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9 12:17
本文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或经合并或经升格而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中国“新大学运动”的产物,产生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具有特殊性。“十二五”以来,经济趋势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等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尤其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大量输送人才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直面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而如何正确设立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并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成为关系到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法、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的综合运用厘清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现状,确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提出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路径,分析了管办评分离框架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体系构建。通过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的研究可以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质量标准的设立及保障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导,同时也积极响应了政府要求提高高校治理能力的政策要求,尤其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于地方经济、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启示。通过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进程及人才培养制度变迁的分析,发现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主要是身份认同危机、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较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质量评价失范;而导致这些困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理念滞后、制度障碍和结构局限。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逻辑起点应遵循个体发展特点、社会发展阶段要求、院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应是适应与超越、通才和专才、共性与个性的合理结合,所培养的应当是具有成人品格、应用能力和创新品质的服务于地方的人才。在人才培养问题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政府、社会以及院校之间存在利益关系。地方政府发展目标会牵制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地方政府评价的价值取向、实施过程及评价结论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资格、资源占有、发展目标生成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会产生重大制约。与此同时,社会认可也会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形成,它通过利益相关者、社会中介组织的介入而发挥作用。老牌高校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有示范作用,而同类院校也存在同质化竞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强力介入。因此,在政府、社会、院校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之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秉持适应与超越的理念。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探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路径与机制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三条主要路径,一是由上到下的推进路径:即由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示范点推广等方式进行;二是由外及内的包围式路径:即由外界的作用与影响而促使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由内向外的放射状路径: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会主动向那些获得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成功经验的兄弟院校或者省部级高校取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要适应时代、形势而转型,应从获取文凭向以发展能力转型、从学科教学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型、从学校中心向社会网络转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机制创新可以从院校治理结构和高教体系制度的完善创新,以及学科专业特色的持续培育、学生个性特征的培育鼓励四个方面出发。管办评分离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厘清政府、社会、高校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提供了机会,也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逻辑支点和分析框架。而且西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也为其提供了重大的启示。在基于管办评分离的质量保障环境下,本文从多元平衡共治的外部质量保障、大学自治的内部质量保障、统筹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三个方面,提出并论证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框架设计,讨论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质量保障 管办评分离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2.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35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12-16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12-15
- 二、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15-16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16-20
-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16-17
- 二、人才培养质量17-18
- 三、管办评分离18-20
- 第三节 研究综述20-31
-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研究述评20-24
- 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研究述评24-28
- 三、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述评28-31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可能的创新31-35
- 一、研究框架31-33
- 二、研究方法33
- 三、研究创新33-35
- 第二章 成人与成才:人才培养的定位35-70
- 第一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及其人才培养概况35-57
- 一、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及人才培养的制度变迁35-44
- 二、人才培养的基本状况44-47
-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47-57
- 第二节 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57-61
- 一、理念滞后57-58
- 二、制度阻障58-60
- 三、结构局限60-61
- 第三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合理选择61-70
- 一、人才培养定位的逻辑起点61-63
- 二、人才培养定位的基本原则63-66
- 三、人才培养的定位66-70
- 第三章 适应与超越:人才培养秉持的理念70-104
- 第一节 政府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70-82
- 一、地方政府发展目标牵制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70-74
- 二、地方政府评价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设立的制约因素74-77
-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地方政府人才质量观的超越77-82
- 第二节 社会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82-96
- 一、社会环境变迁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实施83-87
- 二、地方发展和群体认同对人才培养标准形成影响87-94
-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社会人才质量观的引领94-96
- 第三节 院校系统内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相互影响96-104
- 一、老牌高校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示范96-98
- 二、同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竞争98-100
- 三、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强力介入100-104
- 第四章 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路径与机制104-130
- 第一节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选择的理念变革104-110
- 一、从获取文凭向以发展能力转型104-107
- 二、从学科教学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型107-108
- 三、从学校中心向社会网络转型108-110
- 第二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路径110-123
- 一、自上而下的推进路径111-116
- 二、自下而上的促进路径116-120
- 三、由外及内的包围路径120-122
- 四、由内向外的放射路径122-123
- 第三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机制创新123-130
- 一、学生个性特征的培育鼓励124-125
- 二、学科专业特色的持续培育125-126
- 三、院校治理结构的优化完善126-127
- 四、高教体系和制度的全面创新127-130
- 第五章 分离与制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130-153
- 第一节 基于管办评分离的质量保障背景130-138
- 一、西方高校不断加大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力度130-133
-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重视质量保障建设133-136
- 三、深化改革发展的人文环境136-138
- 第二节 基于管办评分离的质量保障体系框架设计138-145
- 一、多元平衡共治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构138-140
- 二、大学自治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构140-143
- 三、统筹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143-145
- 第三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制度创新145-153
- 一、管办评分离的体制机制改革145-150
- 二、大学章程的建立与完善150-151
-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151-153
- 结语153-156
- 参考文献156-164
- 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164
- 主持课题情况164-165
- 后记165-1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巧玲;孙爱萍;谢永宪;吴晓红;;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创新合作教育平台——以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3年03期
2 罗家英;王鲁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3 谢斌,姚利民;试析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J];吉林教育科学;1998年07期
4 祝怀新,潘慧萍;荷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10期
5 谈松华;教育创新的时代内涵[J];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06期
本文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16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