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撒拉族民族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04:06

  本文关键词:撒拉族民族认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撒拉族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和谐共存


【摘要】:民族认同是当前国内外人文社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随着国内各民族联系的增多和城市化的推进,各民族在共同繁荣发展的同时,人们更加强调自身的民族认同,更加注重维护本民族的形象,从而彰显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为了维护国家的完整和统一,国家也在努力建构全体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因此,如何在深化和拓展国家内在统一性的同时,保障各民族特性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形成各民族在统一国家范围内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格局,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处于多民族地区且有独特历史文化的撒拉族民族认同的深入研究,对已有的民族认同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民族认同的系统研究提供个案分析和学术资料。 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并对论文中的概念与相关理论进行了界定和说明,之后对相关的研究现状展开了梳理及述评,最后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田野点选择。 第二章对撒拉族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概述,主要结合民族认同对撒拉族的族源、人口及分布、民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从而交代了撒拉族民族认同研究的民族情况和社会背景。 第三章从历史的角度对撒拉族的民族身份进行了分析。本章研究了撒拉族自其先民定居循化地区以来,其民族身份经历的一系列变化:从带有军事性质的部落发展成为民族,从“客居者”的身份而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公民,从被视为“番”或“回”的分支而被正名为撒拉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这其中,伊斯兰教、民族发源地街子、基层社会组织及语言在维持撒拉族民族边界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章对撒拉族民族认同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章通过居住格局、民族语言、族际通婚及交友情况、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对撒拉族的民族认同进行了现实考察,表明撒拉族在当前社会中具有较强的民族认同。 第五章对撒拉族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章指出,历史记忆、族际互动、国家权力及民族精英在建构和维持撒拉族民族认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着作用的,虽然每一种因素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但每种因素的作用都具有长期性,而且这种作用往往是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 第六章对撒拉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存进行了分析。本章在对撒拉族国家认同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撒拉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接着阐述了撒拉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存的启示,指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对于实现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存的作用。 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的一些基本观点做了进一步阐释,指出了认同的情境性和复杂性,并结合撒拉族民族认同研究对已有的民族认同理论进行了总结,指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可以和谐共存的,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同时还对本文研究的不足和今后仍需努力的方面做了说明,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撒拉族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和谐共存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5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41
  •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12-14
  • 一、理论意义13
  • 二、现实意义13-14
  •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14-25
  • 一、认同的涵义14-16
  • 二、民族认同的涵义16-17
  • 三、民族认同的主要理论17-22
  • 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22-25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25-34
  • 一、关于民族认同的研究26-28
  • 二、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研究28-32
  • 三、关于撒拉族民族认同的研究32-34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田野点选择34-41
  • 一、研究方法34-37
  • 二、田野点选择37-41
  • 第二章 撒拉族概说41-59
  • 第一节 撒拉族的族源41-44
  • 一、撒拉族先民迁徙的时间41-42
  • 二、撒拉族先民迁徙的出发点42
  • 三、撒拉族先民东迁前的身份和东迁原因42-44
  • 第二节 撒拉族的人口及分布44-51
  • 一、撒拉族人口数量的变迁44-46
  • 二、撒拉族的人口结构46-50
  • 三、撒拉族的人口分布50-51
  • 第三节 撒拉族的民族特征51-59
  • 一、语言51-52
  • 二、宗教信仰52-53
  • 三、居住习俗53-55
  • 四、服饰文化55-56
  • 五、婚姻习俗56-59
  • 第三章 撒拉族民族身份的历史演变59-80
  • 第一节 中央政权统治下撒拉族民族身份的变迁59-71
  • 一、蒙元时期撒拉族的民族身份59-61
  • 二、明代撒拉族的民族身份61-63
  • 三、清代撒拉族的民族身份63-66
  • 四、民国时期撒拉族的民族身份66-69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撒拉族的民族身份69-71
  • 第二节 历史上撒拉族民族边界的维持71-80
  • 一、伊斯兰教在维持撒拉族民族边界中的作用71-73
  • 二、撒拉族发源地街子在维持撒拉族民族边界中的作用73-75
  • 三、基层社会组织在维持撒拉族民族边界中的作用75-78
  • 四、语言对撒拉族民族边界的维持78-80
  • 第四章 撒拉族民族认同的现实考察80-117
  • 第一节 居住格局与民族认同81-89
  • 一、循化县四大民族的整体居住格局81-82
  • 二、积石镇四大民族的居住格局82-85
  • 三、撒拉族社会内部的居住格局85
  • 四、撒拉族成员的择邻意愿85-89
  • 第二节 语言使用与民族认同89-97
  • 一、民族语言的掌握情况89-92
  • 二、撒拉族成员对本族语言的评价92-94
  • 三、各民族相互交流时的语言使用情况94-97
  • 第三节 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与民族认同97-102
  • 一、宗教信仰97-100
  • 二、风俗习惯100-102
  • 第四节 族际通婚及交友情况中的民族认同102-110
  • 一、撒拉族对其他民族的了解102-104
  • 二、撒拉族的族际通婚104-107
  • 三、撒拉族个体的交友情况107-110
  • 第五节 民族自豪感110-117
  • 一、民族自豪感110-112
  • 二、撒拉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112-117
  • 第五章 影响撒拉族民族认同的几个突出要素117-142
  • 第一节 集体记忆对撒拉族民族认同的影响117-125
  • 一、骆驼泉的传说118-122
  • 二、传统婚礼中的骆驼戏122-125
  • 第二节 族际互动对撒拉族民族认同的影响125-131
  • 一、撒拉族与藏、回、汉等民族的关系126-129
  • 二、族际互动对撒拉族民族认同的影响129-131
  • 第三节 国家权力对撒拉族民族认同的影响131-136
  • 一、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对撒拉族民族认同的影响132-133
  • 二、民族政策对撒拉族民族认同的影响133-136
  • 第四节 民族精英对撒拉族民族认同的影响136-142
  • 一、民族精英对撒拉族民族认同的影响136-139
  • 二、民族精英对撒拉族国家认同的影响139-142
  • 第六章 撒拉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存142-181
  • 第一节 撒拉族国家认同的现状142-161
  • 一、国家自豪感143-146
  • 二、乡村基层政府权威影响下的国家认同146-151
  • 三、人们对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了解和评价151-156
  • 四、国际争端情境下的国家认同156-161
  • 第二节 撒拉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161-168
  • 一、撒拉族认同的层次性161-163
  • 二、撒拉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联系163-165
  • 三、宗教在撒拉族双重认同中的作用165-168
  • 第三节 撒拉族双重认同和谐共存的启示168-181
  •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存的物质基础169-171
  • 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存的政治保障171-173
  • 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存的文化支撑173-175
  • 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存的社会氛围175-177
  • 五、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存的教育辅助177-179
  • 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存的媒体影响179-181
  • 结语181-187
  • 一、认同的情境性和复杂性181-183
  • 二、撒拉族民族认同的主观性和客观性183-185
  • 三、撒拉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性185-187
  • 参考文献187-193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193-194
  • 致谢1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金云;;合法性与政府权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2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4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阿兰·图雷纳,陈思;20世纪的社会转型[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02期

6 吴鲁平;刘涵慧;王静;;公民国家认同的特点及其与对外接纳度的关系研究——来自ISSP(2003)的证据[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0年01期

7 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鸣,李远龙;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9 高永久;丁生忠;;集体记忆与民族亲和力的建构——以兰州西关清真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都永浩;;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09年

3 李瑞君;当代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南长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28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628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0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