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运行机理与实施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19:18

  本文关键词: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运行机理与实施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旨在提升劳动者福利与地位,但在实施过程中却争议不断。本文试图深入剖析其运行机理,量化评估制度实施效应,以期为提高该制度的有效性提供借鉴。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本质上是劳资之间的利益博弈。本文认为,这一组织化的议价博弈制度的有效运行即改善劳动者权益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条件,这体现在制度边界与制度运行两个层面。前者与制度作用对象的异质性有关,奠定了制度有效运行的可能性;后者则与劳方利益代表组织相对于资方的议价博弈力量有关,决定着制度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本文围绕这两个层面,立足包含职工、工会、雇主和政府四方参与人的中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特色,分别从制度作用对象——劳动者的异质性、相关制度安排、工会行为和政府干预四个维度剖析劳资双方在一定约束下相互作用于均衡议价解的内在机理,并借鉴集体行动理论和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行为理论重点探讨劳动者异质性对该制度内生边界的制约(问题一)和政府干预行为对该制度运行效率的影响(问题二)。 在实施效应评估中,本文基于企业-职工匹配的微观数据作了三方面的实证研究:一是使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考察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对企业基层员工工资的影响,并对制度工资效应的异质性进行讨论,这也是对问题一的验证;二是使用Probit模型考察该制度对企业员工非工资福利的影响,这可检验该制度的实施是否会造成员工非工资福利对其工资福利的替代;三是使用OLS回归和工具变量法分析该制度与企业雇佣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比较了这一效应在不同类别企业中可能呈现的差异化表现,这可为问题二的理论分析提供证据。 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第一,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具有内生边界。其有效运行的必要前提一是参与主体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二是参与主体集体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边际成本。故当激励机制不健全或缺乏强制性约束时,只有在同质性较高且可替代性较强的劳动者群体以及这类劳动者相对密集的领域实施该制度才可能实现其目标。 第二,在满足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善劳动者福利目标的实现及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劳方相对于资方的集体议价力量,而这又与相关制度安排和集体议价中的工会、政府行为表现有关。其中,地方政府的介入是中国集体议价制度不同于西方的一个典型特色。地方政府的干预行为主要取决于其官员在自利性动机支配下对政权稳定和提高政绩“双重目标”的权衡。当前一目标占据主导时,地方官员会为获得尽可能多的劳动者拥护而选择增强劳方议价力量的干预行为,从而使均衡解表现为较高的议价工资;反之则会(变相)助长资方的议价力量,从而产生一个较低的议价工资与较多的劳动雇佣的低效率的议价均衡。 第三,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改善基层员工工资福利上发挥的作用不尽理想,并且该工资效应与员工异质性有关。该制度对位于收入分布较高分位、原始劳动力较强、人力资本较高或具有专业技术的员工的工资产生了更大或更显著的负效应。这为该制度有效运行存在内生边界提供了证据。 第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实施使基层员工享受部分非工资福利的概率显著提高,这表明这一组织化议价制度对强化劳动者权利保护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表明劳资双方讨价还价过程中存在雇主试图以非工资福利诱使员工在议价工资上妥协的可能。此外,从福利内容看,这种正效应主要体现在那些较低层次的、占用企业成本相对较低的非工资福利上。 第五,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对扩大企业雇佣规模表现出稳健的正效应。可见,在当前劳动力总量过剩、局部短缺的背景下实施该制度有助于增加劳动者就业。鉴于该制度的工资效应表现,雇佣量的扩大很可能是以牺牲员工部分工资福利为代价。同时,根据机理分析,这一结果可能也与政绩考核压力下的地方官员在干预劳资集体议价时倾向于偏袒资方不无关系。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分企业类别比较可发现,该制度扩大雇佣量的正效应其实主要集中在“弱资本与弱劳动”相结合的企业。 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实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要充分尊重人的异质性,合理界定实施范围;加强劳方协商主体培育,不断提高其博弈对话能力;在资强劳弱的市场环境下,明晰界定政府干预工资集体协商的权限与方式,使其在不降低集体议价原有效率的基础上,真正起到提升劳方议价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劳动者异质性 政府干预 效应评估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49.24
【目录】:
  • 致谢5-8
  • 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目次13-16
  • 表格16-17
  • 插图17-18
  • 1 引言18-34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9-23
  • 1.2 相关概念界定23-26
  • 1.2.1 集体谈判与集体协商23-25
  • 1.2.2 工资集体协商25-26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26-30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30-32
  • 1.5 可能的创新32-34
  • 2 集体谈判制度理论与实证研究进展34-58
  • 2.1 集体谈判理论源泉——工资理论34-39
  • 2.2 西方集体谈判制度的发展历史39-42
  • 2.3 集体谈判制度作用机理的理论解释42-49
  • 2.3.1 基于劳资关系价值取向判断的分析42-44
  • 2.3.2 基于工会行为表现的分析:“工会两面性”理论44-45
  • 2.3.3 基于集体谈判层级演化趋势的分析45-46
  • 2.3.4 基于集体谈判理论模型的分析46-49
  • 2.4 集体谈判制度作用效果的经验证据49-52
  • 2.5 国内关于集体谈判和集体协商问题的研究52-55
  • 2.6 本章小结55-58
  • 3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演化与发展58-82
