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1987-2011)的发展与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5 15:01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1987-2011)的发展与演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加坡双语政策的失衡在1987年始出现,为此华文学习一直在课程水平和实际社会需要之间徘徊、波动。1987年是本地华文教育的重要分水岭,纯粹用华语讲授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科目的华校,正式走入新加坡的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摆在全体新加坡人民面前。在以英语为主要媒介语的国民型学校里,华文课该如何定位?华文教材该如何编写?华文课程该如何教和学?华文的程度该如何界定和把握?新加坡社会对华文学习的看法、检讨,从1991年之后的检讨就从未间断过。这些检讨主要集中在华文本科地位、语言教学、文化传承和普及华文的课题。单以中学华文教材为例,二十多年来就伴随着国家华文政策的变迁而推出了四套教材。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学华文教材的编写有哪些优点、经验可以总结?又有哪些教训可以汲取?可惜鲜有论述。即使有少量篇章发表,也多就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某个层面加以分析,而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剖析、反思的著述,几乎没有。至于这几套华文教材其他更重大问题的研究,诸如:主导思想变迁的方向是怎样的,课文教学设计有哪些进展,教学法的引介与淘汰是怎样的,华文等级的考核与评鉴有哪些改进,就更是少之又少了。笔者从1988年开始进入华文教学领域,站在讲台二十三年,不仅感受到国家二十多年来华文政策的改变,而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些教学理念,甚至参与到中学的华文教材的编写之中。自感有责任和义务对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来个全方位的梳理和反思。因此,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目标和创新之处。在论述过程中,本文摆脱过去一些学者或教育工作者仅就某一个学习课题或一种语文技能加以讨论的做法,而是以新加坡教育改革报告书为线索,集中讨论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宏观地突出本地华文课程与学习检讨举步维艰的原因、整理课程规划对华文学习所做的预设和定下的目标、展现教材资源,如教科书和相应教学资源的沿承与改进、反映课程从机械式规划到对学习者和对形成性评估的重视。在这些努力基础上,本文展望二十一世纪新加坡中学华文学习应走以任务型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模式相结合的方向。只有从交际语境的创设和交际策略的融合着手,才能更好的提升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本博士论文共五章。各个章节努力尝试剖析本地不同阶段华文学习的情况、挑战和相应的改革措施。第一章,概述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习理论与教学法,和新加坡各时期的语言教育改革的关系。本章也重点分析过去学者研究对新加坡双语政策的讨论和分期,为本论文构建起讨论的框架。内容着重讨论新加坡社会语言的复杂性,以及1987年国民型学校出现后,政府和华社对华文课程水平和内容的设定的原则。在确立语文政策之余,本章也点出政府一般通过哪些途径,如放宽修读母语条例、再规划课程、重新编写教材、塑造语文环境来保持课程学习的适宜性和实用性。第二章重点讨论1978年《新加坡教育部报告书》(亦称《吴庆瑞报告书》)为编统中学华文课程的起点。报告书主要是针对当时双语教育的“浪费现象”,进而提出分流教育。中学华文课程在分流教育的大前提下,规划有特别课程、快捷课程和普通课程。然而,分流教育以学生小六离校毕业考总成绩的进行分班的做法,导致语文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不协调的流弊。第三章的重点探索自1956年殖民地政府确定双语政策为新加坡教育的基石起至1986年近30年的语文发展,以英语为主的社会大环境日益成熟,典型华文学校逐渐式微而统编全国学校势在必行。随着学校的编整,课程与教材也重新编定,以期更好的平衡国家语文政策的需要和照顾学生学习华文的要求。这时期折射出华语文学习从第一语文转为第二语文的摸索和适应。第四章关注的是自2004年以来新加坡中学华文教育发展进入稳定期的基本情况。不少本地学者在上世纪末开始意识到,华文在新加坡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没有多少先例可循。