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基于知识网络的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13:02

  本文关键词:基于知识网络的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创新型大学 一流学科 知识网络 生成机理 治理策略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成为社会的知识中枢。以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利用自身研究成果,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强化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引发了大学的第二次学术革命,催生了创新型大学的发展模式。目前,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创业创新相结合的创新型大学发展模式,正在成为学院界的榜样。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创新型大学建设,一些世界知名大学也积极向创新型大学转型。 我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出台多项规划和措施,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虽然国家已经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有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但对于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前许多中国大学还没有明确思路,还在积极探索中。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践,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型大学的发展为中国大学迈向世界一流水平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参考模式。学科是大学的肌体和细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最终是个学科接轨的问题,要建设创新型大学首先要建设一流学科。因此,对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以知识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引入社会网络理论、组织成长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多种理论和方法,从内部知识网络、外部知识网络和内外部知识网络耦合三个视角深入分析了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的生成机理,进而提出了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的治理策略。 首先,本文分析了大学职能的演进及各类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凝练了创新型大学的典型特征。总结了对学科内涵的界定,回顾了大学学科的演进历程。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成长理论、知识管理理论迁移到研究中,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界定了创新型大学、学科、一流学科、生成、知识、学科知识网络等核心概念,分析了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知识网络的功能及连接,总结了创新型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揭示了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的生成本质,提出了全文的研究架构。 其次,从知识管理理论和社会网络的理论方法出发,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学科内部知识网络的内涵及成因,探讨了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内部知识网络的知识传播、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活动。选取了H大学D学科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分析了学科内部知识网络的演化和特征,进而从内部知识网络视角揭示了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的生成机理。从外部知识网络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三个构面对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的外部知识网络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概念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进行问卷调查和回收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详细论证了假设中提出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和作用方式,并据此对模型和假设进行了检验,揭示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与实际效应。 再次,提出了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和演化机理理论模型,选取H大学W学科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纵向的精致案例研究,从初创期、恢复发展期、改革创新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详细分析了学科的发展演化进程,对案例学科的成长规律进行了总结,并通过多个案例对结论进行了验证。 最后,结合当前我国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分别从内部知识网络、外部知识网络及内外部知识网络耦合三个角度提出了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的治理策略。
【关键词】:创新型大学 一流学科 知识网络 生成机理 治理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7.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7
  • 第1章 绪论17-35
  • 1.1 问题的提出17-19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9-20
  • 1.2.1 研究目的19
  • 1.2.2 研究意义19-2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20-31
  • 1.3.1 大学职能转变研究20-21
  • 1.3.2 创新型大学研究21-23
  • 1.3.3 一流学科生成研究23-25
  • 1.3.4 知识网络研究25-29
  • 1.3.5 研究现状述评29-31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31-33
  • 1.4.1 研究内容31-32
  • 1.4.2 论文结构32-33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33-35
  • 1.5.1 研究方法33-34
  • 1.5.2 技术路线34-35
  • 第2章 理论迁移与理论架构35-59
  • 2.1 大学职能的演进35-42
  • 2.1.1 教学型大学的出现和主要特征35-36
  • 2.1.2 研究型大学的形成和主要特征36-37
  • 2.1.3 创新型大学的兴起和主要特征37-40
  • 2.1.4 创新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关系40-42
  • 2.2 大学学科的内涵及演进42-45
  • 2.2.1 大学学科的内涵42-43
  • 2.2.2 大学学科的演进43-45
  • 2.3 理论迁移及其应用45-51
  • 2.3.1 社会网络理论45-48
  • 2.3.2 组织成长理论48-50
  • 2.3.3 知识管理理论50-51
  • 2.4 理论架构51-58
  • 2.4.1 核心概念内涵51-53
  • 2.4.2 创新型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53
  • 2.4.3 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的生成本质53-54
  • 2.4.4 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知识网络的功能及连接54-57
  • 2.4.5 研究架构57-58
  • 2.5 本章小结58-59
  • 第3章 基于内部知识网络的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机理59-79
  • 3.1 学科内部知识网络的内涵及成因59-60
  • 3.1.1 学科内部知识网络的内涵59
  • 3.1.2 学科内部知识网络的成因59-60
  • 3.2 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内部知识网络的知识活动60-65
  • 3.2.1 知识传播60-62
  • 3.2.2 知识生产62-64
  • 3.2.3 知识应用64-65
  • 3.3 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的案例分析65-78
  • 3.3.1 典型案例选择65-66
  • 3.3.2 时间维度构建66-67
  • 3.3.3 网络结构演化67-69
  • 3.3.4 网络特征测度69-75
  • 3.3.5 案例学科讨论75-78
  • 3.4 本章小结78-79
  • 第4章 基于外部知识网络的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机理79-100
  • 4.1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79-85
  • 4.1.1 概念模型构建79-80
  • 4.1.2 研究假设提出80-85
  • 4.2 变量测量与研究设计85-87
  • 4.2.1 变量测量85
  • 4.2.2 数据收集85-86
  • 4.2.3 研究方法86-87
  • 4.3 数据处理和初步分析87-92
  • 4.3.1 样本基本数据分析87-89
  • 4.3.2 信度和效度检验89-92
  • 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92-99
  • 4.4.1 模型拟合92-94
  • 4.4.2 模型修正94-96
  • 4.4.3 假设检验96-97
  • 4.4.4 结果分析97-99
  • 4.5 本章小结99-100
  • 第5章 基于内外部知识网络耦合的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机理100-116
  • 5.1 分析框架100-101
  • 5.2 研究方法101-104
  • 5.2.1 案例选择101-102
  • 5.2.2 数据来源102
  • 5.2.3 数据分析102-104
  • 5.3 案例分析104-109
  • 5.3.1 初创期104
  • 5.3.2 恢复发展期104-105
  • 5.3.3 改革创新期105-106
  • 5.3.4 成熟期106-109
  • 5.4 案例讨论109-115
  • 5.4.1 学科发展阶段性特征109-110
  • 5.4.2 内外部知识网络协同110-113
  • 5.4.3 网络治理机制构建113-115
  • 5.5 本章小结115-116
  • 第6章 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的治理策略116-124
  • 6.1 基于内部知识网络分析的治理策略116-118
  • 6.1.1 营造知识共享文化116-117
  • 6.1.2 坚持适度中心度117
  • 6.1.3 保持适中结构洞117-118
  • 6.2 基于外部知识网络分析的治理策略118-120
  • 6.2.1 占据中心位置118-119
  • 6.2.2 培育关系资本119-120
  • 6.2.3 打造共同愿景120
  • 6.3 基于内外部知识网络耦合分析的治理策略120-123
  • 6.3.1 制定网络战略120-121
  • 6.3.2 变革组织结构121-122
  • 6.3.3 加强网络管理122-123
  • 6.4 本章小结123-124
  • 结论124-126
  • 参考文献126-142
  • 附录142-147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47-149
  • 致谢149-150
  • 个人简历1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海波;;构建创新型大学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4期

