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大众传媒体育再现中的赢利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12:09

  本文关键词:大众传媒体育再现中的赢利创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众传媒 体育 再现 赢利


【摘要】:本文目的是回答“大众传媒再现了怎样的体育”以及“大众传媒于体育再现中的赢利创新”两个问题。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结论如下: 1对体育的认识,应从“体育是什么”的思路转换为“体育成为了什么”,适应时代发展和对体育更丰富的认识。与大众传媒再现结合后,体育已是国家、民族认同的象征物;是一种商业;是一个新的娱乐圈;是一种情感寄托;是一种生活、社交方式;是一种战争;一种仪式;是营造超人与话题人物的围场;是凭借竞技美与悬念闻名的剧集。 2大众传媒对体育进行分类:作为社会内容一部分,体育提升到与政治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媒体对体育自身内容的理解共性与个性并存,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媒体改变了体育赛事的赛程、内容,影响了体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互动。 3大众传媒挖掘着体育的商业价值,双方共赢后开始新一轮合谋;对体育娱乐价值的挖掘势不可挡,也是体育的回归。挖掘中,包含着度的把握以及对高级快乐的追求。 4注意力、体验感、影响力,是大众传媒赢利的基础。首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再给受众良好的体验,进而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 5受众注意力既有碎化与极化的个性特征,又有排他、趋同与对异常事物的关注、开辟窗口攫取他人注意力资源的渴望等共性特征。吸引注意力的创新方式有:寻找目标受众注意力个性与共性最大化重合的内容;制作“意想不到”的内容;制作提供受众“被注意”的平台等。 6给予受众良好体验的目的是令其获得满足。影响受众体验的因素可分视听觉、操作、内容3个方面。“惊喜的”满足是战胜竞争对手的关键。良好的体验从基本要求到提供惊喜可分为3层,每一层都包含着娱乐,审美,教育,逃避4个领域。给予受众良好体验,要做到区分好体育的直接参与类与观摩类资源;注重“质的受众”而非“量的受众”;定制体育资源。 7大众传媒对受众产生影响力时,有物质技术属性和社会能动属性两个影响因素。提升前者要靠现有属性加强和开发新属性;提升后者则要从议程设置,权威性,公信力,亲和力入手。随着向其他服务的拓展,体育媒体将越发力不从心,但那里却正是赢利的新机遇。尝试新模式拓展体育影响力领域;利用体育意见领袖;开发劝服的技巧;对第三人效果加以利用;深入探索体育内容娱乐化道路。 8大众传媒对体育的再现,可以帮助其实现赢利目的,但这样的追求应掌控好度。实则是大众传媒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中的博弈。
【关键词】:大众传媒 体育 再现 赢利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G80-0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46
  • 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13-19
  • 1.1 选题依据13-16
  • 1.2 研究视角16-18
  • 1.3 研究意义18-19
  • 2 文献综述19-39
  • 2.1. 关于大众传媒对体育再现的研究20-26
  • 2.1.1. 研究的主题20-23
  • 2.1.2. 研究的领域23-26
  • 2.1.3. 研究者的身份26
  • 2.2. 关于大众传媒赢利的研究26-39
  • 2.2.1. 关于大众传媒赢利的操作层面研究27-32
  • 2.2.2. 关于大众传媒赢利的理念层面研究32-39
  • 3 研究目的39
  • 4 问题的界定39
  • 5 研究方法39-42
  • 5.1 文献资料法40
  • 5.2 参与观察法40-41
  • 5.3 专家访谈法41
  • 5.4 焦点小组讨论法41-42
  • 5.5 逻辑分析法42
  • 6 研究思路与框架42-44
  • 7 研究创新44-46
  • 第2章 大众传媒对体育的再现46-82
  • 1 大众传媒再现对体育认识的拓展47-61
  • 1.1 体育概念及新研究思维的引入47-51
  • 1.1.1 过往研究思路的局限47-50
  • 1.1.1.1 体育自身的不断发展与研究时效性的矛盾48-49
  • 1.1.1.2 不同地域、文化的矛盾49
  • 1.1.1.3 具体人不同经历的矛盾49-50
  • 1.1.1.4 元体育的概念50
  • 1.1.2 新研究思维的引入50-51
  • 1.2 大众传媒通过再现拓展了对体育的认知51-61
  • 1.2.1 体育成为了国家、民族认同的象征物51-52
  • 1.2.2 体育成为了一种商业52-56
  • 1.2.3 体育成为了新的“娱乐圈”56
  • 1.2.4 体育成为了一种情感寄托56-57
  • 1.2.5 体育成为了一种生活、社交方式57-58
  • 1.2.6 体育成为了一种模拟战争58
  • 1.2.7 体育成为了一种仪式58
  • 1.2.8 体育成为了营造超人与话题人物的围场58-61
  • 1.2.8.1 超人59
  • 1.2.8.2 话题人物59-61
  • 1.2.9 体育成为了凭借美感与悬念闻名的“系列剧”61
  • 2 大众传媒再现对体育赛事的影响61-69
  • 2.1 体育赛事的分类61-67
  • 2.1.1 对体育作为社会内容一部分的理解62-64
  • 2.1.1.1 国外大众传媒的理解62-63
  • 2.1.1.2 国内大众传媒的理解63
  • 2.1.1.3 解析63-64
  • 2.1.2 对体育自身内容的理解64-67
  • 2.1.2.1 国外专业体育门户网站的理解64-65
  • 2.1.2.2 国内专业体育门户网站的理解65-66
  • 2.1.2.3 解析66-67
  • 2.2 体育赛事的改变67-69
  • 2.2.1 体育赛事赛程的改变67-68
  • 2.2.2 体育赛事内容的改变68-69
  • 2.2.3 体育赛事与社会外部因素互动的改变69
  • 3 大众传媒再现对体育价值的挖掘69-81
  • 3.1 商业价值70-75
  • 3.1.1 商业价值的挖掘70-74
  • 3.1.2 过度挖掘商业价值的反思74-75
  • 3.2 娱乐价值75-81
  • 3.2.1 娱乐价值的挖掘75-76
  • 3.2.2 挖掘体育的娱乐价值:堕落,回归,与时俱进?76-81
  • 3.2.2.1 从大众传媒实践的角度76-79
  • 3.2.2.2 从体育本质研究的角度79-80
  • 3.2.2.3 挖掘体育娱乐价值的度80-81
  • 4 小结81-82
  • 第3章 大众传媒于体育再现中的赢利创新82-137
  • 1 探究大众传媒赢利创新时的思路83-86
  • 1.1 大众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83-84
  • 1.2 大众传媒竞争的受众资源84-85
  • 1.3 攫取消费者资源的创新85-86
  • 2 大众传媒于体育再现中攫取注意力资源的创新86-106
  • 2.1 受众注意力特征86-90
  • 2.1.1 受众注意力的个性化:碎化与极化86-88
  • 2.1.2 受众注意力的共性化88-90
  • 2.1.2.1 受众注意力的排他性88-89
  • 2.1.2.2 趋同与对异常事物的关注89
  • 2.1.2.3 受众开辟窗口攫取他人注意力资源的渴望89-90
  • 2.2 大众传媒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路径创新90-94
  • 2.2.1 受众形成的类型90-91
  • 2.2.2.1 社会形成的受众91
  • 2.2.2.2 媒介形成的受众91
  • 2.2.2 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创新路径91-94
  • 2.3 大众传媒于体育再现中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创新方式94-106
  • 2.3.1 寻找目标受众注意力(个性与共性)最大化重合的内容94-100
  • 2.3.2 评估、制作“意想不到”的体育内容100-101
  • 2.3.3 装饰体育内容的外表101-103
  • 2.3.3.1 标题党101-102
  • 2.3.3.2 视觉吸引102-103
  • 2.3.4 隐藏受众厌恶的内容103-104
  • 2.3.5 制作提供受众“被注意”的平台104-105
  • 2.3.6 “意想不到”与“被注意”的结合105-106
  • 3 大众传媒于体育再现中为受众提供优良体验感的创新106-118
  • 3.1 体育自身的两类体验经济资源106-108
  • 3.2 影响受众体验的因素108-111
  • 3.3 大众传媒为受众提供优良体育体验的设计111-115
  • 3.4 大众传媒为受众提供优良体育体验的创新115-118
  • 3.4.1 区分好体育的两类资源115-116
  • 3.4.2 注重“质的受众”而非“量的受众”116-117
  • 3.4.3 定制体育资源117-118
  • 4 大众传媒于体育再现中对受众提升影响力的创新118-136
  • 4.1 大众传媒对受众产生影响力的影响因素119-121
  • 4.1.1 物质技术属性119-120
  • 4.1.2 社会能动属性120-121
  • 4.2 大众传媒对受众产生影响力的思路121-129
  • 4.2.1 受众影响力的影响因素的提升121-127
  • 4.2.1.1 物质技术因素的提升121-122
  • 4.2.1.2 社会能动因素的提升122-127
  • 4.2.2 思路设计127-129
  • 4.3 大众传媒于体育再现中提升对受众影响力的创新方式129-136
  • 4.3.1 尝试新模式,拓展体育影响力领域129-130
  • 4.3.2 利用体育意见领袖以点带面130-131
  • 4.3.3 开发劝服的技巧131-133
  • 4.3.4 对第三人效果的利用133-134
  • 4.3.5 深入探索体育内容娱乐化道路134-136
  • 5 小结136-137
  • 第4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137-139
  • 4.1 结论137-138
  • 4.2 后续研究建议138-139
  • 致谢139-140
  • 参考文献140-150
  • 附录150-152
  • 附件A150
  • 附件B150-152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祖苇;再论体育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薛文婷,叶霞;《中国体育报》五届夏季奥运会报道述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9期

