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归国学者学术经历的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8 05:18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中国高校引进海外人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海外人才也同样对回国工作抱有强烈的兴趣。在新时期下,国家与高校所关注的不仅局限于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工作,更在于他们在回国后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应有的作用。在此背景之下,本研究选取4所“985工程”高校中20位留学归国学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在留学时期与回国后的学术发展经历。本研究试图探寻这些留学归国学者在国外接受学术训练,深受国外学术环境熏陶后,对国内学术环境有何体验与感知,以及他们在国内学术环境下的发展与适应情况。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学术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国家与高校现行的人才引进政策是否真正发挥作用。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1.留学经历对留学归国学者的影响是显著的。留学归国学者从留学经历中获得了独立研究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领导能力和语言能力,并且树立了严谨规范的学术风格。同时,通过对国外学术风格、学术制度以及同行关系的体验,留学归国学者对国外学术环境有较高的认可。2.留学归国学者对国内学术环境的体验可以从内部学术环境和外部学术环境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在内部...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Berry双维度理论模型中少数族群使用的策略
Berry还提出了一个用来分析文化适应压力的理论。他认为,文化适??应有时候是有益的,会为适应者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有时也给适应者带来压力。??文化适应压力(acculturative?stress)是指适应者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困惑、焦虑、边缘感、认同混乱等。而压??力的高低首先受到文化适应经历的多少和压力源的多少所影响。调节的因素则包??括:(1)客居国社会的形式:例如身处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文化适应压力相对更??低;(2)文化适应群体的特征:即适应者的社会声望将影响适应压力的高低,有??些文化适应群体更容易遭受歧视和排挤;(3)文化适应的类型:四种适应策略中,??采用“整合”策略的适应者的适应压力最低,其次是“同化”,而“边缘化”的??适应者可能适应压力最高;(4)个体的人口统计学和社会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水平、社会支持关系网、社会身份和地位等因素会影响适应压力的??高低;(5)个体心理特征:适应者的态度消极或积极、社会接触的自愿或非自愿、??
者对于回国后的适应问题己经有了一定心理准备。(2)本研宄中的受访者在归国??前己经对国内情况有所了解,其中一些人曾多次往来于国内外。虽然他们对国内??的了解的确是有限的,但对大部分研究对象来说不存在母文化的变化与心中概念??相差过大的问题。(3)受访者对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留学??经历使自身发生的改变具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研宄将把研究对象的归国文化??适应作为一种文化适应来进行考察。??第三,大部分适应模型强调主流文化对个人的单向影响,研究也往往隐含个??人应当更好适应主流文化的预设。但是在Berry的模型中,个体可以在对所在国??文化的接受或拒绝,以及对自己原有文化身份的保持或舍弃之间做出选择。它更??强调将适应者作为独立的个体来进行分析,而不做过多的价值判断,这与本研宄??的主旨更为相符。综上所述,本研究将选择Berry的模型作为考察留学归国学者??归国适应的分析工具。??r??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美大学治理对谈[J]. 别敦荣,菲利普·阿特巴赫.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04)
[2]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治理[J]. 张耀铭.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3]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十次留学潮[J]. 姚蜀平. 科学文化评论. 2015(02)
[4]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模式之争及其启示[J]. 陈振华. 高等教育研究. 2014(09)
[5]学术环境与归国意愿——对留美博士生的调查研究[J]. 张东海. 复旦教育论坛. 2014(05)
[6]高校青年“海归”教师对我国学术体制的适应[J]. 张东海,袁凤凤. 教师教育研究. 2014(05)
[7]“千人计划”挥别“终身制”[J]. 张方方. 中国科技奖励. 2014(09)
[8]学术评价应更科学[J]. 董尔丹,胡海,张俊. 科学通报. 2014(01)
[9]高校科研量化评价机制弊端析要[J]. 杨春龙,王荣江. 江海学刊. 2012(05)
[10]留学回国人员对科研环境的认知调查及建议[J]. 赖继年. 中国科技论坛. 2011(11)
博士论文
[1]中国海外人才回流的国际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D]. 陈怡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2]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动机及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 田海嵩.天津大学 2012
[3]中国国家科研资助制度研究[D]. 宋旭璞.华东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近代留学教育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影响[D]. 乐生发.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高校青年海归教师对中国现行学术体制的适应研究[D]. 袁凤凤.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高校“海归”教师职业不适应问题的研究[D]. 李广旭.华东师范大学 2013
