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变迁与教育机会再分配

发布时间:2017-05-30 10:11

  本文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变迁与教育机会再分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摘要:教育政策是对教育机会进行权威性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教育政策的决策与执行受着某种价值取向的支配,效率与公平两种价值导向所导致的政策执行结果,会影响政策目标群体的教育机会之获得。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作为教育机会再分配型政策,实行十余年以来,农村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教育机会格局发生了重要改变,农村小学生家庭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本文主要站在处境不利群体的立场,以正义的理论视角审视布局调整政策的价值诉求及政策结果,以讨论教育机会再分配过程中国家的正义职能的履行。 全文主体共分为三大部分,共由八章组成: 第一部分:正义与公平的理论观照,由第一、二、三章组成。 第一章,主要阐述概念和原理,首先明晰机会和教育机会的基本内涵,并对分配与再分配以及正义与公平等词义做了辨析,从分配正义原则出发,提出分配和再分配正义的底线是处境不利群体利益受损最小化的命题。 第二章,从环境因素、价值诉求和利益视角三个方面阐释了检视教育政策的几个维度。经济、人口、制度及社会变迁是影响教育政策的外在环境因素,效率与公平的价值诉求是检视教育政策的内在因素,目标群体的利益则是检视教育政策的终极性因素。 第三章,从学校规模和家校距离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出发,阐述学校布局与教育机会之间的关系。学校规模的大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发展过程,家校距离的远近会影响学生的入学率、学习过程及学习成绩。 第二部分:现实写照,由第四、五、六章组成。 第四章,从中央及地方政策话语文本出发,讨论布局调整政策的价值取向的演变,并从政策实践的角度检验政策的价值向度。 第五章,主要从实证调查的角度,描述布局调整政策实施后,政策各目标群体的现状。以一个县作为主要样本地区,以农村小学、农村小学教师、农村小学生及其家长等作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与访谈及实地调查,深刻体察他们的生存现状,作为农村小学生教育机会的提供主体,他们的生存样态会直接影响农村小学生的教育机会的获得。 第六章,从教育机会再分配的理论视角,通过实证数据的分析,审视学校撤并后农村小学生教育机会的现状,从就近入学的教育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机会、学校教育机会和家庭教育机会四个维度,考察布局调整政策对农村小学生教育机会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理论再解释,由第七、八章组成。 第七章,用正义的理论反观政策实践,得出结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作为教育机会和教育权益再分配的重要手段,由于它自身和外部行为存在的价值悖论,导致一部分农村小学生就近入学的教育机会受到极大损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更加不均衡,农村家长承担了政策变革的代价,而且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寄宿制小学普遍存在低幼寄宿,使儿童亲情隔断和社会化发展不足。政策制造了社会再分层,一部分处境不利儿童成为新的边缘化群体。 第八章,主要从政策立场出发,探讨农村小学布局的政策路径。作为教育机会再分配手段的教育政策应该站在处境不利群体的正义立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要坚持教育机会获得的便利性优先原则,为适龄儿童提供就近入学的教育机会和就近享受优质的教育机会是国家的应然职能,建立完备的政策纠错机制和监督制度也是国家保障儿童教育机会获得的应然作为。
【关键词】:教育机会 再分配 布局调整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52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引论14-37
  • 一、问题的提出14-16
  •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14
  • (二) 选题缘由14-15
  • (三) 研究意义15-16
  • 二、关于教育机会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16-26
  • (一) 相关研究的简要元分析16-19
  • (二) 分学科视角研究述评19-25
  • (三) 分层次研究述评25-26
  • 三、我国义务教育机会分配的现状分析——以农村为着眼点26-30
  • (一) 义务教育成就及政策努力26-27
  • (二) 农村学生在教育机会分配中的不利处境27-29
  • (三) 影响教育机会公平分配的因素29
  • (四) 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29-30
  • 四、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述评30-33
  • (一) 相关研究的简要元分析30-32
  • (二) 布局调整对农村教育的影响研究述评32-33
  • (三)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突破的结点33
  • 五、研究理路33-37
  • (一) 研究假设33
  • (二) 主要研究的问题及内容框架33-34
  • (三) 研究视域、立场及视角34
  • (四) 研究路径、过程和方法34-37
  • 第一部分 教育政策与教育机会分配正义的理论观照37-66
  • 第一章 教育机会公平、正义的理论讨论37-45
  • 一、主要概念在本文中的范畴界定及词义辨析37-41
  • (一) 机会与教育机会的基本内涵37-39
  • (二) 分配与再分配39
  • (三) 正义与公正、公平、平等的词义辨析39-41
  • (四) “处境不利群体”之所指41
  • 二、教育机会分配的正义原则41-45
  • (一) 分配正义的底线——处境不利群体利益受损最小化41-43
  • (二) 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教育机会平(均)等43
  • (三) 机会分配不公的矫正——再分配43-45
  • 第二章 教育政策检视的几个基本维度45-56
  • 一、教育政策的环境因素45-48
  • (一) 经济环境45-46
  • (二) 人口环境46-47
  • (三) 制度环境47
  • (四) 社会变迁47-48
  • 二、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诉求48-54
  • (一) 功利主义主导的效率优先取向49-50
  • (二) 正义制度伦理原则主导的公平优先取向50-51
  • (三) 公平优先于效率的价值合理性51-54
  • 三、教育政策分析的“利益”视角54-56
  • (一) 利益及目标群体的利益54-55
  • (二) 教育政策利益分析的关注点55-56
  • 第三章 学校布局与教育机会的关系56-66
  • 一、学校规模与教育机会的关系56-62
  • (一) 学校规模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57-58
  • (二) 班级规模与学生的学习机会之间的关系58-62
  • 二、家校(上学)距离对学生教育机会的影响62-66
  • (一) 家校距离与入学机会的关系63-64
  • (二) 家校距离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64-66
  • 第二部分 现实写照66-223
  • 第四章 布局调整:政策话语分析及实践检讨66-89
  • 一、政策演进及文本话语分析66-76
  • (一) 中央政策更迭及话语分析66-74
  • (二) 地方政策文本话语分析74-76
  • 二、布局调整的地方性理解与实践76-89
  • (一) “适当合并”与“大量撤并”77-80
