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争得:流动人口的地位获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13:12
本文关键词:地位争得:流动人口的地位获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口迁移带来了社会关系的重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移民问题一直都是学术研究关注的重点。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人口流动渐趋频繁,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流动人口更是达到了上亿的规模。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将会有更多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小城镇流向中、大型城市。但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政策安排剥夺了流动人口平等享受本地市民待遇的权利,对流动人口的地位获得制造了巨大的障碍,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从社会分层和流动的视角出发,对流动人口的地位状况及获得方式进行研究。 以往对流动人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流动人口,缺乏对从城市到城市这部分群体的研究。笔者从城乡户籍和流动与否的维度,区分了四个群体——农村本地人口、城乡流动人口、城镇本地人口和城城流动人口,对他们的教育地位、职业地位、经济地位、权力地位和主观地位进行了论述。在研究资料和方法上,笔者利用清华大学经济社会数据中心的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2012)数据,采用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对四类群体的地位状况和地位获得方式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在相同户籍的条件下,流动人口的教育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地位都高于本地人口,而权力地位和主观地位低于本地人口。在地位获得方式上,以往研究的缺陷在于没有有效区分自致因素中的个人努力因素和天资因素,也较少考虑常规自致因素之外的非常规地位获得情况,难以解释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机制。本文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虽然受到了政策的排斥,但仍然在与本地人口的竞争中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通过数据的分析证明,流动人口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原因在于他们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和更加渴望成功,笔者将这种地位获得方式称为“地位争得”,即存在一种通过个人更多的努力和成就动机而达成的奋斗型地位获得模式。通过运用“先赋—自致”的地位模型分析,结果证明,相对于本地人口,流动人口在各个社会地位的获得中更加依赖自致因素。笔者还建立了一个出身地位和目前地位的相异指数,以进一步证明流动人口的地位获得是一种“地位争得”模式。对于流动人口在多维地位中不一致的状况,在某些地位上仍然处于劣势,是因为权力地位和主观地位比较特殊,出现地位争得失效的现象,而那些接近市场化运作方式且较为开放的领域,如教育和收入等,其地位是可争得的。
【关键词】:流动人口 非常规自致地位 地位争得 地位相异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24.24;C91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10
- 第1章 研究缘起和文献回顾10-37
- 1.1 研究缘起10-17
- 1.1.1 中国人口流动规模急剧增长10-12
- 1.1.2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和地位状况12-15
- 1.1.3 制度障碍和地域歧视15-17
- 1.2 提出问题17-19
- 1.2.1 流动人口的变化与地位状况17
- 1.2.2 制度障碍下的地位获得方式17-19
- 1.3 文献回顾与评述19-37
- 1.3.1 西方地位获得的理论传统19-26
- 1.3.2 国内地位获得的相关研究26-30
- 1.3.3 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地位研究30-34
- 1.3.4 对地位获得研究文献的评述34-37
- 第2章 研究问题和框架37-49
-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37-41
- 2.1.1 研究对象37-39
- 2.1.2 研究问题39-41
- 2.2 研究意义41-44
- 2.2.1 理论意义41-43
- 2.2.2 现实意义43-44
- 2.3 研究框架44-46
- 2.4 研究方法与统计模型46-48
- 2.5 数据说明48-49
- 第3章 流动人口的管理政策和地位障碍49-65
- 3.1 国外人口迁移管理的政策和特点49-53
- 3.1.1 美国人口迁移的管理措施50
- 3.1.2 欧洲国家人口迁移的管理措施50-51
- 3.1.3 日本人口迁移的管理措施51-52
- 3.1.4 国外移民管理的特点和经验52-53
- 3.2 我国流动人口发展和管理沿革53-57
- 3.2.1 我国流动人口的变迁53-54
- 3.2.2 我国流动人口管理方式的变迁54-55
- 3.2.3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的依据和内容55-57
- 3.3 我国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贡献57-58
- 3.4 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障碍58-65
- 3.4.1 户籍制度障碍59-60
- 3.4.2 就业制度障碍60-61
- 3.4.3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61-62
- 3.4.4 社会保障制度障碍62-63
