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诚信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4 14:06
本文关键词:人际交往诚信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际交往诚信是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的诚实、信用与信任等关系的综合体。人际交往诚信不仅能够推动社会成员人际关系顺利开展,还能降低人们交往的成本,使交往双方免于复杂的信任机制的困扰,能够提升人际交往的效率,积累人际交往的社会资本,增强社会成员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国家形象。 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人际交往诚信日渐成为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冲击着社会信任与交往模式。人际交往诚信已经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现实课题,这促使本论文从理论上去探讨如下问题: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人际交往诚信发生了哪些模式转变,如何看待当前人际交往诚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人际交往失信背后的根源是什么,以及怎样建设新的人际交往诚信模式。 人际交往诚信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交往诚信的发生环节、发展演变环节和反馈环节等,是社会成员交往诚信由观念到思维,到情感,到信念,再到行为和习惯养成的过程。根据亲疏程度不同,人际交往诚信的主体可分为家人、熟人、半熟人、陌生人等类型,不同类型的交往主体有着不同的诚信行为促动力量。 人际交往诚信行为的产生动力至少包括以利益原则为代表的工具理性因素,以道德原则为代表的价值理性因素,和以情感为代表的非理性因素。利益原则是人际交往诚信产生的基础动因,道德原则是人际交往诚信发生的内隐动力,情感等非理性因素是人际交往诚信的稳定剂。首先,利益原则广泛存在于各类人际交往的群体中,家人之间的诚信交往能够使家庭成员获取真实的信息,降低家人之间交往的风险,实现家人共同的幸福;熟人和半熟人处于某种固定的“圈子”,诚信者能够赢得圈内稳定的地位,获得相应的利益;陌生人之间的诚信交往具有极强的利益计算特征,为了避免因失信受到制度惩罚而不得不选择诚信交往。其次,道德理性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中,家人之间拥有最为强烈的道德理性,欺骗家人被社会视作最令人不齿的行为,熟人、半熟人在做出诚信行为时往往将利益和道德同时考虑进来,陌生人之间的交往诚信则略带道德色彩,它们更多地考虑趋利避害的因素。最后,情感动因是人们做出诚信行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力,家人和熟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常作为彼此以诚相待的重要出发点,半熟人和陌生人之间则缺乏深厚感情,相应起到较弱的推动作用。 在人际交往失信的根源问题上,人们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对自身是否选择诚信加以权衡,综合考虑制度环境、体制约束、良心等因素后,一旦失信能带来更大利益时,不少人选择了“主动欺骗”他人,于是,外在的利益权衡或成本计算成为人际交往失信的重要根源。还有一些人缺乏诚信的道德观念,造成诚信交往的“内驱力”匮乏,甚至缺乏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并造成交往主体诚信道德底线屡屡遭到破坏。另外,一些人深受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影响,认为“老实人吃亏”,深受“权变”文化影响,将诚信交往视作可有可无的工具而己,在交往中肆意贬低诚信的固有价值。社会是否公正、制度是否合理、法律是否健全、教育是否到位、习俗是否向善,这些问题是人际交往失信根源的具体存在形式。 人际交往诚信的“优序”是一种新型的交往诚信模式,这一模式包括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有着导向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和法律规范,有着全方位、深入开展的诚信道德教育体系,使得社会成员能够“内外兼修”,不仅受到外部规范的有效制约,更拥有鲜明的诚信道德品质及道德情感体验。在“优序”状态下,受到公正的社会制度环境和成功模式的影响,加之诚信的道德教化和情感促动,人们会“绝对地”做出诚信行为,这是重建人际交往诚信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提升人际交往失信的成本,同时降低人际交往守信的成本,要将诚信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优化政务及体制因素的引领功能,发挥诚信教育的作用。此外要对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资源予以有效梳理,强化人际交往诚信的行为习惯,注重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从而全面整合导向诚信的多方力量。
【关键词】:人际交往 诚信 利益原则 道德原则 情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3
- 导论13-37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13-21
- 一、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4-15
-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15-21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路21-25