  • (二) “就近”与“集中”80-81
  • (三)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资源的低使用率”81-84
  • (四) “予以保留”与“几乎毫无保留”84-86
  • (五) “不得强行撤并”与“隐性强行撤并”86-89
  • 第五章 县域视野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目标群体现状89-164
  • 一、村庄中的“国家单位”——农村公办小学90-116
  • (一) 学校规模90-94
  • (二) 学校服务范围94-99
  • (三) 办学条件99-102
  • (四) 教职工配备102-103
  • (五) 住宿及饮食条件103-106
  • (六) 生源106-107
  • (七) 学校个案107-116
  • 二、政策衍生品——校外食宿点116-120
  • (一) HLG镇食宿点总体状况116-118
  • (二) 校外食宿点的住宿条件118-119
  • (三) 校外食宿点简析119-120
  • 三、撤并时代的乡村教师120-137
  • (一) P县农村小学任课教师现状120-125
  • (二) 住在学校的村小老师125-126
  • (三) 新分来的大学生老师126-129
  • (四) 生活老师——一个新名词129-136
  • (五) 代教——农村教育场域中的尴尬角色136-137
  • 四、教育“现代化”的代价承担者——农村学生家长137-153
  • (一) 陪读路上的艰辛——非寄宿制小学陪读生家长137-148
  • (二) 自愿与被迫——农村小学择校生家长148-152
  • (三) “5+2=0”——校长眼中的农村家长152-153
  • 五、撤并时代的农村小学生153-164
  • (一) 寄宿制小学的寄宿生154-157
  • (二) 校外食宿点的寄宿生157-160
  • (三) 小小陪读生160-161
  • (四) “遭罪的”走读生161-164
  • 第六章 教育机会再分配:学校撤并背景下农村小学生教育机会现状164-223
  • 一、就近入学的教育机会164-170
  • (一) 农村小学生就近入学现状164-167
  • (二) 农村小学生及家长就近入学的意愿167-169
  • (三) 结论169-170
  • 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机会170-171
  • (一) 优质学校的优质表现170
  • (二) 就读优质学校的机会不平等170-171
  • 三、学校教育机会171-215
  • (一) 课程开设171-172
  • (二) 学习过程172-179
  • (三) 学业成就179-181
  • (四) 课外活动开展及学生课余生活181-185
  • (五) 学生上学期间的情感体验185-187
  • (六) 农村小学寄宿生身心发展机会187-215
  • 四、亲情支持与家庭教育机会215-223
  • (一) 调查学生家庭亲情状况215-217
  • (二) 家长对孩子学业的关注217-219
  • (三) 父母在生活上的支持219-222
  • (四) 结论222-223
  • 第三部分 理论再解释223-238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理论反思223-231
  •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质是教育机会的再分配223-227
  • (一) 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223
  • (二) 农村小学办学及教育资源集中化223-224
  • (三) 农村低段小学生就近入学的教育机会受到损害224
  • (四) 寄宿小学生亲情隔断及社会化发展不足224-225
  • (五) 一部分农村小学生及家庭成为农村教育“现代化”变革的代价承担者225-226
  • (六) 导致社会再分层:一部分处境不利的小学生成为新的边缘化群体226-227
  • 二、政策本身陷入效率与公平的价值悖论227-228
  • (一) 撤校与保证就近入学不可兼得227
  • (二) 大量撤并对适当合并倡议的违背227
  • (三) 集中入学的地方实践与就近入学的政策前提的背离227-228
  • (四) 寄宿制小学的价值隐忧228
  • (五)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被撤校资产浪费的矛盾228
  • 三、异化的农村教育现代化228-230
  • (一) 过度撤并学校违背教育规律228
  • (二) 学校“现代化”与学生流失的矛盾228-229
  • (三) 寄宿制小学软件配置欠缺229
  • (四) 农村家长被迫现代化229-230
  • 四、教育机会不平等与农村学校撤并之间具有复杂的因果循环关系230-231
  • 第八章 教育机会再分配的政策立场与政策路径231-238
  • 一、保护处境不利群体的正义立场231
  • 二、农村小学生教育机会获得的便利性优先原则231-232
  • 三、再分配中国家的出场232-234
  • 四、再分配中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表达234
  • 五、矫正正义:政策的纠错234-236
  • (一) 教育机会的增加与补偿235
  • (二) 程序正义235-236
  • 六、山区农村小学布局的标准设定236-238
  • (一) 家校之间适宜距离236-237
  • (二) 山区农村小学适宜规模237
  • (三) 后续保障措施237-238
  • 论文后记238-239
  • 参考文献239-252
  • 附录252-280
  • 致谢280-2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海弘;班级规模变小,学生成绩更好?——美国对缩小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之关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10期

2 石中英;;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4期

3 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张烨;;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必要、框架及限度[J];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06期

5 赵丹;范先佐;;偏远农村学生上学难问题及对策思考——以学校布局调整为背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12期

6 王颖;杨润勇;;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负面效应:调查反思与对策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34期

7 秦玉友;孙颖;;学校布局调整:追求与限度[J];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8 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公平新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9 张烨;教育政策分析的制度伦理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10 杨东平;试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公共政策[J];人民教育;2005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价值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吕星宇;论教育过程公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变迁与教育机会再分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6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06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6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