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及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13 00:40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奠基者。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被赋予更多的期望,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专业素质的完善与提升已成为课程改革中的焦点之一,因为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直接影响着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与了解程度,影响着对课程改革以及新课程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进程与达成度。研究者们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为我们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及进一步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南与案例参考。根据舒尔曼对教师知识的研究表明,学科教学知识(PCK)被认为是最有用的一种教师知识形式,是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的一种知识。教学和内容间存在复杂的关系,由于特定原因而运用特定教学方式,PCK与教学效能有着密切关系,本研究所探索的理论框架之解释性、规范性、实践性是理解这种复杂关系的一种方式。由于PCK的复杂性,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内涵定义,国际上有关PCK的研究经历了探索、发展和深入三个阶段,研究也从内涵结构探索到发展研究再到测量与应用的研究,而我国关于PCK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对其结构方面的探索不多,本研究基于Park研...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及特征分析


论文框架图

结构图,结构图


此外还包括有关特定主题教学目的与信念的知识、有关课程的知识[14](见图1.1)。Grossman 认为在教师知识中 PCK 处在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情境知识的中心位置,并与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她认为 PCK 的来源有课堂观察(作为学生或者职前教师均能够形成缄默的、传统的 PCK)、学科教育(能够使教师产生喜欢的主题或目的)、教师教育期间的特定课程(该领域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清楚)、课堂教学经历。图 1.1 格罗斯曼(Grossman,1990)的 PCK 结构图[15]马格努森等(Magnusson,Borko&Krajcik,1994)[16]将 PCK 描述为一种重要的组成要素,描述教师知识在发展学生知识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从建构主义角度基于 Grossman的框架图提出了科学学科教师的 PCK 结构图,认为 PCK 包括如下五个方面,即○1 教学的目标定位:有关教学目的、目标和信念,它是教学决策的基础;○2 课程的知识:知道课程的目的和具体目标,课程的具体计划;○3 科学素养评量的知识:知道有关科学仪器,特定单元的程序,方法和活动;○4 学生对特定主题理解的知识:知道学生理解特定的科学主题的知识

结构图,结构图,课程知识,情境


图 1.2 Magnusson 等(1999)的 PCK 结构图mir)认为 PCK 包括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评教学知识,教师需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在学科境(如博物馆)和如何教特定主题的价值;拥有评价与关断、评价学生与教学资源的重要性[18]。rlsen)认为 PCK 包括学生常见的迷思概念、特定(科学)课的[19]。Van Driel)等对科学教学的探讨中指出PCK是一种特殊形ledge),依存于情境,具有实践性,是学科知识的一种转交流得到有效、灵活的应用。PCK 包含学科知识表征习困难的理解[20]。此后,又将学生评价知识和课程知识识加入其中并列形成 PCK 四要素结构。他们关于 PCK践的知识,是依存于情境的,Barnett (1999)将 PCK 与学情境知识(pedagogical contextKnowledge,PCxK) 。)等指出 PCK 是关于教师的理解和教学行动的知识,在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定性调查的人数问题:是“代表性”还是“代表什么”的问题——“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及其方法论意义[J]. 潘绥铭,姚星亮,黄盈盈.  社会科学研究. 2010(04)
[2]学科教学知识初探[J]. 白益民.  现代教育论丛. 2000(04)

博士论文
[1]高中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案例研究[D]. 柳笛.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课堂教学中的PCK研究[D]. 董涛.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及发展问题研究[D]. 刘兰.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基于学校的数学教师数学教学内容知识发展策略研究[D]. 景敏.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 朱益明.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33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433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5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