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15:03

  本文关键词: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我国 女子曲棍球 后备人才培养 体系 现状


【摘要】:尽管我国的曲棍球运动在国际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人们对于曲棍球竞技人才培养的特色与经验还尚未进行全面的总结,对其培养模式还没有系统的梳理,这严重影响了曲棍球运动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对当前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和梳理,针对现在竞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究其原因提出相应策略,不断完善我国曲棍球的管理、训练和培养体系,从不同的纬度来为我国曲棍球运动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以探索我国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研究以系统论、人才学、运动训练学、教育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支撑,运用实地考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进行系统地理论研究,对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为根据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青少年曲棍球运动的训练规律和市场规律,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职业球员及其他曲棍球人才为目标,充分体现先进的培养理念,科学合理地确定的若干要素的整合。 2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由培养的主体、培养目标、培养的外部环境、培养的要素这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四部分所组成,其中要素包括人才选材要素、训练要素、文化教育要素、竞赛要素、人才要素、管理要素、保障要素、人才输出要素。 3现阶段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是:选材时机较晚、方法不完全科学、教练员满意度不高、教练员执教经验不足、未完全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竞赛场次不足、教练员不重视文化课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4影响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影响的主要因素有曲棍球运动管理体制,曲棍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教练员队伍知识能力结构,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运动员的选材等。 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主要包括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选拔体系、训练体系和人才管理体系三大部分。其中训练体系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训练目标、训练计划、训练内容、考核标准构成。
【关键词】:我国 女子曲棍球 后备人才培养 体系 现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4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1 导论10-23
  • 1.1 选题依据10-11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3 文献综述12-23
  • 1.3.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历史演变及特征12-16
  • 1.3.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相关研究16-18
  • 1.3.3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8-20
  • 1.3.4 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相关研究20-21
  • 1.3.5 研究相关概念和理论21-23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3-26
  • 2.1 研究对象23
  • 2.2 研究方法23-26
  • 3 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研究26-45
  • 3.1 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概念界定26-28
  • 3.1.1 曲棍球后备人才26-27
  • 3.1.2 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27-28
  • 3.2 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28-38
  • 3.2.1 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分析28-29
  • 3.2.2 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分析29-30
  • 3.2.3 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外部环境分析30-32
  • 3.2.4 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要素分析32-38
  • 3.3 我国女曲后备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38-40
  • 3.4 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原则40-43
  • 3.4.1 把德育放在首位原则40
  • 3.4.2 学训结合原则40-41
  • 3.4.3 全面加特长原则41
  • 3.4.4 因材施教原则41-42
  • 3.4.5 赛练结合原则42
  • 3.4.6 持续发展原则42-43
  • 3.5 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特征43-45
  • 3.5.1 整体性43
  • 3.5.2 开放性43
  • 3.5.3 动态性43-44
  • 3.5.4 能动性44
  • 3.5.5 适应性44
  • 3.5.6 集成性44-45
  • 4 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45-68
  • 4.1 我国女子曲棍球项目的历史回顾45-46
  • 4.2 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46-64
  • 4.2.1 选材情况46-50
  • 4.2.2 人力资源情况50-54
  • 4.2.3 训练情况54-58
  • 4.2.4 竞赛58-59
  • 4.2.5 文化教育59-60
  • 4.2.6 队伍管理60-62
  • 4.2.7 后勤保障62-64
  • 4.3 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64-68
  • 4.3.1 曲棍球运动管理体制64-65
  • 4.3.2 曲棍球运动后备人才训练体系65
  • 4.3.3 教练员队伍知识能力结构65-66
  • 4.3.4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66-67
  • 4.3.5 运动员的选材67-68
  • 5 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个案分析68-76
  • 5.1 江苏扬中模式68-72
  • 5.1.1 统一思想、行动一致68-69
  • 5.1.2 优势互补、相得益彰69
  • 5.1.3 学训并重、全面发展69-70
  • 5.1.4 整合资源,科学培养人才70-71
  • 5.1.5 政策引导,形成团队优势71
  • 5.1.6 服务国少,打造一流基地71-72
  • 5.2 内蒙古莫力达瓦模式72-76
  • 5.2.1 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72-73
  • 5.2.2 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发展平台73
  • 5.2.3 挖掘潜力,强化培养锻炼队伍73-74
  • 5.2.4 全面参与,创新后备人才发展模式74
  • 5.2.5 建立曲棍球档案,传承曲棍球文化74-76
  • 6 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76-90
  • 6.1 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选拔体系76-79
  • 6.1.1 运动员选材的内容与要求76-77
  • 6.1.2 女子曲棍球运动员选材指标77-78
  • 6.1.3 女子曲棍球运动员选材的阶段78-79
  • 6.2 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训练体系79-86
  • 6.2.1 训练目标80
  • 6.2.2 训练计划80-81
  • 6.2.3 训练内容81-85
  • 6.2.4 考核标准85-86
  • 6.3 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管理体系86-90
  • 6.3.1 运动员的管理86-87
  • 6.3.2 教练员的管理87-88
  • 6.3.3 后勤的管理88
  • 6.3.4 运动员退役的管理88-90
  • 7 结论90-91
  • 参考文献91-94
  • 附录94-105
  • 附件1:专家调查问卷194-97
  • 附件2:专家调查问卷297-101
  • 附件3101-105
  • 后记105-10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峰,沈永辉;浅析体育科技人才结构,把握体育人才培养方向[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2期

2 董静;董国永;郭敏;;对我国当前形势下“体教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4期

3 代赤彬;熊炎;郭敏刚;;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学校体育一体化必要性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年03期

4 刘新征;;对我国竞技体育现状及改革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1期

5 郑援朝;;关于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年01期

6 侯正庆;世界曲棍球运动和发展[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7 池建;再论竞技体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8 王章明,李建设,郑瑶;论竞技体育良性发展的运作理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张庆宝,李晓庆,吕梅;对我国男子排球后备人才现状与培养方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杨桦,孙淑惠,舒为平,魏万珍;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本文编号:625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625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1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