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新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及其走向

发布时间:2017-08-17 11:00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及其走向


  更多相关文章: 新中国大学 政治文化 变迁 未来走向


【摘要】:政治文化的研究缘起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然而有趣的是,学者们普遍接受政治亚文化状态的存在,但是对特定组织、特定群体的政治亚文化研究却涉及较少。现代大学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在特定的外部宏观环境(如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等)和内在微观因素(如组织目标、文化等)影响下,内部参与主体对政治体系产生特有的价值态度、行为取向或心理因素,从而会形成富含自身特征的政治亚文化现象和特征。本研究试图以大学政治文化为研究主题,界定其概念、特征与影响因素,厘清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轨迹,并探寻其变迁机制和未来走向。 本研究以结构功能主义分析作为理论框架,采用归纳演绎法,在辨析政治文化三种视角基础上,提炼出大学政治文化狭义心理内涵、政治亚文化属性、富含运行特征烙印、菁英阶层政治文化、经由大学特定环境中的政治社会化而传递与嬗变,以及与外在环境互动影响的六个特征,并由此界定大学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 遵循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在1949年至1965年间新中国高等教育探索阶段、1966年至1976年间高等教育停滞挫折阶段、1976年至1992年间高等教育发展思路转变阶段和1992年以后的高等教育快速腾飞阶段,新中国大学政治文化表现出迥异的变迁轨迹。本研究建构了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机制理论模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及二者的交互作用,通过影响大学治理运行模式,影响大学内部参与主体角色定位,从而导致了参与主体政治态度、政治信念逐渐发生迁移。 本研究还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编制大学政治文化调查问卷,向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五所高校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869份。统计分析结果呈现了当前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现象和特征,教师员工与学生之间、不同类群的学生之间、不同类群的教工之间,对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政治过程和政治活动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与1992年以来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轨迹相吻合,呈现出 参与式氛围‖浓厚、 改革型‖意愿强烈的基本特征。本研究还构筑了理论简化模型,经变量的操作化,统计数据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据此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机制得以一定程度的检验。 本研究认为,未来中国大学政治文化将呈现出参与式政治文化的深度不断得以强化、创新型政治文化的理念得以不断聚焦,以及和谐性政治文化的内涵得以不断弘扬的总体发展走向。本研究最后还讨论了三个研究局限,并对未来本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与设想。
【关键词】:新中国大学 政治文化 变迁 未来走向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9.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2
  • 一、 研究问题的缘起12-13
  • 二、 研究意义13-14
  • 1、本研究的理论意义13-14
  • 2、本研究的现实意义14
  • 三、 研究目标14
  • 四、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14-18
  • 1、 理论分析框架——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框架的导入14-17
  • 2、 研究方法17-18
  • 五、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18-19
  • 六、 主要研究内容19-20
  • 七、 学术创新价值20-22
  • 1、 研究选题上的开拓21
  • 2、 研究理论上的创新21
  • 3、 研究方法上的尝试21-22
  • 第二章 大学政治文化的内涵辨析22-52
  •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概念解析22-29
  • 一、 政治文化的概念与分类22-26
  • 二、 影响因素26-29
  • 1、 国家制度层面因素26-27
  • 2、 组织运行层面因素27-29
  • 第二节 政治亚文化辨析29-33
  • 一、 政治亚文化概念29-30
  • 二、 政治亚文化的基本特征30-31
  • 1、 群体性30
  • 2、 异质性30-31
  • 3、 变迁性31
  • 三、 政治亚文化分类31-33
  • 第三节 大学的基本运行特征33-37
  • 一、 知识探索和学术自主的基本逻辑34-35
  • 二、 大学运行中政府的介入、调节和管控35-37
  • 1、 设定政策和颁布法律法规35-36
  • 2、 经费资源资助36
  • 3、 设立专门机构协调大学、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36-37
  • 三、 菁英人才聚集和专家权威治学37
  • 第四节 大学政治文化的概念界定37-42
  • 一、 对现有大学政治文化概念研究的比较和辨析38-41
  • 二、 大学政治文化的属性特征与概念界定41-42
  • 1、 属性特征41-42
  • 2、 概念界定42
  • 第五节 大学政治文化的影响因素42-46
  • 一、 政治因素42-43
  • 二、 经济因素43-44
  • 三、 文化因素44-45
  • 四、 社会因素45-46
  • 五、 大学功能因素46
  • 第六节 大学政治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比较与辨析46-52
  • 一、 内涵辨析47-48
  • 二、 特征辨析48
  • 三、 功能辨析48-50
  • 四、 研究视角辨析50-52
  • 第三章 新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轨迹与机制52-83
  • 第一节 新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52-55
  • 第二节 1949 年-1965 年间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轨迹55-61
  • 一、 国家政治体制的特征和方针政策的变化55-57
  • 1、 政治体制确立55
  • 2、 政治运动频繁55-57
  • 二、 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57
  • 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57-58
  • 四、 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化轨迹58-61
