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7 00:18
礼是先秦儒家依据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这一基本特征,将自然规律(天道)和社会法则(人道)归于合理规范化的价值标准和理论框架。为使人明礼,先秦儒家将抽象的“礼”转化成现实的、可操作的具体实践层面,从而使得以“礼”为内容的“教”最终得以实现。先秦儒家礼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起点与核心观念之一,是中国传统社会关于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宇宙伦理的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与伦理政治思想相得益彰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它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即:上古时期的习俗传承和周公的“制礼作乐”是其产生的萌芽时期;孔子将“仁”的内在精神赋于外在行为约束的礼制与礼治规范之中,使得礼教的理论得以基本形成;孟子和荀子是孔子礼教思想的继承发展者。有学者指出:“儒家礼教思想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对儒家礼教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阐释,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儒家教育思想。先秦儒家礼教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构建起一个从理想人格,到理想伦理秩序,再到理想政治的逻辑层次严谨的教育价值导向和终极关怀目标体系。首先,先秦儒...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礼”的研究
(二)关于“礼教”的研究
(三)关于“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一)儒家、先秦儒家
(二)礼、礼教
(三)先秦儒家礼教思想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之历史缘起
一、社会现实: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发展
(二)政治变迁
(三)文化激荡
二、理论渊源:由神道向人道的观念转变
(一)原始宗教,“器以藏礼”
(二)“绝地天通”,政教合一
(三)制礼作乐,敬德保民
第二章 先秦儒家礼教之理想目标
一、“礼以成圣”的理想人格
(一)理想人格的基本标准
(二)理想人格的实践序位
二、“礼以安伦”的理想伦理秩序
(一)君仁臣忠,非礼不能尊尊
(二)父慈子孝,非礼不能亲亲
(三)兄友悌恭,非礼不矜不威
(四)夫义妇顺,非礼不敬不睦
(五)朋友有信,非礼不诚不庄
三、“礼以治世”的理想政治
(一)理想政治的具体模式
(二)理想政治的实践序位
第三章 先秦儒家礼教之基本内容
一、内外兼修:礼仁、礼心、礼法之教
(一)孔子——礼仁之教
(二)孟子——礼心之教
(三)荀子——礼法之教
二、形质兼具:礼仪、礼义、礼制之教
(一)《仪礼》——礼仪之教
(二)《礼记》——礼义之教
(三)《周礼》——礼制之教
第四章 先秦儒家礼教之践履途径
一、以礼修身:修身为齐家治平之本
(一)约礼——传统规俗以约之
(二)知礼——学思结合以致知
(三)践礼——知行结合以磨砺
二、以礼齐家:家国一体的社会存在
(一)以“孝”为基点构建家国关系
(二)以“和”为原则维护家国秩序
三、以礼治国平天下:德礼同原的建构模式
(一)人性向善的道德涵育
(二)德化政治的思想感召
(三)礼乐教化的情绪感染
(四)隆礼崇法的行为规范
(五)“天下为公”的愿景展望
第五章 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之价值意蕴及现实镜鉴
一、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的价值意蕴
(一)实现政治性与伦理化的统一
(二)实现统摄性与社会化的统一
(三)实现现实性与理想化的统一
(四)局限性:固守“家天下”的应然逻辑
二、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的现实镜鉴
(一)公民层面:性命之理的自觉与超越
(二)社会层面:文明秩序的规范与维护
(三)国家层面:“德治礼序”的弘扬与摒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下为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J]. 张曙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2]礼教的社会功用与现代复兴[J]. 韩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5(06)
[3]王船山对《礼运》大同与小康的理解[J]. 陈赟. 船山学刊. 2015(04)
[4]“礼治秩序”建构视阈下的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价值[J]. 王晶,王凌皓.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3)
[5]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的历史定位及现代镜鉴[J]. 王凌皓,王晶. 社会科学战线. 2015(04)
[6]论孔子与礼教——重建华夏共同的伦理政治基础何以可能[J]. 高小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1)
[7]荀子王道观念的内在逻辑[J]. 张圣洋. 大众文艺. 2013(11)
[8]论《乐经》的基本形态及其在战国的传播[J]. 刘全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3(02)
[9]先秦原创性教育思想的创生机制探析[J]. 王凌皓,杨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10]礼教与宗教[J]. 司马云杰. 文化学刊. 2012(05)
博士论文
[1]先秦儒家礼治思想研究[D]. 郭胜团.吉林大学 2015
[2]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D]. 韩云忠.山东师范大学 2015
[3]《周礼》所见学校外教育专题研究[D]. 齐丹丹.吉林大学 2014