3 董青;洪艳;;“体育媒体奇观”研究——以世界杯足球赛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4 匡文波;高岩;;3G环境下手机媒体的赢利模式[J];传媒;2010年12期

5 史一奇;从TOM扩张之道看网络媒体盈利之路[J];传媒观察;2004年12期

6 兰芹;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J];当代传播;2002年05期

7 杨岱若;新闻的胜利还是IT的凯旋?——从新浪等网站的赢利谈起[J];当代传播;2003年03期

8 赵志立;;网络媒体的蓝海战略——兼论新媒体的经营之道[J];当代传播;2008年01期

9 薛可;陈f^;余明阳;;传媒影响力的两级传播模式——广告媒体对广告主的影响研究[J];当代传播;2008年05期

10 孙卫华;;论构成媒介文本分析的方法体系[J];当代传播;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放;体验经济思想及其实践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慧琳;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3 徐晖明;传播与发展——我国大众传播现状调查与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4 刘虎;国家利益与媒体国际报道[D];暨南大学;2007年

5 梁强;面向体验经济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发与营销创新[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6 岳璐;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明星生产与消费[D];武汉大学;2008年

7 陈小英;中德体育报刊发展策略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8 尹金凤;大众媒介偶像塑造的伦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马新明;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现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本文编号:534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534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b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