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搜寻行为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19:19
本文关键词:工作搜寻行为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主要以工作搜寻行为为研究主题,采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通过设计主导实验室联机实验获取研究所需一手数据,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影响工作搜寻行为的因素。基于既有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本文展开的研究主要包括:搜寻成本和失业补贴对于搜寻行为的影响;持有证书对搜寻行为的影响;社会网络及其内部特征对工作搜寻行为的作用机理。本文首先分析了搜寻成本和失业补贴对于搜寻行为的影响。在工作搜寻基本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分别控制搜寻成本变量和失业补贴变量,形成配对样本数据。实验结果显示,失业补贴、搜寻成本能够显著地提高搜寻个体的心理保留工资水平;对搜寻时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不够显著;此外,失业补贴能够显著地增加搜寻的实际收益。在存在失业补贴的前提下,个体行为与理论预期保持一致;在需要支付搜寻成本的情况下,个体行为表现与理论结论截然相反,导致这一行为偏差的可能原因是搜寻者很容易将搜寻工作发生的成本转嫁到工资水平上面。本文认为提高信息传递效率、降低搜寻成本将有利于就业率的提升和市场效率的提高。其次,在对传统常见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找出一些新的能够影响搜寻行为的因素。考虑到近些年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考证热”,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定量的对“考证”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实验设计了一个基于努力贡献的两位数乘法计算实验来代理量化“获得证书”这个过程,同时结合工作搜寻基本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持有证书与保留工资之间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在加入风险倾向、可支配收入、性别、专业背景等控制变量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后表明持有证书能够提高择业者的保留工资水平。本文认为,由于为了获得证书进行了努力,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一方面可能会工作搜寻者提供更多更高回报的工作,相应的从事更高收入的可能性会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即便持有证书没有在实际上提高找到更高收入工作的机会,但它会影响到搜寻者对自我的认知,他们会设置较高的保留工资水平,这使得他们愿意去花更长的时间用来找到“更好”的工作。该部分研究结论对于理性指导“考证热”现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考证固然值得提倡,但择业者应当把持有证书这一资源作为找工作以及工作晋升的有利砝码,而不是由于持有证书给自己设定较高的心理门槛,不利于就业的达成。再次,首次通过实验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社会网络对于工作搜寻行为的研究。首先在经典工作搜寻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将社会网络这一因素纳入到模型当中,通过模型推导建立研究假设,然后在工作搜寻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将星型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设计到实验当中,实验结果显示社会网络作为工作搜寻过程中获得相关信息的一种渠道,会对个体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在有社会网络资源可用的情景下,搜寻者个体的保留工资水平会有显著的提高,同时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停留时间会显著的缩短,该结论支持了社会网络对于个体择业过程以及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正向影响作用。最后,考虑了另外一种典型结构的社会网络——完全型社会网络,分别探讨了该网络结构下两种内部特征对于工作搜寻的行为。分别是社会距离效应和信息披露效应。就社会距离效应研究结果而言,相比较社会距离远的社会网络,更近的社会距离并没有表现的更加友好,近社会距离的社会网络内互相帮助的程度更低。本文认为对于这一现象,一个可能的因素是由于竞争压力所带来的嫉妒心理,另外被试之间的同质性也可能会导致被试的这种行为。对信息披露的研究表明将社会网络成员的工作状态信息公开以后,被试的行为偏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许多被试都提高了自身的保留工资水平,也就是对于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社会距离效应的研究结果结合起来,本文认为在特定结构的社会网络中,的确存在所谓的“红眼效应”,这跟许多心理学、社会学有关社会网络研究的结论一致。就工作搜寻本身而言,这样的结论意味着虽然社会网络在很多时候能够给我们的工作搜寻提供便利,但作为择业者不能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和网络成员的比较上,过多的对比会改变自身的心理偏好,对工作达成来说是不利的。同时对相关职能部门而言,在针对某些特定群体公布有关工作尤其是工资水平的信息时,需要更多顾及中低阶层的心理感受和变化,因为过多的信息披露将有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工作匹配效率的降低。
