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08:37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研究一文,主要运用后现代主义视角来研究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问题。笔者将后现代主义作为贯穿全文的逻辑红线,以当前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层层推进论文内容的展开。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现状予以深入了解,获得第一手关于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研究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整理、统计和分析,找出当前存在于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领域的种种问题;其次,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思维,对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问题进行后现代解构,揭开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问题的幕纱,找出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最后重构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意在让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回归道德本真面貌并契合道德教育的规律,引导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从规范伦理转向德性伦理,从注重规则传授转向道德人的养成,通过建构以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成就、人格完善和自我选择为内容的教育,来发挥主体间性,释放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活力。 各章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后现代主义与榜样教育的概念解读。榜样教育既是重要的德育方法,又是德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道德榜样教育,关涉德育的目的、本质这一最重要的价值命题。研究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首先应明确道德榜样和道德榜样教育的概念、内涵和本质,分析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不同于其它德育形式的特殊性,并对相关概念进行阐释。本文选取了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对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进行研究,因此需要同时对后现代主义理论、观点和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这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应用等问题的基石。本文所涉的后现代主义是指哲学上一种批判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最主要体现在两个向度上,既有解构也有建构。解构是一种否定性思维,表现在对传统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批判;建构是一种生成性的思维即重构性思维,它强调的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世界提供一种积极的选择,这并不意味着它反对解构现代性的许多特征,批判和拒斥与对重构的各种建议相伴随。就本文而言,通过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对当下的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进行解构,并在此基础上予以新的建构即重构。 第二章,当前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当前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现状,从而找出当前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多视角的剖析,从而改进和重构当前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对于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担负起德育的功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也是本文意旨之所在。在对大学生榜样教育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大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当前大学生道德榜样缺乏公信力,榜样效应弱化;大学生道德榜样缺乏应有的感召力,遭遇偶像崇拜的冲击;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上存在虚假化、形式化、单一化的问题;大学生道德榜样的选拔、培养机制不科学,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大学生群体等等问题。 第三章,当前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问题的后现代解构。该部分分为两节内容,是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解构了道德教育问题背后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贬抑自我:社会本位的道德教育目标;追求至高至善:超离现实的理想主义道德教育;重名轻实:不当的道德教育方式;教育中不当的道德反馈等;二是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解构了当前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问题背后的原因,内容包括: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后现代解构;大学生道德榜样“神圣形象”之后现代解构;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遭遇偶像崇拜冲击之后现代解构;大学校园灌输式道德榜样教育方式之后现代解构等。 第四章,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重构,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章从三个方面提出重构当前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即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之道德精神本质;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之教育精神本质;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之实践操作。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第一节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之道德精神本质,这里着重阐释道德自身本真的面貌及其运作方式,重在还原道德本体论上的道德教育的真正涵义。第二节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之教育精神本质,这节主要阐释教育的根基和本真目的,这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重构。人的活动都带着一定的目的性。在教育领域里,教育目的体现着这个时代、社会和国家、民族对理想人格的要求,而道德教育就是一种教化人,培养人,成就人的良善品格的有目的的活动。第三节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之实践操作,这部分主要是指让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实践更合乎道德教育规律,优化实践教育过程,让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回归真实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大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应该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而不是脱离现实生活。 文章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部分。该部分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思维为我们反思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现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如果在实际的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过程中,思考和融入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合理内容,在现代化的教育语境中建立榜样教育的新模式,可能会给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活动空间,从而对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大学生道德榜样 榜样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1
  • 导论11-43
  • 一、问题的提出11-29
  • (一) 基于历史考察后的深刻忧思11-27
  • (二) 基于现实体验中的迫切需要27-28
  • (三) 基于构建现代道德的理性诉求28-29
  •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29-31
  • (一) 理论意义30
  • (二) 实践意义30-31
  • 三、研究现状31-39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31-38
  • (二) 对已有文献的评价38-39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39-40
  • (一) 研究思路39
  • (二) 研究方法39-40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40-43
  •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与道德榜样教育的概念解读43-53
  • 一、“后现代主义”概念的界定43-47
  • (一) 何谓“后现代”43-44
  • (二) 哲学视野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44-45
  • (三) 本文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45-47
  • 二、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概念界定47-53
  • (一) 道德榜样的概念47-49
  • (二) 大学生道德榜样的内涵解读49-50
  • (三) 榜样教育的涵义解读50-53
  • 第二章 当前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现状和问题53-79
  • 第一节 当前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现状调查53-69
  • 一、大学生对道德榜样的关注度54-58
  • 二、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榜样标准58-61
  • 三、大学生道德榜样人物的影响力61-64
  • 四、大学生道德榜样人物的宣传模式64-65
  • 五、大学生道德榜样人物的必要性65-67
  • 六、大学生对道德榜样人物犯错的容忍度67-68
  • 七、大学生参与模范人物评选的情况68-69
  • 第二节 当前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69-79
  • 一、当前大学生道德榜样缺乏公信力,榜样效应弱化69-71
  • 二、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多元化和社会多元化思想冲突71-73
  • 三、大学生道德榜样功能定位于社会功能,大学生个体功能被忽视73-74
  • 四、选拔、培养机制不科学,不能满足大学生对道德榜样的心理期待74-75
  • 五、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主体75-79
  • 第三章 当前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问题的后现代解构79-103
  • 第一节 “道德教育”的后现代解构79-93
  •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功能定位不准确80-83
  • 二、追求至高至善:超离现实的理想主义道德教育83-85
  • 三、虚假化、形式化严重:大学中不当的道德教育方式85-90
  • 四、教育中不当的道德反馈90-93
  • 第二节 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后现代解构93-103
  • 一、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后现代解构93-97
  • 二、大学生道德榜样“神圣形象”之后现代解构97-98
  • 三、大学生对道德榜样的需求呈现层次性和多样性98-99
  • 四、大学校园灌输式道德榜样教育方式之后现代解构99-103
  • 第四章 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之重构103-175
  • 第一节 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功能定位103-135
  • 一、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之哲学理论根基103-122
  • 二、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之道德122-135
  • 第二节 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教育精神本质135-149
  • 一、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之教育根基135-139
  • 二、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之教育本真使命重构139-149
  • 第三节 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实践操作149-175
  • 一、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之立体式环境建构149-159
  • 二、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之教育实践过程的优化159-163
  • 三、大学生道德榜样选择的层次化、多样化163-169
  • 四、契合大学生特点之道德榜样教育实践机制的确立169-175
  • 结语175-177
  • 附录177-183
  • 参考文献183-193
  • 后记193-1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东平,刘方生;论新时期的榜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朱明山;;高校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万俊人;现代社会道德合理性基础论证──兼及中国现代化运作中的道德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4 董奇,周勇;关于学生学习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5 章坤;谈德育榜样的选取与运用[J];班主任;2004年09期

6 廖小平;;论道德榜样——对现代社会道德榜样的检视[J];道德与文明;2007年02期

7 林碧英;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榜样教育[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2年02期

8 冯建;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后现代教育的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9 李萍;;后现代思潮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王海明;;论道德榜样[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文斌;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0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080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7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