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17:15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渠道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传承与创造知识、满足学习者知识需求的重要使命,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甚至关系着国家人才的质量。近年来,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情绪体验对其课堂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于是课堂教学情境下学生的情绪体验现象逐渐进入学术研究视野,业已掀起“课堂情绪体验”研究的热潮,并已取得了一系列值得肯定的成果。但该领域也存在一些不足或局限,,主要表现为:概念研究不足,即情绪体验概念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对象不均,即目前多以小学生或大学生为主,致使中学生群体研究缺失;测量工具缺乏,即国内缺乏对该领域的中学生群体研究,致使其相应的课堂情绪体验测量工具也缺少开发;实证研究偏少,即目前学界主要采用理论思辨来考察学生的课堂情绪体验现象,致使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而备受质疑。 本研究针对以往研究不足而提出双线研究构想,即以教育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情绪体验概念的内涵研究,即从情绪体验的“定义”和“特征”相结合的视角对情绪体验的内涵进行探讨;第二,依据情绪体验的特征,编制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问卷;第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实践性出发,编制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影响因素问卷;第四,应用自编的两个问卷开展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现状调查;第五,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实验研究,内含两个研究:研究一,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对中学生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影响;研究二,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干预研究——以厌恶情绪体验为例。 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获得如下结论: 1.情绪体验是作用于人的对象对人发生意义时而引起的在意识层面上的情绪反应。简言之,情绪体验是个体所经历的特定情绪在意识层面上的反应。情绪体验具有愉悦度、唤醒度、对立性等特征。 2.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问卷》和《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影响因素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作为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的有效测评工具。 3.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丰富,但各因子的均衡发展亟待优化;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情绪体验的性质与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密切相关;不同的课堂情绪体验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感动体验效果最好,而厌恶体验效果最差;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影响因素由四个维度构成:学生因素(内含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学习预期和行为方式四个因子)、教师因素(内含课堂情绪、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语言风格四个因子)、教学内容因素(内含情感性、关联性、熟悉度和难易度四个因子)、环境因素(内含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氛围和空间位置四个因子);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对中学生课堂厌恶情绪影响较大。 4.在低认知负荷上,被试在不同情绪体验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但在高认知负荷上,与中性情绪体验相比,被试在愉快情绪体验下的反应时显著增长,而在厌恶情绪体验下的反应时显著变短;在低认知负荷上,被试在不同情绪体验下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但在高认知负荷上,与中性情绪体验相比,被试在愉快情绪体验下的正确率显著提高,而在厌恶情绪体验下的正确率显著降低。 5.教师采取“下课拖堂型”的教学态度容易引起中学生的厌恶情绪;评价忽视、表情抑制、体验调节的三种干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中学生课堂上的厌恶情绪;厌恶情绪可能与血容量搏动振幅、血容量搏动频率、皮电、皮温等多项自主反应指标有关,当个体产生厌恶情绪时,其血容量搏动频率(心率)、皮温呈下降趋势,而血容量搏动振幅、皮电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课堂教学 情绪体验 中学生 问卷编制 现状调查 实证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44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4
  • 引言14-16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6-28
  • 1 情绪体验研究概述16-21
  • 1.1 情绪体验的基本内涵研究17-18
  • 1.1.1 情绪体验的定义研究17
  • 1.1.2 情绪体验的特征研究17-18
  • 1.2 情绪体验的测量工具研究18-20
  • 1.2.1 情绪体验强度的测量18-19
  • 1.2.2 情绪体验性质的测量19
  • 1.2.3 情绪体验类型的测量19-20
  • 1.3 情绪体验的神经基础研究20-21
  • 1.3.1 自主神经系统的研究20
  • 1.3.2 情绪体验的脑电研究20-21
  • 2 课堂情绪体验研究概览21-28
  • 2.1 课堂情绪体验的对象研究21-22
  • 2.2 课堂情绪体验的相关研究22-25
  • 2.2.1 课堂情绪体验的前因变量研究22-23
  • 2.2.2 课堂情绪体验的后果变量研究23-25
  • 2.3 课堂情绪体验的方法研究25-27
  • 2.3.1 课堂情绪体验的质性研究26
  • 2.3.2 课堂情绪体验的量化研究26-27
  • 2.4 课堂情绪体验的干预策略研究27-28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28-36
  • 1 问题提出28-31
  • 2 研究构想31-35
  • 2.1 研究目标31
  • 2.2 研究内容31-32
  • 2.3 研究假设32-33
  • 2.4 研究框架33-34
  • 2.5 研究方法34-35
  • 3 选题意义35-36
  • 3.1 理论意义35
  • 3.2 实践意义35-36
  • 第三部分 情绪体验内涵的理论建构36-42
  • 1 引言36-37
  • 2 情绪体验定义的界定37-40
  • 2.1 情绪定义的界定37
  • 2.2 体验定义的界定37-39
  • 2.3 情绪体验定义的界定39-40
  • 3 情绪体验特征的阐释40-42
  • 3.1 愉悦度40
  • 3.2 唤醒度40-41
  • 3.3 对立性41-42
  • 第四部分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问卷的编制42-63
  • 1 引言42-43
  • 2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问卷的编制43-61
  • 2.1 问卷结构的确定43-44
  • 2.2 初始问卷的编制44
  • 2.3 问卷测试与分析44-61
  • 2.3.1 测试对象44-45
  • 2.3.2 项目分析45
  • 2.3.3 探索性因素分析45-51
  • 2.3.4 信效度分析51-52
  • 2.3.5 验证性因素分析52-61
  • 2.3.6 正式问卷的生成61
  • 3 讨论61-62
  • 4 结论62-63
  • 第五部分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63-83
  • 1 引言63-64
  • 2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64-81