- 一、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多学科的视角21-22
- 二、在研究目标上突出对现实问题的求解22-23
- 三、在研究内容上突出问题分析的逻辑性23-24
- 四、在创新点上突出多维视角和规律的发掘24-25
- 第三节 诚信概念的基本内涵25-29
- 第四节 诚信概念的基本外延29-37
- 一、诚实:一种真实的道德信念29-32
- 二、信用:一种互动性的履约32-34
- 三、信任:一种基于认同的期望34-37
- 第一章 人际交往诚信及其价值37-53
- 第一节 人际交往与诚信38-44
- 一、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与诚信39-40
- 二、人际交往关系的维系与诚信40-42
- 三、人际交往矛盾的化解与诚信42-44
- 第二节 人际交往诚信的主要价值44-53
- 一、社会功能:简化人际交往的复杂性44-46
- 二、经济功能:积累人际交往的社会资本46-50
- 三、伦理功能:构建人际交往的稳定秩序50-53
- 第二章 人际交往诚信的主体目的性考察53-100
- 第一节 人际交往诚信的主体目的性53-56
- 一、人际交往诚信的产生动机53-54
- 二、人际交往诚信主体动机中的理性与非理性54
- 三、人际交往诚信主体动机中的理性因素54-56
- 第二节 人际交往诚信的利益原则56-70
- 一、作为人际交往诚信依据的利益原则56-59
- 二、人际交往诚信的发生与利益原则59-70
- 第三节 人际交往诚信的道德原则70-84
- 一、人际交往诚信中的道德理性70-72
- 二、作为人际交往诚信内隐动力的道德原则72-74
- 三、人际交往诚信的发生与道德原则74-84
- 第四节 人际交往诚信的情感动因84-100
- 一、人际交往诚信中的情感84-87
- 二、作为人际交往诚信稳定剂的情感87-90
- 三、人际交往诚信的发生与情感90-98
- 四、人际交往诚信三大发生动因的整合98-100
- 第三章 人际交往失信问题及其根源100-166
- 第一节 人际交往失信问题及其形态变迁100-112
- 一、人际交往失信问题的提出101-104
- 二、变迁中的人际交往失信问题104-112
- 第二节 人际交往失信的“成本——收益”解析112-132
- 一、外部约束力下降造成诚信成本的高企113-126
- 二、经济理性和高效益的生活方式抬高了诚信成本126-132
- 第三节 人际交往失信与内驱力的缺乏132-159
- 一、社会转型使人际交往诚信的内部约束力下降133-144
- 二、政治运动及体制因素对传统价值理性的负面影响144-156
- 三、教育因素对诚信价值理性的损伤156-159
- 第四节 人际交往失信与传统文化因素159-166
- 一、传统忠义文化的局限性160-164
- 二、“关系至上”和“注重防备”等文化局限性164-166
- 第四章 人际交往诚信的重建166-195
- 第一节 重建人际交往诚信的目标168-171
- 一、人际交往诚信的优序状态168-169
- 二、人际交往诚信的良序状态169-171
- 第二节 从“成本——收益”角度加强外部引导171-178
- 一、提升人际交往失信成本171-175
- 二、降低人际交往守信成本175-178
- 第三节 从道德理性角度增强内驱力178-188
- 一、提升人际交往诚信的内驱力178-180
- 二、优化政务及体制因素的引领功能180-183
- 三、推进教育因素的自我优化183-188
- 第四节 从非理性因素的角度增强潜在推力188-195
- 一、对传统诚信文化习俗的梳理与强化188-191
- 二、强化诚信交往的行为习惯191-192
- 三、发挥情感的潜在功能192-195
- 结语195-198
- 参考文献198-214
- 后记214-216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21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小平;;论诚信与制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冷志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滞后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郑也夫;信任:溯源与定义[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4 龚晓京;人情、契约与信任[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5 郑也夫;信任的简化功能[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6 卢岚;;论中国社会的诚信危机与出路[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宋连利;传统诚信及其当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2年03期
8 田克俭;良心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及良心的形成[J];道德与文明;2004年01期
9 杨方;诚信内涵解析[J];道德与文明;2005年03期
10 聂文军;张群颖;;论集体主义道德的补偿规范与现实的利益补偿制度[J];道德与文明;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东;论诚信观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丁建凤;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人际交往诚信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5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45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