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7 05:37
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追求和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即孜孜以求地探索人民幸福之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形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独特而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得到创新发展。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中国人民谋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论。实现“人民幸福”已经明确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当前,关于幸福观问题研究,主要是哲学、伦理学进路,从治国理政和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进行专题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成果较少。“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研究”是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宏大庄严的时代主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文献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理论指导、文化基础、基本要义和实现保证四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深入探讨。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目标的人民幸福价值取向,阐释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创新发展,符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相一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有利...
【文章来源】: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9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1.4 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的思路
1.5.2 研究的方法
1.6 创新点
第2章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理论指导
2.1 马克思幸福观的核心内涵
2.1.1 现实的人是幸福的主体
2.1.2 非异化的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2.1.3 以集体为本是幸福的核心价值
2.1.4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幸福的主要内容
2.1.5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幸福的最终目标
2.2 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特征
2.2.1 科学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2.2.2 阶级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2.3 马克思幸福观的文本解读与时代阐发
2.3.1 准确解读马克思幸福观
2.3.2 用发展的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幸福观
2.3.3 坚持马克思幸福观的指导地位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文化基础
3.1 马克思幸福观与中国优秀传统幸福观结合的必要性
3.1.1 形成符合民族文化心理认同的内容和形式
3.1.2 获得内生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3.2 马克思幸福观与中国优秀传统幸福观结合的可能性
3.2.1 开放包容的幸福理论体系
3.2.2 朴素唯物的幸福立场
3.2.3 辩证的福祸依存转化观
3.2.4 小康而至大同的幸福社会理想
3.2.5 家国同构的集体幸福原则
3.2.6 以民为本的政治幸福理念
3.2.7 以义制利的幸福行为选择标准
3.2.8 积极进取的幸福使命追求
3.2.9 崇尚平等的社会幸福价值取向
3.3 马克思幸福观与中国优秀传统幸福观结合的意义
3.3.1 中国优秀传统幸福观补充和丰富了马克思幸福观
3.3.2 马克思幸福观对中国传统幸福观的扬弃
第4章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幸福观
4.1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
4.1.1 一切为了人民幸福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
4.1.2 一切以人民对幸福的期盼为党的奋斗目标
4.1.3 一切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检验党执政合法性的最高标准
4.2 为人民谋幸福贯穿于党的奋斗历史
4.2.1 “为人民服务”幸福观
4.2.2 “共同富裕”幸福观
4.2.3 “三个代表”幸福观
4.2.4 “和谐社会”幸福观
4.2.5 “中国梦”幸福观
4.3 中国共产党广泛的人民性及其结构的变化
4.3.1 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人民性
4.3.2 社会转型中人民结构的变化
4.4 切实维护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4.1 坚持工人阶级的国家领导阶级地位
4.4.2 坚决依靠农民阶级
4.4.3 赋予农民工公正的制度待遇
4.4.4 重视新的社会阶层的地位和作用
第5章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发展中心幸福观
5.1 社会制度巨变确立了人民幸福的根本政治前提
5.1.1 开启了中华民族迈向幸福生活的伟大征程
5.1.2 构筑起捍卫人民幸福的坚实保障
5.2 工作重心转移奠定了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
5.2.1 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幸福程度的基本尺度
5.2.2 民富与国强的统一是富强的全面内涵
5.3 经济体制转轨激活了人民幸福的动力源泉
5.3.1 市场经济是夯实人民幸福之基的有效经济形式
5.3.2 公有制为主体是市场经济造福人民的制度保证
5.4 发展方式全面转变开辟了实现人民幸福的新路径
5.4.1 符合内生驱动规律的创新发展
5.4.2 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协调发展
5.4.3 符合自然规律的绿色发展
5.4.4 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开放发展
5.4.5 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本质的共享发展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共同幸福观
6.1 公平正义是人民共同幸福的首要价值准则
6.1.1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6.1.2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制度的系统性
6.1.3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目标的相对性
6.2 经济上的共同富裕是人民共同幸福的基本追求
6.2.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6.2.2 保障大多数人的基本民生需求
6.2.3 精准帮扶重点贫困群体
6.3 政治上的共同参与是人民共同幸福的本质要求
6.3.1 实质性民主
6.3.2 高效性民主
6.3.3 广泛性民主
6.3.4 有序性民主
