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集体协商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8 20:11

  本文关键词:集体协商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集体协商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制度的核心,是解决劳资冲突的一个重要途径。集体协商制度对于协调劳资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劳动立法一直以来主要关注个别劳动关系的调整与规范,关于集体协商制度只做原则性的规定。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劳资纠纷已成为主要的社会经济矛盾之一,传统的以个别劳动关系为核心调整劳资关系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变化,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迈进集体劳动维权的时代。为了构建更为完善的集体协商及其法律保障机制,以强化劳动者权利保障力度,应当从集体协商的理论研究入手,对于如何保障集体协商进行详细论述。全文共分六章,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全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第二章主要对集体协商的一般理论进行了阐述。首先,本章对集体协商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梳理,对集体协商的类型、法律属性、法律特征、基本原则进行了专门论述,为全文研究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指出,集体协商制度取代了个别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协商,经过协商代表集体统一地协商劳动条件,以将劳动条件的决定权授予协商代表为前提。因此,没有确定协商代表由不特定的多数劳动者之间进行协商,或者协商代表以外的多数劳动者参加协商的所谓“大众协商”不能认为是集体协商。其次,分别从集体协商的形式、过程、结果等方面解析了集体协商的构造,并论述了集体协商的理论基础。最后,阐明了集体协商与相关权利的关系。指出,“劳动三权”是指团结权、集体协商权、集体争议权,其中,团结权是集体协商权的前提和基础,是集体协商的“先行行为”,而集体争议权是劳方实现集体协商权的辅助性权利。 第三章对集体协商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实困惑进行了论述。首先,本章阐述了集体协商制度的发展脉络,分别对国外集体协商制度的沿革及其启示和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变迁及其特色进行论述。指出,国外集体协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一是运用集体协商制度调整劳资关系是市场经济进程的一般规律。二是通过集体协商处理劳资矛盾是我国现实国情的要求。三是政府要实现以集体协商为核心的劳资关系处理政策。特别指出,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特殊之处在于采取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实施范围上以企业为主;协商进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等。其次,分析了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实施现状。指出,我国的集体协商制度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不断推进的。我国于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为在我国转型时期全面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标志着我国集体协商制度迈进新的发展阶段。然后,论述了我国集体协商制度面临的困惑,主要存在劳资双方观念认识存在偏差;有关集体协商的立法层次低、可操作性差;集体合同内容空洞、集体协商的级别较低;政府的行政监督和协调作用的缺失等问题。 第四章论述了集体协商保障机制之一的工会集体协商职能的强化问题。本章首先论述了集体协商中工会角色之定位,,分别从工会组织层次、工会在集体协商中的作用、工会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进行论述,其次,阐述了工会集体协商资格的取得:分别从工会承认方式、国外法定工会承认程序、工会的集体协商主体资格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分析了我国工会集体协商资格问题。再次,论述了集体协商中的工会代表性、独立性之彰扬,分别从集体协商中工会代表性之彰显、集体协商中工会独立性之维系等两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第五章论述了集体协商保障机制之二的罢工权的确立问题。本章首先从罢工权对集体协商的保障和集体协商中的罢工威胁等两方面论述了集体协商中罢工权的运用问题,并考察了作为集体协商保障机制的罢工权的立法,包括国外罢工权立法述评、罢工权的法律保障及限制。其次,回顾了我国罢工权立法的基本历程,指出了我国罢工权立法的现实状况,即导致了在理论上产生了混乱的局面,给关于罢工理论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实践上,导致了一旦发生罢工事件,相关部门找不到所要依据的法律规定,处于极大的被动;罢工行为成为劳动者的一种自发行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罢工权立法缺失的原因。最后,论述了我国罢工权法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系统提出了我国罢工权立法的基本构想,包括宪法层面的构想和法律层面的构想。 第六章论述了集体协商保障机制之三的不当劳动行为规制问题。本章首先论述了不当劳动行为的立法述评及法律依据。其次,对障碍集体协商的不当劳动行为的类型及其规制方式进行了论述。其中,重点论述了不当劳动行为的类型,即雇主的不当劳动行为和工会的不当劳动行为,雇主的不当劳动行为包括差别待遇、黄犬契约、拒绝集体协商、控制干涉工会等。不当劳动行为的规制方式主要有行政规制和司法规制。最后,论述了完善我国不当劳动行为立法,促进集体协商的有效实现。针对目前我国不当劳动行为的立法现状,分别从不当劳动行为的立法对象和管制方式、规制机关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不当劳动行为的立法模式选择。
【关键词】:集体协商 法律保障 工会集体协商职能 罢工权 不当劳动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5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1
