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18:13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说服 教育传播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过程 价值观教育


【摘要】:通过教育者的有效说服从而达到受教育者的自觉接受,这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水平的重要依据。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高度关注教育者的“说”与受教育者的“服”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特别是应当认真研究作为输入因素的“说”与作为输出结果的“服”之间的传播过程及其要素条件,只有如此,方能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架、载体搭建、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出最大教育效能。 作为教育学和传播学的学科交叉,教育传播,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为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以教育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为理论支撑,采用传播学的视角和基本理论去研究教育过程。从教育传播功能的角度进行分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为了实现说服功能的教育传播形态。作为一种说服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个体认知、情感态度、行为选择的全过程,亦即,教育者将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信息符号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渠道传递给学生,对其思维、态度、价值观和行动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促使其发生变化,并自觉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本研究的“说服传播”,摈弃了传统意义上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局限,而从教育效果的视角,作为一种教育传播的形态,来系统地分析和反思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研究的目标群体是当代大学生,从传播学的视角,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理论,将“受众中心”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整个过程之中。聚焦说服传播,立足学生接受,使我们真正地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鲜活的个人,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始终围绕大学生从认知内化为态度再实现行动这条主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说服传播进行结构、要素、过程、机制及其环境的分析,系统性地把握和有效地整合说服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将思想教育的内容真正地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并通过实践引导和氛围营造实现个体的自觉行动。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科学化水平,也有助于提高实际工作的针对性。 本研究聚焦于四个问题:一是如何唤起注意?使学生在信息泛滥、价值多元的今天能够关注和聚焦于核心价值,并有效预判和解决学生的选择性接受、理解和误读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效接受?即说服个体的过程探讨。基于学生头脑中既有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将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个体意识或行动动机。一方面是态度的改变,态度取向上的或者是程度上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态度和行为间的转化,知情意信行之间的递进关系。三是如何形成氛围?即形成群体说服力和社会说服力的过程探讨。深入探讨形成组织氛围的关键性因素和机制,深入分析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旨在形成主动的、积极的、持久的集体影响力。总结大众传播途径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内在方式,给予社会舆论引导以启发。四是如何自觉追寻?形成良好的行为后效,是有效说服传播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就是说,教育的结果应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开始,对内化的价值具备持久的判断力,进而形成行为的理性自觉。这既是教育行为的最终目的,也是贯穿于教育行为始末,并体现在教育实施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的原则和要求。 从结构上看,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由五个章节构成。 第一部分,呈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理论图景。在梳理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而不服的现状和原因之后,明确了当代社会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基于此,引出了本文的核心概念,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进行界定和分析。 第二部分,展现了中西方思想教育说服传播实践的历史图景。在回溯历史中,对西方政治社会化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一方面试图在比较中寻找突破口,另一方面在回溯历史中总结和汲取有效说服传播的成功经验,为增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经验借鉴。 第三部分,作为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分别从构成要素、教育过程和运作机制三个方面来回答了如今何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的现实问题。首先,分别从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两个不同维度,细致地勾勒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过程的总体框架。其次,围绕个体、群体和社会三条脉络逐层展开。在微观层面,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个体的态度形成和内化的一般过程和机制;在中观层面,运用组织传播和组织行为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在教育过程中个体与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在宏观层面,运用大众传播学的分析方法,借鉴和总结了社会思潮对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内在机理,探讨社会舆论引导的策略和方法。最后,深入分析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说服传播的运作机制及其效果,探析了教育过程中各相关因素间的耦合,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协调运转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说服 教育传播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过程 价值观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导论11-31