- 3.4.5 本地人口排斥和社会资本障碍63-65
- 第4章 流动人口的地位状况65-100
- 4.1 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65-67
- 4.2 流动人口的教育地位状况67-72
- 4.2.1 四类人群的总体教育水平情况68-70
- 4.2.2 不同年代的教育水平分布70-71
- 4.2.3 四类人群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情况71-72
- 4.3 流动人口的职业地位状况72-82
- 4.3.1 流动人口的基本工作状况73-75
- 4.3.2 职业地位分层的学术传统75-77
- 4.3.3 不同群体的职业地位比较77-82
- 4.4 流动人口收入地位状况82-88
- 4.4.1 流动人口的收入上升显著83-85
- 4.4.2 四个群体月平均收入的比较85-88
- 4.5 流动人口的权力地位状况88-94
- 4.5.1 不同群体在工作中的控制权力89-91
- 4.5.2 不同群体在干部身份上的差异91-92
- 4.5.3 不同群体党员地位的比较92-94
- 4.6 流动人口的主观地位状况94-100
- 4.6.1 主观社会地位认同94-95
- 4.6.2 流动人口的主观社会地位状况95-100
- 第5章 地位争得——非常规的地位获得模式100-115
- 5.1 对传统地位获得因素的扩展100-105
- 5.1.1 地位获得与社会变迁100-101
- 5.1.2 “先赋—自致”模型的思路101-102
- 5.1.3 常规自致因素的辨析102-104
- 5.1.4 地位争得——非常规地位获得模式104-105
- 5.2 流动人口地位争得的表现105-110
- 5.2.1 工作时间105-107
- 5.2.2 求职方式107-109
- 5.2.3 对子女居住地的期待109-110
- 5.3 流动人口多维地位的可争得性110-115
- 5.3.1 多维地位的不一致问题110-111
- 5.3.2 地位不一致的理论分析111-113
- 5.3.3 地位不一致与社会转型113-114
- 5.3.4 可争得地位和非争得地位114-115
- 第6章 教育、职业和收入——可争得的地位分析115-156
- 6.1 教育地位的获得115-135
- 6.1.1 教育地位获得的理论解释115-117
- 6.1.2 我国教育的差别化政策117-118
- 6.1.3 高等教育地位获得的因素分析118-130
- 6.1.4 流动人口教育地位的自致性地位分析130-135
- 6.2 职业地位的获得135-149
- 6.2.1 不同群体的职业代际流动情况136-141
- 6.2.2 不同群体的职业代内流动情况141-146
- 6.2.3 不同群体的职业地位获得分析146-149
- 6.3 收入地位的获得149-156
- 6.3.1 影响流动人口收入的因素149-151
- 6.3.2 变量的操作化和说明151-153
- 6.3.3 收入地位的模型分析和结果153-156
- 第7章 地位争得失效——权力地位与主观地位156-179
- 7.1 权力地位的获得156-165
- 7.1.1 权力地位获得的相关研究156-157
- 7.1.2 模型选择和变量操作157-159
- 7.1.3 党员和干部身份获得的模型结果159-164
- 7.1.4 权力地位获得的承继效应164-165
- 7.2 主观地位的获得165-177
- 7.2.1 主观地位与阶层认同165-167
- 7.2.2 主观地位和客观地位的相关性167-169
- 7.2.3 主观社会地位的因素分析169-177
- 7.3 地位争得失效的原因177-179
- 第8章 结论179-189
- 8.1 流动人口地位获得机制179-183
- 8.2 地位争得的差异度分析183-185
- 8.3 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的地位不一致185-186
- 8.4 本文的不足和展望186-189
- 8.4.1 本文的不足之处186-187
- 8.4.2 展望流动人口地位上升的途径187-189
- 参考文献189-202
- 致谢202-204
- 附录 A 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研究成人问卷(部分)204-213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2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融入”与“不融入”[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2 朱力;从流动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看城市适应[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谭敏;谢作栩;;家庭背景、族群身份与我国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获得[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4 李煜;;家庭背景在初职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及变迁[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5 杨菊华;;城乡差分与内外之别:流动人口经济融入水平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6 李强;;为什么农民工“有技术无地位”——技术工人转向中间阶层社会结构的战略探索[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7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年06期
8 佟家栋;周燕;;二元经济、刘易斯拐点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1期
9 杨继军;范从来;;刘易斯拐点、比较优势蝶化与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选择[J];经济学家;2012年02期
10 王小鲁,夏小林;优化城市规模 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年09期
本文关键词:地位争得:流动人口的地位获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3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0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