  • 第三节 1966 年-1976 年间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轨迹61-65
  • 一、 国家政治体制的特征和方针政策的变化61
  • 二、 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61-62
  • 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62-63
  • 四、 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化轨迹63-65
  • 第四节 1977 年-1992 年间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轨迹65-70
  • 一、 国家政治体制的特征和方针政策的变化65-66
  • 二、 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66-67
  • 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67-68
  • 四、 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化轨迹68-70
  • 第五节 1992 年至今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轨迹70-77
  • 一、 国家政治体制的特征和方针政策的变化70-71
  • 二、 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71-72
  • 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72-74
  • 四、 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化轨迹74-77
  • 第六节 新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机制77-83
  • 一、 大学内部参与主体的角色变迁影响着大学政治文化的演变77-79
  • 二、 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变迁影响着内部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79
  • 三、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大学的功能定位79-81
  • 四、 经济发展与政策法规的互动效应对高校管理体制和大学功能的影响81-83
  • 第四章 当前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特征与比较83-140
  • 第一节 研究设计83-86
  • 一、 研究方法选择83-84
  • 二、 样本选择84-85
  • 三、 问卷编制85-86
  •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86-89
  • 第三节 统计分析89-132
  • 一、 政治认知情况分析89-104
  • 1、 政治认知总体分析89-94
  • 2、 不同类群学生的政治认知比较分析94-99
  • 3、 不同类群教师员工的政治认知比较分析99-104
  • 二、 政治情感情况分析104-118
  • 1、 政治情感总体分析104-108
  • 2、 不同类群学生的政治情感比较分析108-113
  • 3、 不同类群教师员工的政治情感比较分析113-118
  • 三、 政治评价情况分析118-132
  • 1、 政治评价总体分析118-122
  • 2、 不同类群学生的政治评价比较分析122-127
  • 3、 不同类群教师员工的政治评价比较分析127-132
  • 第四节 比较研究与结果讨论132-140
  • 一、 中国大学政治文化中“参与式氛围”浓厚133-134
  • 二、 中国大学政治文化中“改革型意愿”强烈134-136
  • 三、 经济水平与政治发展的交互决定了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基本形态136-140
  • 第五章 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未来走向与建设140-156
  • 第一节 中国大学政治文化未来发展的时代背景140-144
  • 一、 全球化使得一国无法孤立运行,专权主义的影响力逐渐降低140-141
  • 二、 网络化改变了民众的人际交往方式,,政治参与在两个层面得以展开141-142
  • 三、 社会碎片化强化了民众的自我意识,社会结构得以加速分化转型142-144
  • 第二节 中国大学政治文化未来发展的宏微观环境144-147
  • 一、 宏观环境: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合力推进144-145
  • 二、 微观环境:大学理念的回归与大学自治的深化145-147
  • 第三节 中国大学政治文化未来发展的走向与特征147-151
  • 一、 参与式文化的深度不断得以强化148-149
  • 二、 创新型文化的理念不断得以聚焦149-150
  • 三、 和谐态文化的精神不断得以弘扬150-151
  • 第四节 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建设与维护151-156
  • 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护大学政治文化发展基础151-152
  • 二、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文化:维护大学政治文化能力供给152-154
  • 三、 强化大学内部参与主体使命观:维护大学政治文化健康方向154
  • 四、 塑造大学政治社会化氛围:维护大学政治文化标杆价值154-156
  • 结论156-159
  • 参考文献159-166
  • 中文著作文献159-162
  • 中文期刊文献162-164
  • 中文论文文献164
  • 中文报告文献164
  • 英文文献164-166
  • 附录:大学政治文化调查问卷166-171
  • 致谢171-1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峰;;校园政治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王卓君;政治文化研究的学科背景及其启迪──兼论中国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起始[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王卓君;论个体政治行为层面上政治文化的三大作用力[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刘利才;论大学校园政治文化[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5 王沪宁;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6 潘懋元,谢作栩;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7 王卓君;政治文化研究与跨文化比较[J];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06期

8 金太军;近现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变革的历史反思[J];江汉论坛;2000年01期

9 李成瑞;;十年内乱期间我国经济情况分析——兼论这一期间统计数字的可靠性[J];经济研究;1984年01期

10 张洁;;试论新时期高校建设大学校园政治文化的意义[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本文编号:688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688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3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