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三结合”办学模式的重新审视和探讨
本文关键词:体育院校“三结合”办学模式的重新审视和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学有两种重要的职能:服务和引导。本文以“服务”和“引导”为指导思想,首先对“三结合”建设的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训练观”。“三结合”建设的核心是“结合”,即各参与主体的结合和统一,并提供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上的保障。本文将体育院校视为一个组织系统,综合运用组织系统与和谐管理理论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高等体育院校“三结合”运行的外部环境,构建了“三结合”的微观运行机制。并在深入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对北京体育大学近年来“三结合”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对策。归纳起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服务”与“引导”是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主要任务。体育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出发点,以人为本的科学“训练观”是运动员训练的指导思想,运动训练实践是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研究起点,同样也是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指导思想。(2)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核心是“结合”,归根结底是“教育”、“训练”、“科研”各相关参与主体的结合和统一,即教练员和术科教师、运动员和学生、科研人员和学科教师,以及围绕各参与主体的统一所建立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的保障。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外部条件主要表现在体育院校(教育、科研的主体)和运动队(训练的主体)的合作,为各参与主体的统一、互动和流动提供平台。从微观运行机制来看,体育院校“三结合”是设计与优化的“谐则”机制与环境诱导下能动致变的“和则”机制的和谐耦合。(3)北京体育大学在“教育、训练、科研”方面具备了很高的平台,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从全校组织结构的角度来讲,缺乏“三结合”建设组织保证和相应的运行机制。各部门独自尝试“三结合”建设,但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和互动;高质量的生源、高水平的教练型体育教师和高素质的科研人员的缺乏,仍然制约着“三结合”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结合。(4)在体育院校建立高水平训练基地是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为各参与主体的统一、流动、互动提供一个重要平台;运动员和运动项目的差异性、体育科研的应用性特点,共同决定了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重要突破口是:以项目为核心构建高水平的学习型科研团队。
【关键词】:体育院校 三结合 外部条件 运行机制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1 绪论13-34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13-26
- 1.1.1 体育院校“三结合”办学模式形成的必然13-20
- 1.1.2 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面临着崭新的形势20-22
- 1.1.3 体育价值观:从“工具”回归到“生活”22-25
- 1.1.4 小结25-26
- 1.2 概念界定26-27
-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27-30
- 1.3.1 理论意义27-28
- 1.3.2 实践意义28-30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30-32
- 1.4.1 研究思路30
- 1.4.2 研究方法30-32
- 1.5 论文技术路线32-33
- 1.6 研究内容33-34
- 2 体育院校“三结合”相关研究评述34-48
- 2.1 关于“三结合”内涵及其关系的研究34-36
- 2.2 关于体育院校“三结合”实践措施的研究36-40
- 2.3 关于落实“三结合”最佳场所的研究40-41
- 2.4 体育院校“三结合”实践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41-43
- 2.5 体育院校“三结合”实践带有明显的“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烙印”43-44
- 2.6 体育院校“三结合”探索表现出多样性特点44-46
- 2.7 体育院校“三结合”探索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46-48
- 3 训练实践中“教育、训练、科研”的关系48-58
- 3.1 对训练实践中“教育、训练、科研”进行重新审视的原因分析48-49
- 3.1.1 理论基础48-49
- 3.1.2 竞技体育培养体制的变化是其现实基础49
- 3.2 以人为本价值取向下对“训练”的重新审视49-53
- 3.2.1 对“训练”的重新审视是三结合的研究起点49-50
- 3.2.2 传统训练理念下“人”的缺失50-51
- 3.2.3 以人为本“训练观”的涵义51-52
- 3.2.4 以人为本的“训练观”是当今训练的必然选择52-53
- 3.3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训练”53-58
- 3.3.1 复合型训练团队是运动训练发展和科技进步双重推动的产物53-55
- 3.3.2 科学化训练指导下对科研服务的分析55-56
- 3.3.3 运动训练实践的需要形成“教育、训练和科研”的紧密结合56-58
- 4 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训练、科研”的内涵及关系58-67
- 4.1 运动训练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训练、科研”的关系58-59
- 4.2 以体育院校为主所形成的“教育、训练、科研”的关系59-67
- 4.2.1 校内“三结合”59-60
- 4.2.2 校外“三结合”60
- 4.2.3 “教育、训练、科研”的内涵及其关系60-61
- 4.2.4 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内涵及关系61-63
- 4.2.5 体育院校“三结合”的模式63-67
- 5 高等体育院校“三结合”运行的外部环境分析67-77
- 5.1 理论基础:组织系统理论67-68
- 5.1.1 组织系统理论概述67
