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民生功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教育的民生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生,即民众的生活。民生改善就是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获得提升的状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改善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与民众最关注的话题。作为社会发展与人的解放的动力元素,教育势必成为当前民生的基本构成部分,并对民生其它方面的改善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之一,在学校受教育是现代社会每个人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民生状况的重要指标。在民生改善的过程中,不论是依靠制度保障,借助市场互利、居民互惠,还是主体的自主改善,都离不开教育的基础作用。 教育在民生改善的中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不是固有的,而是主体在相应教育观的引导下对教育整体结构进行组建进而生成功能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功能观是教育功能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关键环节。纵观已有研究,以“社会—人”为认识框架,从教育的社会功能与育人功能两大方面来定位教育已成为“定论式”的研究共识。但在民生改善视域下,既有的教育功能观却存在遮蔽教育民生取向的倾向。具体表现在:教育的社会功能观,立足于人的一般社会属性,不足以展现民生主体作为生命整体的多重属性;注重与非日常生活的关系,导致教育“日常生活”的空场;强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意义,缺乏对当下个体生活的观照。就教育的育人功能观而言,“社会化”本身的无立场不足以展现民生主体的现实存在;其隐含的抽象人性论倾向使民生主体基于现实生活的教育需求被忽视。 教育的民生取向被遮蔽有其深厚的历史、现实与认识论根源。首先,传统社会教育价值功利取向的延异与国家主义及其教育理想的规制是教育民生取向被遮蔽的历史原因。其次,后外发生现代化背景下民生改善的本原意义被忽视,总体性社会结构中个体生活的依附性格局以及教育体制的精英主义倾向,是教育民生取向被遮蔽的现实原因。另外,对我国教育功能理论源泉唯物史观认识上的偏颇与教育功能观的实体思维倾向,是教育民生取向被遮蔽的认识论根源。 基于对教育促进民生改善的历史透视以及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为了更恰切、更全面地诠释教育在人民生活改善中的作用,本研究提出教育的民生功能以弥补既有教育功能理论的不足。教育的民生功能,即教育系统在塑造和提升民生主体的主体性,引导民生主体提升生存发展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功效和作用。一是培养民生主体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素质,引导其提高物质生活品位,包括提高个体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提升个体的物质消费能力,促使个体形成正确的物质消费观念;引导民生主体形成健康、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二是充实民生主体的精神生活世界,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包括引导个体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状态与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三是提升民生主体的幸福能力,包括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形成有助于个体幸福的公正的社会环境;提升人的主观幸福感。 教育功能的主体赋予性决定了教育功能的可建构性与生成性。教育价值观对教育功能的取向与定位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是教育功能生成的前提。在相应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上,构建教育政策,调整教育结构,加强课程改革,是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一般步骤。教育民生功能的实现亦遵循着这样的步骤,具体包括:超越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确定教育发展的民生立场,树立生活导向的教育价值观;坚持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构建民生导向的教育政策;调整与优化教育的层次结构与科类结构;加强课程改革,在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生涯教育,继续加强地方课程开发。
【关键词】:教育功能 民生主体 民生改善 教育的民生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0-01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导论10-30
- (一) 研究缘起10-15
- (二) 文献综述15-27
- (三) 本研究的基本设想27-30
- 一、民生改善: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向度30-62
- (一) 民生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源流与现代意蕴30-48
- 1. 我国民生思想与实践的演变30-33
- 2. 西方民生思想与实践的演变33-35
- 3. 民生的现代意蕴35-45
- 4. 中国进入“民生时代”45-48
- (二) 教育是民生的基本构成部分48-54
- 1. 学校教育是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48-50
- 2. 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民生状况的重要指标50-51
- 3. 受教育权从法理的角度确保了教育民生的地位51-54
- (三) 教育是推进民生改善的力量之源54-62
- 1. 教育是民生制度有效实施的保障54-56
- 2. 教育是市场互利合理运行的基础56-59
- 3. 教育是居民互惠得以实现的前提59-62
- 二、既有教育功能观对教育民生取向的遮蔽62-92
- (一) 教育的社会功能观及其对个体当下生活的忽视62-77
- 1. 建国以来,教育社会功能观是影响我国教育体系的主导力量64-69
- 2. 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缺乏对个体多重属性的现实观照69-71
- 3. 注重与非日常生活的关系,导致教育“日常生活”的空场71-73
- 4. 强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意义,缺乏对个体当下生活的观照73-77
- (二) 教育的育人功能观及其对个体现实生活的遮蔽77-92
- 1. 教育的育人功能观在我国的兴起及其理论价值77-80
- 2. “社会化”自身的无立场不足以凸显民生主体的现实存在80-87
- 3. 隐含的抽象人性论倾向对个体现实教育需求的遗忘87-92
- 三、教育民生取向被遮蔽的根源剖析92-122
- (一) 教育民生取向被遮蔽的历史探源92-103
- 1. 传统社会教育功利取向的延异92-98
- 2. 国家主义及其教育理想的规制98-103
- (二) 教育民生取向被遮蔽的现实原因分析103-113
- 1. 后发外生现代化背景下民生改善的独立意义被忽视103-109
- 2. 总体性社会结构中个体生活的依附性格局109-111
- 3. 教育体制的精英主义倾向111-113
- (三) 教育民生取向被遮蔽的认识论原因113-122
- 1. 对唯物史观认识上存在偏颇113-116
- 2. 教育功能观的实体思维倾向116-122
- 四、教育民生功能的提出与现代释义122-156
- (一) 教育民生功能的思想源流122-125
- (二) 教育民生功能的内涵诠释125-156
- 1. 促使民生主体改善物质生活,提高其物质生活品位126-133
- 2. 充实民生主体的精神生活世界,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133-146
- 3. 引导民生主体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增强其幸福生活能力146-156
- 五、教育民生功能的生成156-196
- (一) 树立教育的民生价值观是生成教育民生功能的前提156-161
- 1. 超越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确定教育发展的民生立场157-159
- 2. 构建生活导向的教育价值观159-161
- (二) 构建民生导向的教育政策是生成教育民生功能的保障161-173
- 1. 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为构建民生导向教育政策提供了依据161-163
- 2. 民生导向教育政策的基本特征163-173
- (三) 调整与优化教育结构是生成教育民生功能的具体路径173-187
- 1. 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与优化173-182
- 2. 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与优化182-187
- (四) 加强民生导向的课程改革是生成教育民生功能的关键187-196
- 1. 重视科学知识教育187-190
- 2. 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生涯教育190-192
- 3. 继续加强地方课程开发192-196
- 结语196-198
- 参考文献198-210
- 后记210-212
- 发表论文一览表2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2 方展画;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再认识———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批判[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3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4 刘健儿;教育公正刍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5 赵炬明;;精英主义与单位制度——对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的案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6 王善迈;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刘复兴;;政府的基本教育责任:供给“公平”的教育政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袁祖社;;由“增长-进步本位”的物本价值观到“民生-幸福本位”的人本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价值观”的历史性变迁及其实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教育的民生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44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