[4]中国归国留学生逆向文化冲击影响因素分析[D]. 郭晨.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5]归国人员的回归适应及其与人格特质、思维方式的关系研究[D]. 刘冠民.华东师范大学 2011
[6]高校“海归”教师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研究[D]. 刘蓉洁.上海交通大学 2010
[7]基于工作满意度视角的高校“海归”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研究[D]. 余晓飞.复旦大学 2009
[8]论近代留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及影响[D]. 刘丽洁.山东大学 2008
[9]文化认同与归国文化冲击[D]. 殷实.华东师范大学 2008
[10]逆向文化冲击中的文化适应[D]. 李晶.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29304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Berry双维度理论模型中少数族群使用的策略
Berry还提出了一个用来分析文化适应压力的理论。他认为,文化适??应有时候是有益的,会为适应者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有时也给适应者带来压力。??文化适应压力(acculturative?stress)是指适应者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困惑、焦虑、边缘感、认同混乱等。而压??力的高低首先受到文化适应经历的多少和压力源的多少所影响。调节的因素则包??括:(1)客居国社会的形式:例如身处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文化适应压力相对更??低;(2)文化适应群体的特征:即适应者的社会声望将影响适应压力的高低,有??些文化适应群体更容易遭受歧视和排挤;(3)文化适应的类型:四种适应策略中,??采用“整合”策略的适应者的适应压力最低,其次是“同化”,而“边缘化”的??适应者可能适应压力最高;(4)个体的人口统计学和社会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水平、社会支持关系网、社会身份和地位等因素会影响适应压力的??高低;(5)个体心理特征:适应者的态度消极或积极、社会接触的自愿或非自愿、??
者对于回国后的适应问题己经有了一定心理准备。(2)本研宄中的受访者在归国??前己经对国内情况有所了解,其中一些人曾多次往来于国内外。虽然他们对国内??的了解的确是有限的,但对大部分研究对象来说不存在母文化的变化与心中概念??相差过大的问题。(3)受访者对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留学??经历使自身发生的改变具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研宄将把研究对象的归国文化??适应作为一种文化适应来进行考察。??第三,大部分适应模型强调主流文化对个人的单向影响,研究也往往隐含个??人应当更好适应主流文化的预设。但是在Berry的模型中,个体可以在对所在国??文化的接受或拒绝,以及对自己原有文化身份的保持或舍弃之间做出选择。它更??强调将适应者作为独立的个体来进行分析,而不做过多的价值判断,这与本研宄??的主旨更为相符。综上所述,本研究将选择Berry的模型作为考察留学归国学者??归国适应的分析工具。??r??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美大学治理对谈[J]. 别敦荣,菲利普·阿特巴赫.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04)
[2]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治理[J]. 张耀铭.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3]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十次留学潮[J]. 姚蜀平. 科学文化评论. 2015(02)
[4]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模式之争及其启示[J]. 陈振华. 高等教育研究. 2014(09)
[5]学术环境与归国意愿——对留美博士生的调查研究[J]. 张东海. 复旦教育论坛. 2014(05)
[6]高校青年“海归”教师对我国学术体制的适应[J]. 张东海,袁凤凤. 教师教育研究. 2014(05)
[7]“千人计划”挥别“终身制”[J]. 张方方. 中国科技奖励. 2014(09)
[8]学术评价应更科学[J]. 董尔丹,胡海,张俊. 科学通报. 2014(01)
[9]高校科研量化评价机制弊端析要[J]. 杨春龙,王荣江. 江海学刊. 2012(05)
[10]留学回国人员对科研环境的认知调查及建议[J]. 赖继年. 中国科技论坛. 2011(11)
博士论文
[1]中国海外人才回流的国际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D]. 陈怡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2]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动机及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 田海嵩.天津大学 2012
[3]中国国家科研资助制度研究[D]. 宋旭璞.华东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近代留学教育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影响[D]. 乐生发.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高校青年海归教师对中国现行学术体制的适应研究[D]. 袁凤凤.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高校“海归”教师职业不适应问题的研究[D]. 李广旭.华东师范大学 2013
[4]中国归国留学生逆向文化冲击影响因素分析[D]. 郭晨.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5]归国人员的回归适应及其与人格特质、思维方式的关系研究[D]. 刘冠民.华东师范大学 2011
[6]高校“海归”教师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研究[D]. 刘蓉洁.上海交通大学 2010
[7]基于工作满意度视角的高校“海归”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研究[D]. 余晓飞.复旦大学 2009
[8]论近代留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及影响[D]. 刘丽洁.山东大学 2008
[9]文化认同与归国文化冲击[D]. 殷实.华东师范大学 2008
[10]逆向文化冲击中的文化适应[D]. 李晶.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29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2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