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21:15

  本文关键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是实现均衡发展目标的方法、途径和模式的概括,一定的教育发展方式既适应于特定的教育发展目标,又会产生相应的教育发展结果。受动力因素、体制因素、经济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教育环境下,人们会选择不同的教育发展方式。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发展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与完善。在公共产品理论、公平理论以及规模经济理论的影响下,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法规政策及实施措施,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完善教育政策法规;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积极构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着力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竭力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中小学教师;努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支持落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着力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全力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等特征。 随着县域内资源配置的基本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也随之发生转移,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多元发展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一新的阶段性目标。发展目标的变化必然要求发展方式的转变,但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识上的偏颇、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办学条件等同于办学水平观念的误导以及社会意识的偏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现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重教育经费投入,轻资源有效利用;重外在条件改善,轻内在质量提升;重政府外在推动,轻自我内在驱动;重规模经济效应,轻教育自身规律;重同质发展,轻特色办学;重城市和示范学校发展,轻农村和一般学校建设,这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需求和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要在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整体提高区域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就必须从注重教育资源投入、依赖政府力量驱动、强调同质发展和过度规模发展的均衡发展方式转变为以质量提升为中心、依赖学校自我发展驱动、注重多元发展和适度规模发展的均衡发展方式。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创新发展观念,厘清发展思路;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保障学校主体地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多元评价,鼓励学校特色发展,才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发展方式 特征 问题 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52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绪论13-40
  • 一、问题提出13-14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4-19
  • (一) 研究目的14-15
  • (二) 研究意义15-19
  • 三、文献综述19-35
  • (一) 国外研究综述19-23
  • (二) 国内研究综述23-34
  • (三) 研究述评34-35
  • 四、研究方法35-37
  • (一) 文献资料法35-36
  • (二) 调查法36
  • (三) 比较研究法36-37
  • (四) 经验总结法37
  • 五、研究思路及逻辑结构37-40
  • (一) 研究思路37-38
  • (二) 逻辑结构38-40
  • 第一章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的概念界定40-52
  •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40-43
  • (一) 发展的内在规定性40-42
  • (二) 教育均衡发展的一般意义42-43
  • 二、教育发展方式43-49
  • (一) 发展方式的内涵43-45
  • (二) 教育发展方式的含义45-46
  • (三) 教育发展方式的类型46-47
  • (四) 教育发展方式的选择47-49
  •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49-52
  • 第二章 我国现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形成及主要特征52-95
  • 一、我国现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形成52-65
  • (一) 探索阶段52-55
  • (二) 形成阶段55-63
  • (三) 拓展阶段63-65
  • 二、现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65-78
  • (一) 公共产品理论65-70
  • (二) 公平理论70-74
  • (三) 规模经济理论74-78
  • 三、现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78-95
  • (一)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完善教育政策法规78-80
  • (二) 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积极构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80-82
  • (三) 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着力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82-85
  • (四) 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竭力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中小学教师85-88
  • (五) 努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支持落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88-91
  • (六) 着力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全力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91-95
  • 第三章 我国现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95-127
  • 一、重教育经费投入,轻资源有效利用95-97
  • (一) 过于偏重教育经费投入,忽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96
  • (二) 普遍存在对增加教育经费不切实际的幻想,忽视大量资源浪费的现象96-97
  • 二、重外在条件改善,轻内在质量提升97-101
  • (一) 片面强调办学条件改善在缩小校际差距中的作用,忽视学校教育质量提升97-98
  • (二) 过于偏重资源配置均衡对择校问题的治理,忽视导致择校问题产生的其它因素98-100
  • (三) 过分突出薄弱学校硬件设施完善的重要性,忽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提高100-101
  • 三、重政府外在推动,轻学校自我内在驱动101-107
  • (一) 过于重视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102-103
  • (二) 片面强调政府及外界的“他助”,忽视学校主体作用的发挥103-104
  • (三) 过于重视外在的扶持与输血,忽视学校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104-107
  • 四、重规模经济效应,轻教育自身发展规律107-113
  • (一) 不顾现实的盲目撤点并校,忽视由此导致的学生上学难问题107-109
  • (二) 片面追求规模办学,忽视由此产生的学校管理问题109-111
  • (三) 片面追求办学效益的提高,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11-112
  • (四) 过于重视办学的规模效应,忽视学校的区域社会文化功能112-113