6.4 理论和文化上的共识自信是人民共同幸福的核心诉求
6.4.1 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党的人民幸福观的核心原则
6.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人民幸福观的价值坐标
6.4.3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对党实现人民幸福的自信源泉
6.4.4 大众化的理论是增强人民幸福感的精神动力
6.4.5 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是党的人民幸福观的发展引领
6.4.6 以中国特色话语提升党的人民幸福观的国际传播力
第7章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领导核心
7.1 党领导人民实现幸福的执政制度转型
7.1.1 国家统治阶段
7.1.2 国家管理阶段
7.1.3 国家治理阶段
7.2 党领导人民实现幸福的执政方式构成
7.2.1 科学执政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
7.2.2 民主执政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本质
7.2.3 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基本方略
7.3 党领导人民实现幸福的品质保证
7.3.1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优秀品质的核心要素
7.3.2 以全面从严治党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7.3.3 以扩大代表性拓展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7.4 领导干部是党的人民幸福政策的关键执行者
7.4.1 树立忠诚坚定的政治信仰
7.4.2 培育清正廉洁的职业品德
7.4.3 秉持克己奉公的责任意识
7.4.4 构建科学长效的任用考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J]. 丁俊萍. 红旗文稿. 2017(01)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J]. 李春华. 红旗文稿. 2016(18)
[3]马克思消费思想当代价值透析[J]. 林玲. 人民论坛. 2016(23)
[4]中国制度生长的基本逻辑[J]. 孙来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6(04)
[5]推进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J]. 杨军. 红旗文稿. 2016(14)
[6]从阶层分化到阶层结构化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有哪些新变化[J]. 李路路. 人民论坛. 2016(18)
[7]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三重基础[J]. 刘建军.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05)
[8]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及其当代意义——兼论新版《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版本由来[J]. 杨金海.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6(02)
[9]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难题的哲学求解[J]. 刘建军. 教学与研究. 2016(02)
[10]中国道路:成就 原因 问题 对策——第二届中国道路欧洲论坛综述[J]. 李瑞琴,遇荟.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11)
博士论文
[1]中国道路的哲学研究[D]. 汤月娥.中共中央党校 2015
[2]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实践意义研究[D]. 闫莉.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念研究[D]. 马兵.西南交通大学 2014
[4]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及现实意义[D]. 刘孝菊.浙江大学 2013
[5]社会幸福论[D]. 邓先奇.华中科技大学 2012
[6]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D]. 刘真金.中南大学 2012
[7]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D]. 许华.安徽大学 2011
[8]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D]. 王清涛.山东大学 2011
[9]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 金忠严.中共中央党校 2011
[10]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历史进程[D]. 张立影.中共中央党校 2010
本文编号:3441213
【文章来源】: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9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1.4 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的思路
1.5.2 研究的方法
1.6 创新点
第2章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理论指导
2.1 马克思幸福观的核心内涵
2.1.1 现实的人是幸福的主体
2.1.2 非异化的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2.1.3 以集体为本是幸福的核心价值
2.1.4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幸福的主要内容
2.1.5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幸福的最终目标
2.2 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特征
2.2.1 科学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2.2.2 阶级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2.3 马克思幸福观的文本解读与时代阐发
2.3.1 准确解读马克思幸福观
2.3.2 用发展的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幸福观
2.3.3 坚持马克思幸福观的指导地位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文化基础
3.1 马克思幸福观与中国优秀传统幸福观结合的必要性
3.1.1 形成符合民族文化心理认同的内容和形式
3.1.2 获得内生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3.2 马克思幸福观与中国优秀传统幸福观结合的可能性
3.2.1 开放包容的幸福理论体系
3.2.2 朴素唯物的幸福立场
3.2.3 辩证的福祸依存转化观
3.2.4 小康而至大同的幸福社会理想
3.2.5 家国同构的集体幸福原则
3.2.6 以民为本的政治幸福理念
3.2.7 以义制利的幸福行为选择标准
3.2.8 积极进取的幸福使命追求
3.2.9 崇尚平等的社会幸福价值取向
3.3 马克思幸福观与中国优秀传统幸福观结合的意义
3.3.1 中国优秀传统幸福观补充和丰富了马克思幸福观
3.3.2 马克思幸福观对中国传统幸福观的扬弃
第4章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幸福观
4.1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
4.1.1 一切为了人民幸福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
4.1.2 一切以人民对幸福的期盼为党的奋斗目标
4.1.3 一切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检验党执政合法性的最高标准
