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我国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09:18

  本文关键词:我国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经济转型


【摘要】:我国经济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发展过程中,涌现了大量的资源型城市,包括煤炭城市、森工城市、石油城市等等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在目前我国基本确定的118座资源型城市中,森林资源型城市的数量仅次于煤炭城市居第二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森林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林竭城衰的困难局面,已经到了森林资源枯竭的境地。2008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分三批认定了6座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以及9个森林资源枯竭的享受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县级单位,这些城市和地区都需要实施经济转型。要想打破森林资源枯竭困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其中的关键。本文选取了已经被认定的6个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作为样本,对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自1997年到2010年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论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6个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促进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为目的,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第一,对我国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况进行介绍,从总体情况、发展历程、各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基本状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几个方面对我国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第二,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分析1997年到2010年以来各个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就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了各城市的产业结构状况和就业结构状况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来展示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状况,找出其中的变动规律。总体来看,在考察期间,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是由投资来拉动的,城市经济的增长并未带来就业的增加,大多数城市反而出现了就业人数下降的趋势,同时还显示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描述的路径;第三,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各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各城市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及比较劳动生产率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认识;第四,运用结构偏离度、滞后时间指标来研究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发展的协调程度,结果显示各城市都存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现象,但就业结构发展的滞后性并不明显;第五,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导致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状态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影响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经济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6.2;F279.2;F249.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导论10-25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的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12-19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5-19
  •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19
  • 1.3 数据的来源19-20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20-22
  • 1.4.1 研究思路20
  • 1.4.2 技术路线20-22
  • 1.5 研究内容22-23
  • 1.6 研究的主要方法23-25
  • 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的理论基础25-32
  • 2.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动因25-28
  • 2.1.1 需求因素25-26
  • 2.1.2 供给因素26-27
  • 2.1.3 技术进步因素27-28
  • 2.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一般规律28-30
  • 2.2.1 配第——克拉克定理28
  • 2.2.2 库兹涅茨法则28-29
  • 2.2.3 钱纳里—塞尔奎因国际标准结构29-30
  • 2.3 相关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30-32
  • 3.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概况32-44
  • 3.1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历程32-34
  • 3.2 发展概况34-40
  • 3.2.1 地理位置34-36
  • 3.2.2 自然资源36-37
  • 3.2.3 人口37-38
  • 3.2.4 经济状况38-40
  • 3.3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40-44
  • 3.3.1 森林资源枯竭引发后续资源不足40-41
  • 3.3.2 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经济发展失衡41
  • 3.3.3 森工企业负担沉重以致经济效益低下41-42
  • 3.3.4 就业矛盾突出导致再就业压力大42-43
  • 3.3.5 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43-44
  • 4.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分析44-85
  • 4.1 就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44-59
  • 4.1.1 函数的建立44-45
  • 4.1.2 计算结果45-58
  • 4.1.3 结果分析58-59
  • 4.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的一般关系59-61
  • 4.2.1 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59-60
  • 4.2.2 就业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60-61
  • 4.3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状况61-85
  • 4.3.1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发展状况61-69
  • 4.3.2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结构发展状况69-76
  • 4.3.3 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比较76-82
  • 4.3.4 两种结构变动关系对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影响82-85
  • 5.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性分析85-107
  • 5.1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85-92
  • 5.1.1 相关系数计算85-89
  • 5.1.2 计算结果分析89-92
  • 5.2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状况92-99
  • 5.2.1 就业弹性作用的一般机理92-93
  • 5.2.2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就业弹性状况93-99
  • 5.3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状况99-107
  • 5.3.1 比较劳动生产率作用的一般机理99-100
  • 5.3.2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状况100-106
  • 5.3.3 比较劳动生产率对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影响106-107
  • 6.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协调性分析107-122
  • 6.1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状况107-108
  • 6.2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108-115
  • 6.2.1 伊春市108-109
  • 6.2.2 白山市109-110
  • 6.2.3 敦化市110-111
  • 6.2.4 大兴安岭地区111-112
  • 6.2.5 五大连池市112-113
  • 6.2.6 阿尔山市113-114
  • 6.2.7 小结114-115
  • 6.2.8 结构偏离度对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影响115
  • 6.3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结构滞后时间测度115-122
  • 6.3.1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法115-116
  • 6.3.2 样本选择116-117
  • 6.3.3 灰色关联度计算117-119
  • 6.3.4 计算结果分析119-122
  • 7.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22-131
  • 7.1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22-126
  • 7.1.1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不足122-123
  • 7.1.2 经济结构发展不均衡123-124
  • 7.1.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差引发结构性失业124
  • 7.1.4 第二产业的增长方式选择不当压缩了就业空间124-125
  • 7.1.5 第三产业的低水平发展导致无法大量吸纳就业125-126
  • 7.2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中存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126-131
  • 7.2.1 沉淀成本导致城市经济发展路径依赖126-128
  • 7.2.2 体制性矛盾突出128-129
  • 7.2.3 利益机制不顺引发产业转型滞后129-131
  • 8. 促进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131-136
  • 8.1 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131
  • 8.2 实施就业优先策略131-132
  • 8.3 大力扶植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以增加就业吸纳能力132-133
  • 8.4 合理发展第二产业133
  • 8.5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133-134
  • 8.6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就业的后顾之忧134-135
  • 8.7 多方位拓展再就业渠道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135-136
  • 9. 主要研究结论与不足136-138
  • 9.1 主要研究结论136
  • 9.2 创新点136-137
  • 9.3 本文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37-138
  • 参考文献138-143
  • 个人简介143-144
  • 导师简介144-145
  • 获得成果目录145-146
  • 致谢1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凤君;王之盈;;就业结构非农化与农业发展的研究观点[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2 张春林;宋岭;;浅谈工业化与化解新疆“三农”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08期

