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我国学位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6 22:01

  本文关键词:我国学位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学位制度 学位管理 高等教育


【摘要】:中国学位制度的渊源应该从科举考试制度说起,科举制度是中国近代学术评价的一种重要形态。这为日后中国在借鉴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批判性地扬弃和吸收国外学位制度的相关经验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底蕴。鸦片战争以后,“西文”和“西艺”学校的建立,为西方学位制度的引入奠定了基础。西方学位制度的传入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中国留学生,二是国外驻华机构。此外,西方在华创办教会大学的过程中,将其学位制度也引入了中国。 民国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0月颁布了《大学令》,对学位名称、学位审查机构、学位授予资格及学位被授予者等多个方面均做出了明文规定,标志着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建立。民国初年一些学位制度相关的法令以袁世凯名义发布,是中国在学位制度方面经历数年摸索后,在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开天辟地性的创举。这些法令及规定设计了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主体框架和基本模式,这在中国现代学位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北洋政府时期第一级学位(学士学位)制度设计相对完整;研究生教育机构-大学院亦有明确规定,硕士、博士学位制度仅有设置的意向,无细则规定,学位规程(章程)仅是提及,并未最终制定出来。 到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建立了以美国学位制度为范本的学位制度。国民政府前期学位制度是在借鉴西方国家现代学位制度的基础之上,以教会大学的学位制度为范本,在国内各大学学位制度建设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由国民政府教育部以政府法规、法令、规章、制度等形式设计出符合本国实际的学位制度。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学位制度已基本自成体系,相对完善。尤其是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学位制度的逐步完善。 抗日战争对中华大地造成了严重的摧残,然而中国学位制度化建设却没有止步,而是不断的改进,尤其表现在学士学位的制度化建设方面。民国前期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形成,客观上为抗战时期学位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同时也为博士学位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能。民国政府从法规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学位制度,形成了一套具有完整体系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首先对原有高等院校进行接收改造,然后逐步改造高等教育体制。学位制度经历了两次制定和破产过程,1964年学位制度最终制定完成,然而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导致学位制度发展停滞退步。 改革开放后,于1981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建国后第一部最完备的学位立法,标志着新中国学位制度规范化运作的开始。学位条例的颁布及其配套文件法规的制定,为中国学位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具体标准和指导方针。尤其是1986年后,在原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国家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学位制度的相关法规,促进了我国当代学位制度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在对我国学位制度发展历程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和把握我国现行学位制度的基本状况,有助于从深层次上了解我国学位制度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更加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通过对相关机构和部门以及利益相关人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发现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学位制度提供必要的依据。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式,展开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对我国学位制度现状,学位机构的设置与职能,学位授予标准与条件,学位授予流程等做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针对我国现行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不同层面对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具体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管理与自主管理的关系问题;2.学位授权部门引导和规范问题;3.学位立法问题;4.学科点布局问题;5.学位规制理念问题;6.审核权限划分及设置问题;7.审核程序问题;8.监督机制问题;9.学位授予单位后续建设问题;10.学位授予单位学科设置问题;11.学位授予单位脱离实际争相提高办学层次问题;12.学位授予单位学位委员会设置及成员构成问题;13.学位授予审核与管理性质的认识不一致问题。 同时,本文通过分析以美、英、法三国为代表的,体现世界上三种典型的学位制度,获得一些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主要从学位授权、学位特征、学位监管体系、博士学位授予制度几个视角对发达国家学位制度进行探讨和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从中得出如下启示:从以美国为代表的中介机构主导模式和以英国为代表的多元共治模式我们可以借鉴,在坚持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适度放权,形成中央与省级政府分级管理、责权明晰的学位授权审核管理机制。美国、法国、英国已开始通过专业团体和行业组织,开展相关的评估。鉴于我国相关制度尚不完善,各专业团体和行业组织的发展不均衡,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尝试不同的学位制度改革。同时,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引入社会行业组织或者第三方中介评估机构介入高等教育评估审核工作,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即便是政府作为学位授予审核的主体,也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和水平的民间组织进行审核,以弥补政府专业性的不足。同时,应该完善相关法规,为学位授权提供可遵循的法律依据。至于博士生培养,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应实行联合培养。 通过对我国学位制度的历史及中外学位制度对比研究,针对问题根源,以史为鉴、洋为中用,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思索未来的改进与发展,以便重构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本文在确立学位授予审核与管理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原则,,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完善我国现行学位制度的基本建议和策略: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救济途径;2.理顺宏观管理与学位授予单位自主管理的关系;3.加强对学位授予单位的引导和规范作用;4.统筹学科点和培养单位布局,增加学位授权的灵活性;5.确认省级政府在学位授权审核管理中的地位;6.细化学位授予的审核程序;7.加强监督和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干扰;8.加强宣传督导,促进学位授予单位的后续建设;9.实现多种评估方式的有效结合,提高学位审核的实效性;10.尊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学术裁决权;11.以学科为单位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突出制度运行中学术的主体地位;12.调整规范学位授予单位学科设置,提高其社会适应性;13.成立临时学位委员会,不断完善评价与审议机制。
【关键词】:学位制度 学位管理 高等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3.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31
  • 第一章 我国近现代学位制度的产生与发展31-57
  • 一、我国近代学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31-35
  • 二、北洋政府时期我国学位制度的创立(1912-1927)35-42
  • 三、国民政府时期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1927-1949)42-49
  • 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位制度的改革(1949-1979)49-54
  • 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位制度的调整(1979-至今)54-57
  • 第二章 我国现行学位制度及实施状况的调查57-74
  • 一、我国现行学位制度实证调查与统计分析57-70
  • 二、我国现行学位制度实施以来取得的成绩70-74
  • 第三章 我国现行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74-91
  • 一、当前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74-86
  • 二、当前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根源86-91
  • 第四章 发达国家学位制度的启示与借鉴91-107
  • 一、高教体制与学位授权91-95
  • 二、学位体系特征95-99
  • 三、学位监管制度99-101
  • 四、博士学位授予制度101-102
  • 五、借鉴与启示102-107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学位制度的对策与建议107-125
  • 一、完善我国学位制度的基本原则107-108
  • 二、完善我国学位制度的具体建议108-125
  • 结语125-127
  • 参考文献127-133
  • 附录133-140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40-141
  • 后记1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建国;;制度困境和政策创新:我国学位授权政策改革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2 申素平;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角色的转变[J];高教探索;2000年04期

3 韩映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学位授权制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8期

4 易浩;;美国学位授予权的法律基础[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12期

5 孙大廷;关于学位授予程序的几个问题[J];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6 苏兆斌;李天鹰;;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05期

7 牛道生;美国大学的学位[J];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03期

8 郑刚;兰军;;留学教育与近代中国学位制度的嬗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10期

9 周光礼;在控权与管理之间:中国高等教育行政的法理学取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02期

10 康翠萍;;当前我国在学位价值取向上的错位现象及其原因透视[J];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527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527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4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