2 蒋亦元;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是进行创造的前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7年02期

3 李丽,毛瑶五;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6期

4 马洪连,王健,谭国真;扩展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5 舒晓波,杨艳红;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创新[J];职教论坛;2004年24期

6 朱新义;彭文晓;周宗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教师的素质[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4年05期

7 张玉霞;试论心理素质的价值定位及其教育培养[J];教育探索;2005年02期

8 商华;试论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北方经贸;2005年04期

9 刘洪仁,陈淑婷;深化教育改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年01期

10 周绍森;张莹;;创造良好环境 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J];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彤颖;刘淑娟;韩凤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2 谢鳌雄;;创新型人才之我见[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雷;;发挥高等院校创新源作用推动沈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4 卫兰;;推进组胚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超群;;惟有使用创新型人才 才能打造创新型企业[A];湖北省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正军;;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烟草行业提供智力支持[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干武东;;欧洲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下册)[C];2011年

8 李鑫群;张继华;;培养创新型人才,打造创新型车间——新郑卷烟厂制丝车间打造创新型车间纪实[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俊亭;杨睿娟;;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程玉芳;;浅谈烟草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方法与途径[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一苇;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N];光明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高博;如何引进创新型人才?[N];科技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贺斌 丁莉娅;高校以培养“能用”人才为己任[N];中国财经报;2011年

4 顾玉林;任学藻:培养创新型人才[N];科技日报;2005年

5 郝荣峰;与创新型人才一起总结失败教训[N];组织人事报;2006年

6 邓海平;要着眼于培养创新型人才[N];经济日报;2008年

7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赵淑琳;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N];甘肃日报;2011年

8 王金根;建设创新型城市关键在人才[N];贵阳日报;2006年

9 记者 沈朝晖 通讯员 何兵;市人事局: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力促毕业生充分就业[N];宁波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柳路;贵州努力构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梯队[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林;基于知识网络的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郭世田;当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仇永民;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文社会维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芳;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式实践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胡凯;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主体地位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任维;焦炭流化床燃烧条件下氧化亚氮生成机理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9 高群;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生成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10 卢松泉;供应链核心企业生成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雪银;创新型人才行为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杨思玉;论我国创新型人才资源的价值及其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喻晓雪;优化地方政府创新型人才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褚楚;吉林省创新型人才引进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蔚;企业创新型人才识别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何曼;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7 麻盼盼;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提升问题探索[D];苏州大学;2012年

8 蔡李毅;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人才素质评价研究[D];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2年

9 马俊;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10 曾红;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14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614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e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