此外,华文学习也应属于海外华文专科领域。因此,这时期一般的认识是,本地华文既带有近似母语的地位,也有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特性。在二语习得理论和汉语外语教学的基础上,本地华文教育工作者致力追求华文教与学的素质。第五章主要阐明社会和学校对语文能力认知的不同,导出对语文课程目标和对毕业生语文能力的诸多挞伐。2010年的母语检讨对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出,回应多年来课程对“语用”的要求。在整理近二十年的华语文改革经验上,本文提出任务型学习和语言能力交际模式融合的建议。结语部分,展望未来英语作为主要家庭用语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下去。然而,于1999年为照顾学习华文有特别困难的学生而设的华文B课程,虽然社会舆论看法不一,但它让争执不休的华文课程水平课题画上休止符。在华文已经普及的基础上,本文建议未来为华文(快捷)课程学生编写的教材,可以大胆地向过去第一语文的要求靠拢,为学生奠下厚实的语文基础,以备将来发展之需,落实“保底不封顶”的共识。
【关键词】:课程规划 学习与评估 教材编写 语言能力 任务型学习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33.3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4
- 新加坡教育变革(1972-2011)编年大事记14-15
- 本义中常用术语、简称集程15-16
- 第一章 绪论16-38
- 第一节 语言规划与语言教学16-18
- 第二节 语言学习概念与语言教学18-23
- 2.1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概念的掌握和操作18-20
- 2.2 语言的学习和习得20-21
- 2.3 语言能力、语言水平和语言表现的区分21-23
- 第三节 语言教学的内容与侧重点23-27
- 3.1 语言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法23-24
- 3.2 第二语言教学法24-25
- 3.3 教材内容的设计25-27
- 第四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27-34
- 4.1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27-29
- 4.2 新加坡语言政策综述29-32
- 4.3 新加坡华文学习研究文献综述32-34
- 第五节 研究方法34-36
- 第六节 本文的创新尝试36-38
- 第二章 肇始阶段(1979-1986):课程的分流与教材的编写38-76
- 第一节 二战后的殖民地措施对早期新加坡教育的塑造38-45
- 1.1 殖民地政府的教育举措38-40
- 1.2 民间华校与政府的反应40-43
- 1.3 双语政策的分水岭43-45
- 第二节 课程的定位45-47
- 2.1 华语文课程的定义45-46
- 2.2 华语文的学习目标与内容46-47
- 第三节 课程大纲的设定47-58
- 3.1 华语文概念辨析47-48
- 3.2 学习华语文的目的48-50
- 3.3 强调课程规划的针对性——分流制度50-52
- 3.4 早期课程标准的设计与结构52-55
- 3.5 早期课程设计经验的总结55-58
- 第四节 早期教材的编写与语文教学58-74
- 4.1 《华文(第二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特色58-66
- 4.1.1 内容选材原则58-60
- 4.1.2 篇章编排体例60-62
- 4.1.3 教材编写的得与失62-66
- 4.2 《华文(第二语文)》课后练习活动的设计66-71
- 4.2.1 篇章理解活动的安排66-67
- 4.2.2 字词练习活动的安排67-68
- 4.2.3 口语练习活动的安排68-69
- 4.2.4 写作练习活动的安排69-71
- 4.3 华文(华文中学适用)》的编写特色71-74
- 4.3.1 内容选材原则71-73
- 4.3.2 语文练习体系73-74
- 第五节:小结74-76
- 第三章 发展阶段(1987-2003):课程的编统与教材的统一76-132
- 第一节 课程语文水准的设定79-85
- 1.1 制定新课程标准的历史契机80-81
- 1.2 课程设定的考量81-84
- 1.3 课程水平的设定84-85
-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修订及与时并进性85-98
- 2.1 《标准93》对时代的回应与挑战——交际与文化86-93
- 2.1.1 继承与突破——综合教学法的提出86-87
- 2.1.2 技能与能力——语文工具性的完善87-89
- 2.1.3 心灵的重构——文化的灌输与传承89
- 2.1.4 语言的单位——字词的灵活处89-93
- 2.2 《标准02》对时代的回应与挑战——因材施教93-98
- 2.2.1 遽变的年代——新土壤、新挑战93-95
- 2.2.2 差异性课程——强调语文技能侧重点95-96