【关键词】:工作搜寻 社会网络 个体行为 实验经济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4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1章 绪论14-30
- 1.1 选题背景14-15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5-17
- 1.2.1 研究目的15-16
- 1.2.2 研究意义16-17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17-20
- 1.3.1 研究思路17-19
- 1.3.2 研究内容19-20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0-29
- 1.4.1 研究方法20-28
- 1.4.2 技术路线28-29
- 1.5 论文的创新29
- 1.6 本章小结29-30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30-41
- 2.1 工作搜寻国外文献综述30-35
- 2.1.1 理论模型文献回顾与述评30-32
- 2.1.2 实证研究文献回顾与述评32-35
- 2.2 工作搜寻国内文献综述35-38
- 2.2.1 文献回顾35-38
- 2.2.2 文献述评38
- 2.3 实验经济学38-40
- 2.4 本章小结40-41
- 第3章 失业补贴和搜寻成本对工作搜寻的影响检验41-53
- 3.1 引言41-42
- 3.2 文献回顾与模型推导42-45
- 3.3 实验设计45-46
- 3.4 实验数据分析46-51
- 3.4.1 描述性统计46-47
- 3.4.2 检验方法的选取47
- 3.4.3 学习效应检验47-48
- 3.4.4 失业补贴和搜寻成本的影响检验48-51
- 3.5 本章小结51-53
- 第4章 持有证书对工作搜寻的影响检验53-63
- 4.1 引言53-54
- 4.2 文献回顾与模型推导54-57
- 4.2.1 文献回顾54-55
- 4.2.2 模型推导与假设55-57
- 4.3 实验设计57-59
- 4.4 实验数据分析59-61
- 4.4.1 描述性统计59-60
- 4.4.2 多元回归分析60-61
- 4.5 本章小结61-63
- 第5章 社会网络对工作搜寻的作用机理研究63-79
- 5.1 引言63-64
- 5.2 文献回顾与模型推导64-71
- 5.3 实验设计与流程71-72
- 5.3.1 实验设计71-72
- 5.4 实验数据分析72-77
- 5.4.1 描述性统计73-74
- 5.4.2 学习效应检验74-76
- 5.4.3 社会网络作用机理影响检验76-77
- 5.5 本章小结77-79
- 第6章 社会网络内部特征对工作搜寻的影响研究79-96
- 6.1 引言79
- 6.2 社会距离与信息披露的内涵79-82
- 6.3 实验设计与流程82-86
- 6.3.1 实验设计82-85
- 6.3.2 实验流程85-86
- 6.4 社会距离效应检验86-92
- 6.4.1 描述性统计86-87
- 6.4.2 显著性检验87-89
- 6.4.3 信息传递行为比较分析89-91
- 6.4.4 对该结论的解释91-92
- 6.5 信息披露效应检验92-95
- 6.5.1 描述性统计92-93
- 6.5.2 显著性检验93-94
- 6.5.3 对该结论的解释94-95
- 6.6 本章小结95-96
- 结论96-99
- 致谢99-101
- 参考文献101-108
- 附录1108-115
- 附录2115-116
- 附录3116-125
- 附录4125-126
- 附录5126-12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12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树茁;杨绪松;任义科;靳小怡;;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职业阶层和收入:来自深圳调查的发现[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1期
2 张雄;;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研究[J];发展研究;2010年11期
3 朱庆;实验经济学:兴起、应用与意义[J];国际经济合作;2002年11期
4 章元;陆铭;;社会网络是否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J];管理世界;2009年03期
5 叶静怡;周晔馨;;社会资本转换与农民工收入——来自北京农民工调查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0年10期
6 马晓婕;;工作搜寻理论文献综述[J];消费导刊;2009年01期
7 刘阳;王国利;;应届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中的违约问题[J];系统工程;2012年08期
8 王春超;周先波;;社会资本能影响农民工收入吗?——基于有序响应收入模型的估计和检验[J];管理世界;2013年09期
9 李雪;钱晓烨;迟巍;;职业资格认证能提高就业者的工资收入吗?——对职业资格认证收入效应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2年09期
10 易定红;;劳动市场中介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工作搜寻行为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7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9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