  • 选题依据11-17
  • 1、基于一个教育的核心主题:青年人的社会认同11-13
  • 2、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使命:聚焦教育的有效性13-15
  • 3、基于系统观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过程的多学科解读15-17
  • 二、文献综述17-26
  • 1、关于教育传播的研究17-18
  • 2、关于政治传播的研究18-20
  • 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研究20-21
  • 4、关于说服理论的研究21-25
  • 5、关于说服传播的研究25-26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26-29
  • 注释29-31
  • 第一章 直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和“服”31-53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31-41
  •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31-34
  •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问题探析34-37
  •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37-41
  •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理论图景41-50
  • 一、基本概念梳理:传播、教育、教育传播和说服传播41-43
  • 二、说服传播的界定43-46
  • (一)学科视角比较:教育学中的说服教育与传播学中的说服传播43
  • (二) 形态类别比较:压制传播、迎合传播和说服传播43-45
  • (三) 内涵界定45-46
  • 三、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特性46-48
  • 四、说服传播效果的判断标准48-50
  • 注释50-53
  • 第二章 中西方政治教育中说服传播历程的回溯考察53-80
  • 第一节 西方政治社会化中的说服传播53-62
  • 一、西方早期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活动53-54
  • 二、西方当代政治社会化及其说服传播的经验54-62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历史考察62-72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62-67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67-70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70-72
  • 第三节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经验借鉴72-78
  • 一、策略性地发挥灌输的有效作用72-74
  • 二、通俗易懂和形象生动的话语体系74-76
  • 三、多元渗透的说服传播方式76-78
  • 注释78-80
  •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要素80-109
  • 第一节 说服传播过程的要素解读80-91
  • 一、传播学视野的要素解读81-89
  • 二、社会心理学的要素解读89-91
  • 第二节 说服传播的教育对象:从“孤立被动的受众”到“积极主动的受众”91-99
  • 一、教育对象的选择性过程91-95
  • 二、影响选择性过程的因素95-99
  • 第三节 说服传播的形态: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99-108
  • 一、“新媒体”的诞生99-100
  • 二、传播技术变革带来的说服传播方式的转型100-101
  • 三、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影响力的逻辑要求101-108
  • 注释108-109
  •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过程109-142
  • 第一节 个体的说服传播模式109-119
  • 一、说服传播模式的构建109-111
  • 二、说服传播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111-119
  • 第二节 群体中的说服传播过程119-129
  • 一、需求:群体说服传播影响力的动因119-121
  • 二、群体说服传播影响力形成的直接因素121-127
  • 三、仪式:构建组织说服传播影响力的重要载体127-129
  • 第三节 社会中的说服传播过程129-140
  • 一、影响青年学生价值观的说服传播方式129-130
  • 二、影响青年价值观的主要特征130-133
  • 三、形成说服传播影响力的表现形式133-137
  • 四、社会舆论:构建社会说服传播影响力的关键途径137-140
  • 注释140-142
  • 第五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的运作机制142-165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机制142-144
  •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机制的内在运作方式144-157
  • 一、吸引机制144-147
  • 二、行为引导机制147-151
  • 三、沟通反馈机制151-155
  • 四、交互协同机制155-157
  • 第三节 构建说服传播有效运作的支撑体系157-163
  • 一、构建社会整合说服传播体系是核心理念157-159
  • 二、准确定位目标学生需求是前提条件159-160
  • 三、说服传播者身体力行提升说服能力是关键因素160-162
  • 四、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是推动力162-163
  • 五、社会规范和管理制度建设是保障163
  • 注释163-165
  • 结语165-167
  • 参考文献167-177
  • 后记177-1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文庠;说服学的源起和发展趋向──从亚里士多德的“信誉证明(Ethos)”、“情感证明(Pathos)”、“逻辑证明(Logos)”三手段谈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2 杨柳新;;大学的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4期

3 罗月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姜小彬;传媒,在追寻目标受众中走向成熟[J];传媒观察;2003年04期

5 张兰欣;;浅论说服传播的思想教育功能[J];当代传播;2007年05期

6 徐瑾;;试论主流价值观在高校的整合教育传播[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2期

7 周元明;;论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及现实启示[J];高教探索;2010年02期

8 张宏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王敬红;;“意见领袖”观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10 马正平;;国外社会思潮的传播与控制——基于高校环境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春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阮东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3 姜洁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本文编号:626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626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5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