  • 五、重同质发展,轻特色办学113-120
  • (一) 过于重视学校标准化建设,忽视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114-115
  • (二) 片面强调集团化和区域一体化办学,忽视其成员学校的特色与个性115-118
  • (三) 过于强化督导评估的共性,忽视地方及学校的个性差异118-120
  • 六、重城市和示范学校发展,轻农村和一般学校建设120-127
  • (一) 长期奉行城市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忽视农村特别是偏远山村教育发展120-124
  • (二) 不断强化“重点学校制度”,忽视一般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建设124-127
  • 第四章 我国现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127-144
  •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识上的偏颇127-129
  • (一) 均衡发展就是平均发展127
  • (二) 均衡发展就是同一发展127-128
  • (三) 均衡发展就是资源配置均衡128
  • (四) 均衡发展就是保障适龄儿童青少年受教育权利128-129
  • 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129-132
  • (一) 管理体制相对集中130-131
  • (二) 财权与事权相分离131-132
  • (三) 偏重对学校的管控132
  • 三、经济学思维运用的不科学132-136
  • (一) 学校布局调整过于偏重规模经济133-134
  • (二) 资源共享很大程度上是为减少教育投入134-135
  • (三) 师资配置偏重经济杠杆135-136
  • 四、办学条件等同于办学水平观念的误导136-138
  • (一) 办学条件不同于办学水平137
  • (二) 办学条件改善并不一定导致办学水平提高137-138
  • 五、社会意识偏差的影响138-144
  • (一) 固化的社会等级观念138-139
  • (二) “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意识139-140
  • (三) “等、靠、要”的依赖思想140-141
  • (四) “重点”学校制度的惯性思维141-142
  • (五) 城市优于农村的片面认识142-144
  • 第五章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的维度144-179
  • 一、从注重教育资源投入转向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144-148
  • (一) 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必须注重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144-147
  • (二) 要素的相互性决定了教育资源必须优化配置147-148
  • 二、从注重资源配置均衡转向教育质量均衡148-152
  • (一) 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要求必须转向质量均衡148-149
  • (二) 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注重教育质量均衡149-150
  • (三) 世界教育改革的质量取向需要重视教育质量均衡150-152
  • 三、从依赖政府的被动发展转向学校主动发展152-157
  • (一) 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场域要求注重其自主发展153
  • (二) 自主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53-154
  • (三) 内生发展理论为学校自主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学理基础154-157
  • 四、从一元发展转向多元发展157-164
  • (一) 社会多元价值发展的要求157-159
  • (二) 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159-161
  • (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161-162
  • (四) 多元发展的世界教育改革取向要求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多元化162-164
  • 五、从过度规模发展转向适度规模发展164-171
  • (一) 学校适度规模的确定164-166
  • (二) 学校适度规模发展具有多元价值166-169
  • (三) 美英日小规模学校运动的经验借鉴169-171
  • 六、从单一发展转向共同发展171-179
  • (一) 教育共同体的价值认识171-173
  • (二) 均衡发展本质属性决定了各区域和学校共同发展173-174
  • (三) 教育改革要求城乡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发展174-175
  • (四) 国外对教育共同发展的有益探索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175-179
  • 第六章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179-197
  • 一、创新发展观念,厘清发展思路179-181
  • (一) 树立主动发展理念179-180
  • (二) 制定科学发展规划180
  • (三) 提高均衡发展政策的社会认同感180-181
  • 二、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保障学校主体地位181-187
  • (一) 科学定位政府角色182
  • (二) 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体系182-183
  • (三) 加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统筹力度183-185
  • (四) 实行校长负责制185-186
  • (五) 提高学校自我发展能力186-187
  • 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187-189
  • (一) 调整资源配置结构187
  • (二) 健全资源管理机制187-188
  • (三) 动态调整学校布局188-189
  • (四) 优化师生比例189
  • 四、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189-193
  • (一) 健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189-190
  • (二) 强化教学过程质量控制190-191
  • (三) 实施学校绩效管理191-193
  • 五、实施多元评价,鼓励学校特色发展193-197
  • (一) 树立多元发展观193-194
  • (二)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194-195
  • (三)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195-196
  • (四)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196-197
  • 结束语197-199
  • 参考文献199-218
  • 附录218-229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29-230
  • 致谢230-2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利兵;公立学校私营化:英国“教育行动区”案例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2 马健生,鲍枫;缩小学校规模:美国教育改革的新动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3 欧阳光华;一体与多元——欧盟教育政策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4 王晓辉;;法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目标:为了全体学生成功[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5 李承先;贺武华;;“特许学校”重建美国公立学校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6 郑洁;洪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进步主义取向”的教育变革——“要素学校联盟”的理念与实践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7 常宝宁;高绣叶;;英国特色学校发展的绩效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8 王善迈;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王善迈,袁连生,刘泽云;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石中英;;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炳坤;经济学视角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84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d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