[4]《礼记》与儒学意识形态的建构研究[D]. 王纪波.湖南师范大学 2013
[5]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 李丽丽.东北师范大学 2011
[6]回眸与超越——先秦时期原创性教育思想研究[D]. 杨冰.东北师范大学 2010
[7]先秦儒家家庭伦理及其当代价值[D]. 吕红平.河北大学 2010
[8]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及其现代启示研究[D]. 薛晓萍.河北师范大学 2010
[9]原始儒学:早期中国的大成智慧[D]. 魏衍华.曲阜师范大学 2010
[10]礼与俗的演绎[D]. 武宇嫦.北京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34069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礼”的研究
(二)关于“礼教”的研究
(三)关于“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一)儒家、先秦儒家
(二)礼、礼教
(三)先秦儒家礼教思想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之历史缘起
一、社会现实: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发展
(二)政治变迁
(三)文化激荡
二、理论渊源:由神道向人道的观念转变
(一)原始宗教,“器以藏礼”
(二)“绝地天通”,政教合一
(三)制礼作乐,敬德保民
第二章 先秦儒家礼教之理想目标
一、“礼以成圣”的理想人格
(一)理想人格的基本标准
(二)理想人格的实践序位
二、“礼以安伦”的理想伦理秩序
(一)君仁臣忠,非礼不能尊尊
(二)父慈子孝,非礼不能亲亲
(三)兄友悌恭,非礼不矜不威
(四)夫义妇顺,非礼不敬不睦
(五)朋友有信,非礼不诚不庄
三、“礼以治世”的理想政治
(一)理想政治的具体模式
(二)理想政治的实践序位
第三章 先秦儒家礼教之基本内容
一、内外兼修:礼仁、礼心、礼法之教
(一)孔子——礼仁之教
(二)孟子——礼心之教
(三)荀子——礼法之教
二、形质兼具:礼仪、礼义、礼制之教
(一)《仪礼》——礼仪之教
(二)《礼记》——礼义之教
(三)《周礼》——礼制之教
第四章 先秦儒家礼教之践履途径
一、以礼修身:修身为齐家治平之本
(一)约礼——传统规俗以约之
(二)知礼——学思结合以致知
(三)践礼——知行结合以磨砺
二、以礼齐家:家国一体的社会存在
(一)以“孝”为基点构建家国关系
(二)以“和”为原则维护家国秩序
三、以礼治国平天下:德礼同原的建构模式
(一)人性向善的道德涵育
(二)德化政治的思想感召
(三)礼乐教化的情绪感染
(四)隆礼崇法的行为规范
(五)“天下为公”的愿景展望
第五章 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之价值意蕴及现实镜鉴
一、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的价值意蕴
(一)实现政治性与伦理化的统一
(二)实现统摄性与社会化的统一
(三)实现现实性与理想化的统一
(四)局限性:固守“家天下”的应然逻辑
二、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的现实镜鉴
(一)公民层面:性命之理的自觉与超越
(二)社会层面:文明秩序的规范与维护
(三)国家层面:“德治礼序”的弘扬与摒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下为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J]. 张曙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2]礼教的社会功用与现代复兴[J]. 韩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5(06)
[3]王船山对《礼运》大同与小康的理解[J]. 陈赟. 船山学刊. 2015(04)
[4]“礼治秩序”建构视阈下的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价值[J]. 王晶,王凌皓.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3)
[5]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的历史定位及现代镜鉴[J]. 王凌皓,王晶. 社会科学战线. 2015(04)
[6]论孔子与礼教——重建华夏共同的伦理政治基础何以可能[J]. 高小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1)
[7]荀子王道观念的内在逻辑[J]. 张圣洋. 大众文艺. 2013(11)
[8]论《乐经》的基本形态及其在战国的传播[J]. 刘全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3(02)
[9]先秦原创性教育思想的创生机制探析[J]. 王凌皓,杨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10]礼教与宗教[J]. 司马云杰. 文化学刊. 2012(05)
博士论文
[1]先秦儒家礼治思想研究[D]. 郭胜团.吉林大学 2015
[2]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D]. 韩云忠.山东师范大学 2015
[3]《周礼》所见学校外教育专题研究[D]. 齐丹丹.吉林大学 2014
[4]《礼记》与儒学意识形态的建构研究[D]. 王纪波.湖南师范大学 2013
[5]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 李丽丽.东北师范大学 2011
[6]回眸与超越——先秦时期原创性教育思想研究[D]. 杨冰.东北师范大学 2010
[7]先秦儒家家庭伦理及其当代价值[D]. 吕红平.河北大学 2010
[8]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及其现代启示研究[D]. 薛晓萍.河北师范大学 2010
[9]原始儒学:早期中国的大成智慧[D]. 魏衍华.曲阜师范大学 2010
[10]礼与俗的演绎[D]. 武宇嫦.北京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34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234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