
  • 6.3. 本章小结138-140
  • 7. 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保护与更新140-148
  • 7.1. 黔东南苗族聚落突出问题概述140-143
  • 7.1.1. 自身发展带来问题140-141
  • 7.1.2. 外部因素带来的影响141-142
  • 7.1.3. 单向保护更新带来问题142-143
  • 7.2. 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的双向更新方法143-146
  • 7.2.1. 原住苗人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143
  • 7.2.2. 整体保护导则下最小限度修葺143-144
  • 7.2.3. 保护性、科学地展开绿色商业旅游144-145
  • 7.2.4. 文化境域传承下的有机更新145-146
  • 7.3. 本章小结146-148
  • 8. 结语与展望148-152
  • 8.1. 论文总结148-150
  • 8.1.1. 结论148-149
  • 8.1.2. 余论149
  • 8.1.3. 遇到的问题149-150
  • 8.2. 论文创新性成果150-151
  • 8.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151-152
  • 8.3.1. 缺点与不足151
  • 8.3.2. 写在最后151-152
  • 附录152-162
  • 参考文献162-170
  • 个人简介170-172
  • 导师简介172-174
  • 获得成果目录174-176
  • 致谢1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军;肖金香;;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生态观[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2 罗永常;;基于体验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设计——以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3 廖静琳;贵州苗族文化生态初探[J];安顺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4 刘沛林;刘春腊;李伯华;邓运员;申秀英;胡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基因分析[J];地理科学;2010年06期

5 伍家平;论民族聚落地理特征形成的文化影响与文化聚落类型[J];地理研究;1992年03期

6 林毅夫;我说可持续发展[J];读书;2000年07期

7 王红;潘兴忠;顾永堂;;生态环境与苗族干阑建筑形态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7期

8 王乐君;王南希;李雄;;少数民族乡土景观特点及有机更新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9 李蕾,李红;聚落构成与公共空间营造[J];规划师;2004年09期

10 李杰,孙明明,王红;民族建筑与自然环境之交融——以从江增冲侗寨研究为例[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逵;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历史与发展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3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03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a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