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工作搜寻视角下的劳动力供给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19:19

  本文关键词:工作搜寻视角下的劳动力供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劳动力供求理论关于劳动力市场出清的描述,隐含了如下结论:在信息完全条件下,劳动力供给极其容易,为就业而采取的工作搜寻也无需费力。实际上,现实中既不存在劳动力市场出清状态,也不存在普遍容易的工作搜寻。在面对失业、工作搜寻困难等现实问题时,劳动力供求理论的解释力仍显不足。而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工作搜寻理论,为失业、找工作等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释视角,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现实问题。只是,其对影响工作搜寻的因素及作用机制的分析还需要补充。本文正是在运用工作搜寻理论分析失业、找工作等问题时,发现了求职者的工作搜寻行为并非仅仅受某一个单因素的影响,而是受因素群的全面影响。如果能够通过对因素群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了解工作搜寻的真实状态,可能会提高工作搜寻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本文对因素群的分析是在借鉴现象学方法下完成的,这种方法规避了传统方法的认知习惯,直面因素群影响下的工作搜寻现象,并显现其本质。在这种研究思路下,我们发现在面对失业、找工作等现实问题时,劳动力供求理论的解释力不足、工作搜寻理论存在缺陷,应该面对现象、以因素群影响下的现象去解释失业、找工作等现实问题。为此,本文在综合运用劳动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以及制度经济学等理论知识和现象学、实证分析等方法条件下,有如下结论:在解释现实中的失业、找工作等问题时,劳动力供求理论与工作搜寻理论的解释力仍有不足;基于因素群下的工作搜寻理论是解释失业、找工作等问题的最好选择;个人特征、代际情况、环境等共同构成了求职者的因素群,是影响求职者工作搜寻的真实因素;求职者的工作搜寻与劳动力供给是基于因素群影响的,其停止工作搜寻实现劳动力供给取决于因素群状态;在因素群影响下,求职者在工作搜寻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因素群机制影响,以便进行适应。本文在对求职者工作搜寻的调研和数据收集基础之上,分别从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是:使用现象学方法直观地考察了影响工作搜寻的因素;提出了因素群概念,并阐述了因素群对求职者的作用机制及求职者对因素群的适应机制;根据理论研究,在微观上提出了策略池、宏观上提出了一揽子政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作搜寻 匹配 因素群 劳动力供给 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40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9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12-16
  • 1.2 研究意义16-17
  • 1.2.1 理论意义16
  • 1.2.2 现实意义16-17
  • 1.3 相关概念界定17-25
  • 1.3.1 工作搜寻17-18
  • 1.3.2 劳动力供给18-19
  • 1.3.3 失业19-20
  • 1.3.4 适应性20-21
  • 1.3.5 因素群21-22
  • 1.3.6 其他相关概念22-25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25-29
  • 1.4.1 研究思路25-27
  • 1.4.2 研究方法27-29
  • 2 文献综述及研究空间29-41
  • 2.1 劳动力供给29-35
  • 2.1.1 国外研究综述29-34
  • 2.1.2 国内研究综述34-35
  • 2.2 工作搜寻35-39
  • 2.2.1 国外研究综述35-38
  • 2.2.2 国内研究综述38-39
  • 2.3 研究空间39-41
  • 3 劳动力供给与工作搜寻的关系分析41-60
  • 3.1 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实现途径分析41-47
  • 3.1.1 计划配置41-43
  • 3.1.2 双轨就业模式43-45
  • 3.1.3 市场配置45-47
  • 3.2 劳动力供给与工作搜寻的互动关系47-55
  • 3.2.1 劳动力供给目的对工作搜寻行为的影响48-52
  • 3.2.2 工作搜寻行为对劳动力供给目的的影响52-55
  • 3.3 工作搜寻的必要性分析55-60
  • 3.3.1 信息不完全视角55-57
  • 3.3.2 价格离散视角57-60
  • 4 工作搜寻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60-92
  • 4.1 个人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61-79
  • 4.1.1 个人自然特征61-64
  • 4.1.2 代际情况64-69
  • 4.1.3 保留工资69-72
  • 4.1.4 工作搜寻方式72-76
  • 4.1.5 工作搜寻成本76-79
  • 4.2 环境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79-89
  • 4.2.1 制度方面79-82
  • 4.2.2 体制方面82-83
  • 4.2.3 文化方面83-87
  • 4.2.4 劳动力需求方面87-89
  • 4.3 因素群及其对工作搜寻的影响89-92
  • 4.3.1 因素群的提出89-90
  • 4.3.2 因素群对工作搜寻的影响90-92
  • 5 因素群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机制分析92-128
  • 5.1 工作搜寻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92-109
  • 5.1.1 匹配理论视角92-96
  • 5.1.2 讨价还价视角96-104
  • 5.1.3 主体适应性视角104-109
  • 5.2 因素群对求职者的作用机制分析109-119
  • 5.2.1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分析109-111
  • 5.2.2 因素群对劳动力供给的作用机制分析111-119
  • 5.3 求职者对因素群的适应机制分析119-124
  • 5.3.1 求职者能改变的情况下:改变119-121
  • 5.3.2 求职者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调整121-123
  • 5.3.3 求职者对因素群的适应机制123-124
  • 5.4 研究假设124-128
  • 6 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128-170
  • 6.1 样本数据来源及检验128-131
  • 6.1.1 关于数据来源及说明128-129
  • 6.1.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129-131
  • 6.2 关于初次就业者的统计分析131-153
  • 6.2.1 关于初次就业者的描述性分析132-146
  • 6.2.2 直观因素的例证146-148
  • 6.2.3 因子提取及回归分析148-153
  • 6.3 关于再次就业者的统计分析153-166
  • 6.3.1 关于在职搜寻人员的描述性分析153-163
  • 6.3.2 因子提取及回归分析163-166
  • 6.4 比较分析及对因素群的检验166-170
  • 6.4.1 初次搜寻与在职搜寻的比较分析166-168
  • 6.4.2 实证结果对因素群的检验168-170
  • 7 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政策建议170-178
  • 7.1 政策建议的基础170-171
  • 7.2 微观层面171-173
  • 7.3 宏观层面173-178
  • 8 研究结论及展望178-181
  • 8.1 研究结论178-179
  •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179-180
  • 8.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80-181
  • 参考文献181-190
  • 附录190-194
  • 图表索引194-197
  • 作者简历197-199
  • 学位论文数据集1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爱娟,廉永杰,弋敏;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1期