  • 2.1 初始问卷的编制64-66
  • 2.1.1 收集原始素材64
  • 2.1.2 问卷结构的确定64-65
  • 2.1.3 问卷项目的编制65
  • 2.1.4 问卷项目的筛选65-66
  • 2.1.5 初始问卷的构成66
  • 2.2 问卷测试与分析66-81
  • 2.2.1 测试对象66
  • 2.2.2 项目分析66
  • 2.2.3 探索性因素分析66-71
  • 2.2.4 信效度分析71-72
  • 2.2.5 验证性因素分析72-81
  • 2.2.6 正式问卷的生成81
  • 3 讨论81-82
  • 3.1 关于问卷的理论构想81-82
  • 3.2 关于问卷的信效度方面82
  • 4 结论82-83
  • 第六部分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现状调查83-110
  • 1 引言83-84
  • 2 方法84-85
  • 2.1 研究对象84-85
  • 2.2 研究工具85
  • 2.3 研究程序85
  • 3 结果85-100
  • 3.1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总体现状85-86
  • 3.2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差异比较86-88
  • 3.2.1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性别差异86
  • 3.2.2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年级差异86-87
  • 3.2.3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成绩差异87
  • 3.2.4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对学习效率影响的差异87-88
  • 3.3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88-100
  • 3.3.1 影响因素对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预测情况88-91
  • 3.3.2 影响因素下属因子对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预测91-99
  • 3.3.3 影响因素下属因子对厌恶情绪的逐步回归分析99-100
  • 4 讨论100-108
  • 4.1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丰富,但亟待优化100-101
  • 4.2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差异性分析101-102
  • 4.2.1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101
  • 4.2.2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101
  • 4.2.3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存在显著的成绩差异101-102
  • 4.2.4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对学习效率的影响102
  • 4.3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影响因素分析102-108
  • 4.3.1 学生因素对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影响力103-104
  • 4.3.2 教师因素对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影响力104-105
  • 4.3.3 教学内容因素对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影响力105-106
  • 4.3.4 环境因素对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影响力106-108
  • 4.4 中学生课堂厌恶情绪的影响因素分析108
  • 5 结论108-110
  • 第七部分 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实验研究110-135
  • 研究一: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对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影响110-118
  • 1 引言110-111
  • 2 方法111-113
  • 2.1 被试选择111
  • 2.2 实验材料111
  • 2.3 实验设计111-112
  • 2.4 实验任务112
  • 2.5 实验程序112-113
  • 3 结果113-115
  • 3.1 反应时结果113-114
  • 3.2 正确率结果114-115
  • 4 讨论115-117
  • 4.1 反应时结果分析115-116
  • 4.2 正确率结果分析116
  • 4.3 综合分析116-117
  • 5 结论117-118
  • 研究二: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干预研究——以厌恶情绪体验为例118-135
  • 1 引言118-120
  • 2 方法120-125
  • 2.1 被试121
  • 2.2 实验设计121
  • 2.3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备121-123
  • 2.3.1 实验材料121-123
  • 2.3.2 实验设备123
  • 2.4 实验流程123-124
  • 2.5 实验程序124-125
  • 2.6 数据采集与统计125
  • 3 结果125-132
  • 3.1 实验 1:评价忽视的衰减实验研究125-127
  • 3.1.1 行为数据结果125-126
  • 3.1.2 生理数据结果126-127
  • 3.2 实验 2:表情抑制的衰减实验研究127-129
  • 3.2.1 行为数据结果127-128
  • 3.2.2 生理数据结果128-129
  • 3.3 实验 3:体验调节的衰减实验研究129-132
  • 3.3.1 行为数据结果129-130
  • 3.3.2 生理数据结果130-132
  • 4 讨论132-134
  • 4.1 实验材料及程序的科学性132
  • 4.2 厌恶体验诱发手段的合理性132-133
  • 4.3 厌恶体验衰减策略的有效性133-134
  • 5 结论134-135
  • 第八部分 总结与展望135-140
  • 1 主要结论136-137
  • 2 主要创新137-138
  • 2.1 视角创新137-138
  • 2.2 内容创新138
  • 2.3 方法创新138
  • 2.4 应用创新138
  • 3 研究展望138-140
  • 参考文献140-160
  • 附件160-177
  • 致谢177-179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1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鑫;周仁来;;生物反馈对抑郁症干预研究的元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刘丽;李晖;;认知负荷和控制性注意对工作记忆广度任务成绩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2期

3 郭龙健;申继亮;姚海娟;;中学生物理学业情绪问卷的修订及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年04期

4 陶光学;;浅谈小学生课堂消极情绪的调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7期

5 雷艳生;;浅谈教学态度影响教学质量[J];黑河学刊;2012年01期

6 梁贤英;王丹;许远理;;情绪测量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7 周青;;教师教学情绪与课堂教学[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3期

8 贾静;刘昌;;影片片段诱发情绪的生理活动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10期

9 刘亚;;大学生心境与趋近-回避行为倾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12期

10 卢家楣;学习的苦乐观新论[J];教育研究;2000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俊山;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汪海彬;职前教师情绪觉察的特点及优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84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8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