- 5.1.2 组织系统理论系统与边界概念对本研究的启示67-68
- 5.2 体育院校校内“三结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68-75
- 5.2.1 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69-71
- 5.2.2 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71-72
- 5.2.3 体育院校校内“三结合”外部环境分析72-75
- 5.3 体育院校校外“三结合”外部条件75-77
- 5.3.1 科研与训练结合的平台75
- 5.3.2 教育与训练结合的平台75-77
- 6 高等体育院校“三结合”微观运行机制77-90
- 6.1 和谐管理理论:体育院校“三结合”微观机制形成的理论基础77-80
- 6.1.1 和谐管理理论简介77-79
- 6.1.2 和谐管理理论应用于本研究的可行性分析79-80
- 6.2 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微观机制分析80-90
- 6.2.1 “三结合”:“和谐主题”的判定80-82
- 6.2.2 和谐耦合:微观机制分析框架82
- 6.2.3 设计优化:“三结合”建设的控制机制82-87
- 6.2.4 能动致变:“三结合”办学模式形成的演化机制87-88
- 6.2.5 和谐耦合:“三结合”办学模式形成的双规则机制88-90
- 7 北京体育大学“三结合”实践分析90-107
- 7.1 “三结合”实践成果90-105
- 7.1.1 科研平台:体育科学研究中心90-94
- 7.1.2 教育平台:“211工程”院校94-95
- 7.1.3 训练平台:国家训练基地95
- 7.1.4 其他成果:“研究生工作流动站”和“冠军班”95-105
- 7.2 北京体育大学“三结合”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05-107
- 7.2.1 学校层面缺乏组织保障105
- 7.2.2 科研服务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105-106
- 7.2.3 高水平教练员型教师缺乏,体育教师缺乏良性互动和流动106
- 7.2.4 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或运动员学生缺乏106-107
- 8 高等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对策分析107-113
- 8.1 运动员和学生的统一107-108
- 8.1.1 运动员和学生分离的现状及原因107-108
- 8.1.2 实现运动员和学生统一的对策分析108
- 8.2 教练员和术科教师的统一108-110
- 8.2.1 教练员和术科教师分离的现状及原因108-109
- 8.2.2 实现教练员和教师统一的对策分析109-110
- 8.3 科研人员与学科教师的统一110-113
- 8.3.1 体育院校科研团队存在的不足110-111
- 8.3.2 以项目为突破口,组建学习型科研团队111
- 8.3.3 科研团队成员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协调111-113
- 9 结论与展望113-116
- 9.1 论文研究结论113-114
- 9.2 研究展望114-116
- 致谢116-118
- 参考文献118-125
- 附录125-128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2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秉枢,董进霞;高等教育发展与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杨桦,王广虎,霍红,孙淑惠;两个战略"的协调发展与体育院校的发展与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钟秉枢,袁作生,程建平,潘永芝,左琼;面向竞技体育主战场,加强运动训练专业的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郭涛,戴旭;我国体育院校的办学模式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杨桦;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北京体育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加快“三结合”基地和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建设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杨桦,孙淑惠,舒为平,魏万珍;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杨桦;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杨桦;;改造研究思路与方法 重视对体育现实问题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王凯珍;雷厉;潘志琛;王磊;;国家队管理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10 王瑞元;周越;;体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体育科学研究中R&D模式:现状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宁;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和模式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张新萍;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英;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高亚丽;扩招后体育院校生源质量与教育质量关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3 郑振国;我国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4 魏晓微;中美高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5 冯婵;我国六所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6 徐秀菊;中美高等体育院校“教育”发展战略比较[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7 叶星理;浙江省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安置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本文关键词:体育院校“三结合”办学模式的重新审视和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6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0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