  • 3.1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背景58-66
  • 3.2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政策演化66-72
  • 3.3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发展现状与特征72-79
  • 3.3.1 规模: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显著提高72-74
  • 3.3.2 结构:企业层级为主,区域和行业层级增长迅速74-76
  • 3.3.3 地区分布:地区经济越发达,制度发展规模相对越大76-78
  • 3.3.4 启动方式:行政手段为主,局部涌现工人集体行动的方式78-79
  • 3.4 本章小结79-82
  • 4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运行机理分析82-116
  • 4.1 集体议价制度运行机理的一般性分析83-84
  • 4.2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运行机理的基本框架84-87
  • 4.3 劳动者异质性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边界87-93
  • 4.3.1 集体议价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88-90
  • 4.3.2 不同人力资本劳动者的个体议价能力分析90-91
  • 4.3.3 不同人力资本劳动者的利益诉求与集体行动力分析91-93
  • 4.3.4 劳动者异质性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效边界93
  • 4.4 工资集体协商流程的制度安排93-98
  • 4.4.1 协商代表主体资格确认环节缺失96-97
  • 4.4.2 协商信息公开环节虚设97-98
  • 4.5 工资集体协商中的工会行为分析98-106
  • 4.5.1 工资集体协商中的工会行为动机98-99
  • 4.5.2 影响协商代表履行集体协商职能的因素99-100
  • 4.5.3 工会代表性分析100-102
  • 4.5.4 工会议价能力分析102-106
  • 4.6 工资集体协商中的政府行为分析106-112
  • 4.6.1 政府介入工资集体协商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原因106-108
  • 4.6.2 中西方集体议价制度中政府干预行为方式的差异108-110
  • 4.6.3 工资集体协商中的政府干预行为导向110-112
  • 4.7 本章小结112-116
  • 5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效应评估:对雇员经济福利的影响116-140
  • 5.1 数据来源和适用性说明117-118
  • 5.2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与劳动者工资118-127
  • 5.2.1 样本描述性统计与变量定义120-122
  • 5.2.2 模型设定与评估方法122-123
  • 5.2.3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对基层员工工资水平的整体影响123-125
  • 5.2.4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对不同分位上基层员工工资的影响125-127
  • 5.2.5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工资效应与员工特征异质性127
  • 5.3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与劳动者非工资福利127-136
  • 5.3.1 样本描述性统计与变量定义128-129
  • 5.3.2 模型设定129-131
  • 5.3.3 实证分析131-136
  • 5.4 本章小结136-140
  • 5.4.1 研究结论136
  • 5.4.2 相关解释136-140
  • 6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效应评估:对企业雇佣量的影响140-154
  • 6.1 样本统计描述与变量说明140-143
  • 6.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143-145
  • 6.3 工资集体协商对企业雇佣量的整体影响145-147
  • 6.4 企业实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内生性问题探讨147-149
  • 6.5 不同类别企业中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与企业雇佣量149-151
  • 6.6 本章小结151-154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154-168
  • 7.1 研究结论154-160
  • 7.2 政策建议160-164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164-168
  • 参考文献168-18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1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抗私;工资集体协商的约束条件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常凯;;论中国的团结权立法及其实施[J];当代法学;2007年01期

3 文魁;谭浩;;我国集体协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4 谢文波;李金龙;谢玉华;;发达国家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中政府角色比较及启示[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5 张坚民;工资集体协商中的博弈行为[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佘云霞;对集体谈判的理论分析[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刘苓玲;晋利珍;;论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历史变迁与趋势[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关明鑫;;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姚先国;李敏;韩军;;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黄任民;;中国工资集体协商的特点及工会的作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运行机理与实施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9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79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4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