3 李大胜;李琴;;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03期

4 姜峰;赵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谐度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年11期

5 沙鸣;于相春;;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及调整的实证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金剑;陈秋月;张帆;;第一产业就业的产业特性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3期

7 韩洪云;史中美;;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性分析——基于陕西省眉县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04期

8 刘旺鸿;;新疆兵团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李焕芝;黄明凤;;新疆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1年08期

10 张晓辉;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诚固;韩守庆;郑文升;王晓芳;;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城市发展模式及途径——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30分会场论文集[C];2003年

2 李诚固;郑文升;王晓芳;;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金笠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规划[A];城市土地利用和农地保护——'96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究会论文集[C];1996年

4 林传华;;能源工业城市的转型与环境保护[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黄毅翎;唐子来;;全球化进程中苏锡常三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钟;;重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A];历史科学与城市发展——重庆城市史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罗勇;;城市经济与环境双赢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物流用地可按揭——深圳出台政策扶持物流业用地[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14期-32期(2002年1月-2003年1月)[C];2002年

9 刘小军;涂俊;;发展低碳经济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天津市经济增长与产业能源消费实证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10 吴林祖;;城市化进程中的水文效应及对城市防洪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城市防洪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卜勇;宜居型城市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N];盘锦日报;2006年

2 记者 杨宝迪;崔杰会见加拿大客人[N];长春日报;2009年

3 中共海陵区委副书记、区政协主席、区委政法委书记 叶海波;城市化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N];泰州日报;2007年

4 夏永亮;“超级城市”房价难跌 产业发展起决定作用[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5 苗丽静;做好产业集群规划 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N];光明日报;2006年

6 谢丽佳;城市化加速但仍显滞后 发展面临挑战[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雷汉发邋通讯员 崔立卿;石家庄:集约管理增强城市活力[N];经济日报;2008年

8 余德进;吉利为何在兰州建汽车城[N];西部时报;2010年

9 雷汉发;优化布局结构 增强整体实力[N];经济日报;2007年

10 秦岭;陈淮:城市需要“分工互补”[N];中华建筑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蕾;我国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李平;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仲秋;我国就业结构合理性的人口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5 刘秉镰;基于经济发展关联机制的城市物流规划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6 张春敏;论我国就业结构的矛盾及其调整[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吴春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李雨潼;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楠;金融发展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影响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海勤;中国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洪;高新区建设与城市产业结构优化[D];广西大学;2005年

2 郭承龙;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3 徐萍;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以南京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4 陈丽红;美国大都市区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研究(1920—1970)[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来华英;港口城市产业结构演进及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宁;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D];清华大学;2010年

7 吴婷;干旱区城市产业结构趋势分析及调整策略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D];新疆大学;2004年

8 吴春红;东北老工业基地女性就业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吕秀杰;矿业城市经济转型时期就业问题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10 黄锋;FDI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98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598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a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