4.2 为人民谋幸福贯穿于党的奋斗历史
4.2.1 “为人民服务”幸福观
4.2.2 “共同富裕”幸福观
4.2.3 “三个代表”幸福观
4.2.4 “和谐社会”幸福观
4.2.5 “中国梦”幸福观
4.3 中国共产党广泛的人民性及其结构的变化
4.3.1 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人民性
4.3.2 社会转型中人民结构的变化
4.4 切实维护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4.1 坚持工人阶级的国家领导阶级地位
4.4.2 坚决依靠农民阶级
4.4.3 赋予农民工公正的制度待遇
4.4.4 重视新的社会阶层的地位和作用
第5章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发展中心幸福观
5.1 社会制度巨变确立了人民幸福的根本政治前提
5.1.1 开启了中华民族迈向幸福生活的伟大征程
5.1.2 构筑起捍卫人民幸福的坚实保障
5.2 工作重心转移奠定了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
5.2.1 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幸福程度的基本尺度
5.2.2 民富与国强的统一是富强的全面内涵
5.3 经济体制转轨激活了人民幸福的动力源泉
5.3.1 市场经济是夯实人民幸福之基的有效经济形式
5.3.2 公有制为主体是市场经济造福人民的制度保证
5.4 发展方式全面转变开辟了实现人民幸福的新路径
5.4.1 符合内生驱动规律的创新发展
5.4.2 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协调发展
5.4.3 符合自然规律的绿色发展
5.4.4 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开放发展
5.4.5 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本质的共享发展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共同幸福观
6.1 公平正义是人民共同幸福的首要价值准则
6.1.1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6.1.2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制度的系统性
6.1.3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目标的相对性
6.2 经济上的共同富裕是人民共同幸福的基本追求
6.2.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6.2.2 保障大多数人的基本民生需求
6.2.3 精准帮扶重点贫困群体
6.3 政治上的共同参与是人民共同幸福的本质要求
6.3.1 实质性民主
6.3.2 高效性民主
6.3.3 广泛性民主
6.3.4 有序性民主
6.4 理论和文化上的共识自信是人民共同幸福的核心诉求
6.4.1 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党的人民幸福观的核心原则
6.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人民幸福观的价值坐标
6.4.3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对党实现人民幸福的自信源泉
6.4.4 大众化的理论是增强人民幸福感的精神动力
6.4.5 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是党的人民幸福观的发展引领
6.4.6 以中国特色话语提升党的人民幸福观的国际传播力
第7章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领导核心
7.1 党领导人民实现幸福的执政制度转型
7.1.1 国家统治阶段
7.1.2 国家管理阶段
7.1.3 国家治理阶段
7.2 党领导人民实现幸福的执政方式构成
7.2.1 科学执政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
7.2.2 民主执政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本质
7.2.3 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基本方略
7.3 党领导人民实现幸福的品质保证
7.3.1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优秀品质的核心要素
7.3.2 以全面从严治党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7.3.3 以扩大代表性拓展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7.4 领导干部是党的人民幸福政策的关键执行者
7.4.1 树立忠诚坚定的政治信仰
7.4.2 培育清正廉洁的职业品德
7.4.3 秉持克己奉公的责任意识
7.4.4 构建科学长效的任用考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J]. 丁俊萍. 红旗文稿. 2017(01)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J]. 李春华. 红旗文稿. 2016(18)
[3]马克思消费思想当代价值透析[J]. 林玲. 人民论坛. 2016(23)
[4]中国制度生长的基本逻辑[J]. 孙来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6(04)
[5]推进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J]. 杨军. 红旗文稿. 2016(14)
[6]从阶层分化到阶层结构化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有哪些新变化[J]. 李路路. 人民论坛. 2016(18)
[7]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三重基础[J]. 刘建军.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05)
[8]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及其当代意义——兼论新版《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版本由来[J]. 杨金海.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6(02)
[9]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难题的哲学求解[J]. 刘建军. 教学与研究. 2016(02)
[10]中国道路:成就 原因 问题 对策——第二届中国道路欧洲论坛综述[J]. 李瑞琴,遇荟.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11)
博士论文
[1]中国道路的哲学研究[D]. 汤月娥.中共中央党校 2015
[2]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实践意义研究[D]. 闫莉.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念研究[D]. 马兵.西南交通大学 2014
[4]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及现实意义[D]. 刘孝菊.浙江大学 2013
[5]社会幸福论[D]. 邓先奇.华中科技大学 2012
[6]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D]. 刘真金.中南大学 2012
[7]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D]. 许华.安徽大学 2011
[8]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D]. 王清涛.山东大学 2011
[9]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 金忠严.中共中央党校 2011
[10]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历史进程[D]. 张立影.中共中央党校 2010
本文编号:3441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441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