- 2.2.3 革新与创立——工具性和思想性并重96-98
- 第三节 教材的主题和体例的重新编定98-121
- 3.1 华文(快捷)教材的编写98-113
- 3.1.1 教材对课程标准的承袭与改良98-105
- 3.1.2 课文活动的组织方式105-113
- 3.1.2.1 语音训练系统105-107
- 3.1.2.2 写作训练系统107-110
- 3.1.2.3 理解模式系统110-112
- 3.1.2.4 听说训练系统112-113
- 3.2 高级华文教材的编写113-121
- 3.2.1 单科学习的出击——沉淀后的创新113-117
- 3.2.2 以文带语的学习——知识系统的建构117-119
- 3.2.3 语文技能外一章——听力训练119-121
- 第四节 语文教学与评价121-130
- 4.1 评价意识形成的必要——评价的目的和功能121-123
- 4.2 形成性评价意识的萌芽——-练习与评鉴123-125
- 4.3 总结性评价的沿革——从字词到语篇125-128
- 4.4 综合性评价的重视——应用文与作文128-130
- 第五节:小结130-132
- 第四章 稳定阶段(2004-2011):课程、教材的灵活以及素质学习的追求132-164
- 第—节 课程框架的解绑——从划—到灵活133-139
- 1.1 学生的多样性——课程的完善133-135
- 1.2 学生为学习中心——差异教学法135-137
- 1.3 学习素质再追求——语言能力的提出137-139
- 第二节 教材的变革与多元139-150
- 2.1 华文(快捷)课程139-144
- 2.1.1 目标的协调与落实——从课程到教科书139-142
- 2.1.2 语文学习的再界定——以阅读带动其他语文技能学习142-143
- 2.1.3 口语产出的强调——沟通与交际能力的培养143-144
- 2.2 华文(高级)课程144-150
- 2.2.1 没有门槛的学习——保底不封顶144-147
- 2.2.2 教学资源的编写——主轴鲜明的学习147-148
- 2.2.3 学习系统的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148-150
- 第三节 语文学习素质的追求150-156
- 3.1 语言能力描述150-153
- 3.1.1 从语文技能知识到语言能力的形成150-151
- 3.1.2 学习能力的形成——反馈与鞭策151-153
- 3.2 资讯科技与有效教学153-156
- 3.2.1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愿景153-154
- 3.2.2 资讯科技与华语文教学的磨合154-155
- 3.2.3 教学法的沿革与创立155-156
- 第四节 多元评估方式的强调156-162
- 4.1 评估的目的与作用156-157
- 4.2 从历史中吸取的经验157-158
- 4.3 交际沟通的流程——以电邮为例158-161
- 4.4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多元评估的运用161-162
- 第五节 小结162-164
- 第五章 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编写发展规律164-193
- 第一节 课程标准的演变原则165-171
- 1.1 教改的旋律1——以“调整”为主旋律165-167
- 1.2 教改的旋律2——重视语文传承文化的功能167-169
- 1.3 语文水平桎梏的解放——条例的放宽与华文B169-171
- 第二节 语文能力要求的演变171-178
- 2.1 语文水平的设定——原则与功能171-173
- 2.2 语文课程的规划——从技能/成分到能力的确173-176
- 2.3 语言能力的展现——任务型学习和交际能力的综合176-178
- 第三节 课堂教学法的演变178-185
- 3.1 重视教学法的原则——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78-179
- 3.2 华文本科教学的确立——二语教学的发端与出路179-181
- 3.3 华文教学的肯定——既是二语,又是母语181-183
- 3.4 语文学习的微观调控——语文技能的侧重183-184
- 3.5 语用能力的提出——语境中的交际沟通184-185
- 第四节 评估方式的演变规律185-193
- 4.1 从分立式转向综合性测试——语文技能项目的调整186-187
- 4.2 常模参照评估的补救——转向综合性和交际性的模式187-188
- 4.3 教学与评估的有机结合——强调交际沟通能力的学习188-190
- 4.4 语言能力评鉴的方式——一些操作性问题190-193
- 结语193-198
- 附录198-249
- 参考文献249-263
- 后记263-266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1987-2011)的发展与演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2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5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