  • 目录11-14
  • 第一章 绪论14-20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14-16
  •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16-18
  • 三、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18-20
  • 第二章 集体协商的一般理论20-52
  • 一、 集体协商的多元阐释20-28
  • (一) 集体协商的概念内涵20-22
  • (二) 集体协商的类型划分22-24
  • (三) 集体协商的法律性质24-25
  • (四) 集体协商的法律特征25-26
  • (五) 集体协商的基本原则26-28
  • 二、 集体协商的构造解析28-37
  • (一) 集体协商的形式28-31
  • (二) 集体协商的过程31-34
  • (三) 集体协商的结果34-37
  • 三、 集体协商的理论基础37-44
  • (一) 集体协商理论概述37-39
  • (二) 集体协商的多元论39-40
  • (三) 集体协商模型理论40-44
  • 四、 集体协商与相关权利的关系44-52
  • (一) 集体协商与团结权45-47
  • (二) 集体协商与集体争议权47-49
  • (三) 集体协商与三方协商49-52
  • 第三章 集体协商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实困惑52-66
  • 一、 集体协商制度的发展脉络52-59
  • (一) 国外集体协商制度的沿革及其启示52-56
  • (二) 中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变迁及其特色56-59
  • 二、 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实施现状及面临的困惑59-66
  • (一) 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实施现状59-61
  • (二) 我国集体协商制度面临的困惑61-66
  • 第四章 集体协商保障机制之一:工会集体协商职能的强化66-86
  • 一、 集体协商中工会角色之定位66-75
  • (一) 工会组织层次66-70
  • (二) 工会在集体协商中的作用70-71
  • (三) 工会的发展变化71-75
  • 二、 工会集体协商资格的取得75-81
  • (一) 工会承认方式75-76
  • (二) 国外法定工会承认程序76-79
  • (三) 工会的集体协商主体资格79
  • (四) 我国工会集体协商资格问题分析79-81
  • 三、 集体协商中工会代表性、独立性之彰扬81-86
  • (一) 集体协商中工会代表性之彰显81-83
  • (二) 集体协商中工会独立性之维系83-86
  • 第五章 集体协商保障机制之二:罢工权的确立86-112
  • 一、 集体协商中罢工权的运用86-89
  • (一) 罢工权对集体协商的保障86-88
  • (二) 集体协商中的罢工威胁88-89
  • 二、 作为集体协商保障机制的罢工权之立法考察89-96
  • (一) 国外罢工权立法述评89-91
  • (二) 罢工权的法律保障及限制91-96
  • 三、 我国罢工权立法的演进及现状分析96-102
  • (一) 我国罢工权立法的演进96-97
  • (二) 我国罢工权立法的现实状况97-100
  • (三) 我国罢工权立法缺失的原因分析100-102
  • 四、 以促进集体协商为目标的我国罢工权制度之构建102-112
  • (一) 罢工权法定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102-105
  • (二) 我国罢工权立法的基本构想105-112
  • 第六章 集体协商保障机制之三:不当劳动行为的规制112-128
  • 一、 不当劳动行为的立法述评及法律依据112-115
  • (一) 不当劳动行为的立法述评112-113
  • (二) 不当劳动行为的法律依据113-115
  • 二、 障碍集体协商的不当劳动行为类型及其规制方式115-123
  • (一) 不当劳动行为的类型115-120
  • (二) 不当劳动行为的规制方式120-123
  • 三、 完善我国不当劳动行为立法,促进集体协商的有效实现123-128
  • (一) 我国不当劳动行为的立法现状123-124
  • (二) 我国不当劳动行为的立法模式选择124-128
  • 结论128-130
  • 参考文献130-141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科研成果141-142
  • 后记1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连生,奚雅丽;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的劳工权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白学刊;2005年03期

2 翟玉娟;论集体谈判和集体协商[J];当代法学;2003年07期

3 丁建安;;劳工集体维权机制探析[J];当代法学;2011年04期

4 冯彦君;张颖慧;;“劳动关系”判定标准的反思与重构[J];当代法学;2011年06期

5 赵守博;;罢工权的保障与规范[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6 王全兴;谢天长;;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整体推进论纲[J];法商研究;2012年03期

7 葛少英;我国罢工立法问题初探[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8 董保华;试论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9 胡信华;论作为核心劳工标准之一的集体谈判权[J];法学杂志;2004年03期

10 邵芬;双重劳动关系探源及其思考[J];法学评论;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彭支援;集体维权的法理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罗后清;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 金哲;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艾琳;集体谈判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集体协商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3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03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d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