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30 22:33
  目前,我国社会建设总体上已完成由公权力主体“一家独大”的社会管理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的转变。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经济建设战略与“社会治理精细化”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伴随着“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的兴起,多元主体对于多元化、精细化、高质化社会产品(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对于多路径、跨领域参与社会事务(公共事务)的需求也日趋强烈。这突出表现为政府单一供给的社会产品质量与更多元高质社会产品需求间的非均衡,更多元的社会参与需求与现有社会参与机会供给不足间的非均衡。这种社会供需间的非均衡是社会治理供给侧改革的原动力。“精细化”是供给侧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能够实现交叉研究的逻辑起点,并在理论、政策与现实上引发出三条线索:(1)精细化是社会治理与供给侧改革共享的理论逻辑;(2)精细化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共同遵循的政策逻辑;(3)精细化是社会个体化与经济新常态演进的现实逻辑。“分享经济”引发的社会组织模式变化与大众劳动方式变革为社会治理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社会剩余资源的激活与交换则是社会治理供给侧改革实践的前提。分享经济的兴起与繁荣有利于实现社会治理供给侧改革“三降...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2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文章结构
        (二) 研究方法
    三、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章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 治理与治理理论
        (二) 基层与基层治理
        (三) 社区与社区治理
    二、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 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
        (二) 社会治理的任务方式
        (三) 社会治理与治理的关系
    三、我国社会治理与基层治理的西方理论来源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 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 新制度变迁理论
        (四) 自主治理理论
        (五) 公共产品理论
        (六) 西方理论来源对我国社会治理的启示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社会治理理论分析
    一、理论起点:始于“精细化”的三条逻辑线索
        (一) 社会治理与供给侧改革共享的理论逻辑
        (二) 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遵循的政策逻辑
        (三) 社会个体化与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逻辑
    二、基本框架:基于“供给与需求”的社会治理分析
        (一) 社会治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要素
        (二) 社会治理供给侧改革的主体构成
        (三) 社会治理供给侧改革的治理结构
    三、任务目标:成于“分享经济”的四大维度提升
        (一) 社会剩余的“激活”
        (二) 社会产品的“三降”
        (三) 社会主体的“一去”
        (四) 社会制度的“一补”
        (五) 社会关系的“一改”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变迁与现状
    一、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城市基层治理变迁
        (一) 社会权力分化:从“全能控制型政府”到“有限服务型政府”
        (二) 基层需求演变:“街居制”管理到“社区型”治理
        (三) 基层供给变化:从“同质性单位人”到“异质性社会人”
    二、从管控到管理:基层社会供给侧改革的先行探索
        (一) 社会产品供给:行政主导型治理——上海模式
        (二) 社会参与机会供给:合作型治理——沈阳模式
        (三) 基层需求多元供给:自治型治理——武汉江汉区模式
    三、从管理到治理: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供给侧改革的现状格局
        (一) 治理结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二) 治理体制:基层群众民主自治
        (三) 治理基础:基层党建核心领导
        (四) 治理方式:合作协商多向互动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个案分析:成都市锦江区社会治理改革创新样本
    一、调研综述与基本结论
        (一) 基本情况
        (二) 社会体制改革的总体满意度
        (三) 社区治理的总体参与情况
        (四) 基层党组织与居民互动
        (五) 民生服务的综合评价与期望
    二、锦江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举措
        (一) 街道体制改革的基本理念
        (二) 街道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
        (三) 街道体制改革的职能界定
    三、双桂街道社区治理创新实践——成长于“家”文化中的社区自治
        (一) 问题缘起与相关背景
        (二) “双桂实践”的核心理念与举措
        (三) “双桂实践”的具体实践与探索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案分析:上海自贸区社会参与委员会改革试点的困境与成因
    一、个案背景介绍
        (一) 研究背景简介
        (二) 个案选择原因
        (三) 调研情况说明
    二、社会参与委员会改革试点解析与困境表现
        (一) 发展溯源:多元治理共同监督的治理要求
        (二) 机制实质:承接政府职能的治理平台
        (三) 困境的三重表现
    三、社会参与委员会改革试点困境的供需成因
        (一) 理论上的先天短板:治理要素供给上的不充分
        (二) 实践中的发展制约:治理需求供给上的不匹配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治理供给侧改革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启示
    一、社会治理理论供给:治理理论本土化与适用性反思
        (一) 治理创新应符合基本的学理判断
        (二) 理论适用性需要进行本土化调试
    二、治理创新实践供给:基层治理系统化与模式化反思
        (一) 整体协调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必要性
        (二) 谨慎对待基层治理探索模式化的取向
    三、制度创新供给:社会治理制度化与约束性反思
        (一) 制度成本考量是制度创新的关键
        (二) 威权核心在场是制度创新的保障
    四、社会主体创新供给:供给的多中心化与结构性反思
        (一) 原子化个体对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极化挑战
        (二) 新兴主体对治理力量结构造成的替代性冲击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个人学术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分享经济下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探析[J]. 王建刚.  中国商论. 2017(11)
[2]我国特大城市新社会阶层调查[J]. 张海东,杨城晨,赖思琦.  理论导报. 2017(01)
[3]分享经济给社会治理带来哪些助益[J]. 唐双捷.  人民论坛. 2017(02)
[4]社会资本促进制度演化的研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开[J]. 王守义,陆振豪.  改革与战略. 2017(01)
[5]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特征分析、杠杆作用以及工作思考——关于新社会阶层的调研报告[J]. 廉思,冯丹,芦垚.  中国青年研究. 2016(11)
[6]分享经济的产生有四大先决条件[J]. 周其仁.  中国连锁. 2016(11)
[7]坚持“三个导向” 创新大城市社会治理[J]. 宋贵伦.  社会治理. 2016(05)
[8]试论基层民主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 张晓东.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17)
[9]高精细化:理解社会治理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起点[J]. 唐双捷.  大庆社会科学. 2016(04)
[10]论催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繁荣的社会条件[J]. 李建军,程宇.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博士论文
[1]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D]. 刘佳.东北师范大学 2015
[2]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 罗光华.武汉大学 2011
[3]中国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供给研究[D]. 冷功业.西南财经大学 2010
[4]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与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 王磊.山东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上海自贸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策的成效研究[D]. 邹尚汶.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研究[D]. 孙宇欣.东南大学 2015
[3]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D]. 王可.内蒙古大学 2015
[4]以社会资本创新我国社会治理研究[D]. 郭力达.集美大学 2015
[5]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研究[D]. 陈顺洪.湘潭大学 2014
[6]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 刘凯政.青岛大学 2013
[7]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优化研究[D]. 吕小辉.陕西师范大学 2013
[8]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建立合理社会参与机制的探索[D]. 汤宇杰.吉林大学 2012
[9]“德治”与“法治”两种治理模式整合的考察研究[D]. 乌日古牡拉.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10]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示[D]. 吴传龙.山东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10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110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f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