2 马晓婕;;工作搜寻理论文献综述[J];消费导刊;2009年01期

3 何亦名;张炳申;;国外工作搜寻理论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02期

4 刘兰;肖利平;;“知识失业”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李玉梅;程聪;;劳动力市场工作搜寻理论及其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6 肖燕;;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的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年09期

7 唐擺;孙长;;基于事件史分析的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持续时间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09期

8 张雄;;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研究[J];发展研究;2010年11期

9 罗智渊;;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杨涛;;从工作搜寻理论浅析大学生知识性失业[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宁洁;;劳动力市场与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决策[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Peter McDonald;;人口学的责任:低生育率对未来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人口与区域发展”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车翼;王元月;;养老保险影响劳动力供给行为的logistic模型研究[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叶海云;尹恒;龚六堂;;理解中国的城市化难题:一个基于工作搜寻的城市化模型[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其友;;居民劳动要素供给行为变迁的制度解释[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倩;王元月;马驰骋;;养老保险影响退休行为的理论模型研究——西方文献评述与对中国的启示[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金汝斌;陈诗达;陆海深;;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态势[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8 赖存理;金汝斌;;影响浙江劳动就业的因素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9 蒋尉;;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劳伦·布兰德;慈鸿飞;梁占辉;;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的反思[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乃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7年后将达峰值”[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本报记者  赵庆国;我劳动力正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齐中熙 刘羊e

本文编号:319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19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8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