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以来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14:06
本文关键词:中国20世纪以来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 20世纪以来 学校体育课程 课程目标 价值取向
【摘要】:价值取向是学校体育课程所追求的方向,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体育课的形式和内容。对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探讨是丰富体育课程理论内涵的需要,对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和认识决定着学校体育课程设计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主体在体育课程活动中,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自身需要进行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以往的研究有从学科的角度探讨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问题的,也有从国家政策法规的角度对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进行研究的,而从历史的视角对一定时期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演绎逻辑和发展规律进行梳理和考察的却很少。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不是孤立的个体,它是在一定具体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经过主体不断选择而逐渐形成的,并深深地打上时代印痕,同时它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超越与进化。 本研究以中国20世纪以来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文本分析与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历史研究法分析各个历史时期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思想动因、实施情况,形成原因、现实评价等方面问题,并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对研究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梳理20世纪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轨迹,透视出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历史经验,以期得到值得我们借鉴的当代启示,为新时期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研究发现,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与国内外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特点以及外来教育思想的影响,具有稳定性、阶段性、社会历史性和客观性等特征。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发展将由单一性的价值取向转向多元性的价值取向;由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转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被组织”的价值取向转向“自组织”的价值取向。 本研究在立足历史,更面向未来,提出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要以开放性为前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处理体育课程价值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要以人的发展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在宽厚的人文主义底蕴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面向学校体育课程本身,以体育课程内部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为主要推动力,构建学校体育课程“自组织”的发展系统;要有利于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特点,尊重体育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促进体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 20世纪以来 学校体育课程 课程目标 价值取向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绪论10-17
- 一、问题的提出10-11
- 二、研究的意义11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11-15
- (一) 价值与价值取向11-13
- (二) 课程与体育课程13-15
- (三)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15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15-17
- (一) 研究的创新15-16
- (二) 研究的不足16-17
- 第一章 研究的问题与方法17-27
- 一、研究的问题17
- 二、研究过程与总体设计17-27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17
- (二) 研究的主要步骤17-18
- (三) 研究对象及历史分期18-20
- (四) 研究方法20-22
- (五) 研究过程22-27
- 第二章 国内外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27-40
- 一、国内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27-34
- (一) 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特征27-28
- (二) 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比较28-29
- (三) 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类型29-31
- (四) 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发展的轨迹31-34
- 二、国外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34-40
- (一) 美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34-35
- (二) 俄罗斯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35-37
- (三) 日本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37-40
-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分析(1900年——1949年)40-64
- 一、“军国民”体育课程价值取向(1900年—1918年)40-51
- (一) “军国民”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40-42
- (二) “军国民”价值取向的形成动因42-48
- (三) 对“军国民”价值取向的评析48-51
- 二、“自然主义”体育课程价值取向(1919年——1936年)51-58
- (一) “自然主义”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52-55
- (二) “自然主义”价值取向的形成动因55-56
- (三) 对“自然主义”价值取向的评析56-58
- 三、“体育为战争服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1937年—1949年)58-64
- (一) “体育为战争服务”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58-59
- (二) “体育为战争服务”价值取向的形成动因59-61
- (三) 对“体育为战争服务”价值取向的评析61-64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分析(1949年—1976年)64-81
- 一、“体育为社会服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1949年—1956年)64-71
- (一) “体育为社会服务”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64-65
- (二) “体育为社会服务”价值取向的形成动因65-69
- (三) 对“体育为社会服务”价值取向的评析69-71
- 二、“体育为社会服务与增强体质”体育课程价值取向(1957年—1965年)71-76
- (一) “体育为社会服务与增强体质”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71-72
- (二) “体育为社会服务与增强体质”价值取向的形成动因72-75
- (三) 对“为社会服务与增强体质”价值取向的评析75-76
- 三、“体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1966年—1976年)76-81
- (一) “体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77-78
- (二) 对“体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价值取向的评析“”78-81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分析(1977年—2000年)81-96
- 一、“增强体质”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1977年—1992年)81-89
- (一) “增强体质”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81-86
- (二) “增强体质”价值取向的形成动因86-87
- (三) 对“增强体质”价值取向的评析87-89
- 二、“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1993年—2000年)89-96
- (一) “健康第一”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89-92
- (二) “健康第一”价值取向的形成动因92-94
- (三) 对“健康第一”价值取向的评析94-96
- 第六章 新世纪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分析(2001年—至今)96-115
- 一、“以学生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96-97
- 二、“以学生为本”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97-99
- (一) 重视学生身心健康97-98
- (二) 提高学生参与程度98-99
- (三) 注重培养学生能力99
- (四)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99
- 三、“以学生为本”价值取向的提出过程99-105
- 四、“以学生为本”价值取向的形成动因105-109
- (一) 21世纪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105-106
- (二) 教育现代性的本质规定106-108
- (三) 新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108-109
- 五、对“以学生为本”价值取向的评析109-115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115-125
- 一、结论115-118
- (一) 历史视角:价值取向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115-116
- (二) 功能视角:由单一性的价值取向趋向多元性的价值取向116
- (三) 哲学视角:由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转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116-117
- (四) 系统视角:由“被组织”的系统走向“自组织”的系统117-118
- 二、启示118-125
- (一) 要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步118-120
- (二) 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120-121
- (三) 要构建体育课程“自组织”的发展系统121-123
- (四) 要有利于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123-125
- 参考文献125-131
- 附录131-150
- 附录一: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1900年—1949年)访谈提纲131-135
- 附录二: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1949年—1956年)访谈提纲135-137
- 附录三: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1957年—1965年)访谈提纲137-140
- 附录四: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1966年—1976年)访谈提纲140-143
- 附录五: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1977年—1992年)访谈提纲143-146
- 附录六: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1993年—2000年)访谈提纲146-148
- 附录七: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2001年—至今)访谈提纲148-150
- 后记150-152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钢;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2 周学荣;关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确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王华倬;论民国时期(1927-1949年)我国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特点及其历史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4 刘昕;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重构——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5 金长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述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6 李广;马云鹏;;课程价值取向:含义、特征及其文化解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郑学华;吴燕丹;;论新时期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J];福建体育科技;2009年05期
8 陆启光;课程价值取向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9 张艳玲;张爱丽;;从自组织理论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河北学刊;2006年05期
10 陆志远;;论价值是课程论的逻辑起点[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本文编号:589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589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