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间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0:45
本文关键词:我国地区间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自1960年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提出以来,学者们在人力资本这一领域内的探讨就一直在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框架的完备。但人力资本理论仍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的计量研究方面。首先,是关于人力资本的存量如何测算的问题,从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来看,主要有:教育、健康、人口迁移和“干中学”,但这其中的一些指标难以量化或无法统计,所以对人力资本的测算主要采用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指标,通常以教育为主要指标。其次,由于人力资本的“异质性”特征,在人力资本总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经济增长水平的地区与之最佳匹配的人力资本结构也不相同。而目前,对于人力资本结构的界定却并不统一。本文对于人力资本总存量的测算,参照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以及已有的研究,考虑了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两个方面,并同时将其纳入到了生产函数模型,健康人力资本代理变量为我国各个地区的人口死亡率的倒数。而对于教育人力资本的结构,本文按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的长短将人力资本分为三类:基础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并在罗默的两部门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数理推导,引入人力资本结构这一因素,数理分析的结论表明: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总存量及其它因素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力资本结构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具体的计量分析方面,本文的研究样本为我国1994年至2011年的相关数据,数据均来源于各个年份的各类统计年鉴。本文做了两个计量分析,其一是分别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弱的负相关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正的相关作用。其二是分析了我国各个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专业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加的促进作用偏弱,增加东部地区的专业型人力资本的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并且东部地区的专业型人力资本应当向中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的基础型人力资本和技能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专业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应当鼓励引导中部地区的基础型人力资本和技能型人力资本向东、西部地区转移,同时还需要加大对中部地区的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投入,以促使中部地区更多的基础型人力资本和技能型人力资本向专业型人力资本转化。而相对与中、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相对较低,单纯依靠高层次的专业型人力资本的增长并不能有效解决西部人力资本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而需要提高该地区整体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并带动经济增长。从人力资本及结构的形成途径来看,教育是人力资本及结构形成的主要途径。而教育投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形成与人力资本的投入存在滞后性,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所以政府的教育投入需要作出长期的、整体的规划。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来看,我国将逐步摆脱依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改为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各地区的经济结构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相应的调整各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本文对我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以及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将为我国各地区的合理的分配教育、卫生资源,有效的调整人力资本结构提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结构 经济增长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49.2;F124.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绪论13-19
- 1.1 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13-14
- 1.1.1 选题的背景13
- 1.1.2 选题的意义13-14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14-15
- 1.2.1 研究目标14-15
- 1.2.2 研究内容和结构15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5-18
- 1.4 主要创新点18-19
- 第2章 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19-35
- 2.1 从古典经济学到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19-20
- 2.2 人力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方面的进展20-30
- 2.2.1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21-26
- 2.2.2 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26-30
- 2.3 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方面的研究30-32
- 2.4 对已有文献的简要述评32-35
- 第3章 人力资本及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35-52
- 3.1 人力资本及结构的形成途径35-42
- 3.1.1 “干中学”对人力资本水平及结构的影响35-36
- 3.1.2 人力资本迁移对人力资本水平及结构的影响36
- 3.1.3 健康投入对人力资本水平及结构的影响36-39
- 3.1.4 教育对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39-42
- 3.2 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42-47
- 3.3 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47-50
- 3.4 本章小结50-52
- 第4章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与人力资本结构52-65
- 4.1 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52-53
- 4.2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格局53-61
- 4.2.1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53-56
- 4.2.2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结构格局56-61
- 4.2.3 我国各地区的劳动力就业人口结构61
- 4.3 我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与结构61-63
- 4.3.1 我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61-62
- 4.3.2 我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62-63
- 4.3.3 我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63
- 4.4 本章小结63-65
- 第5章 人力资本及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65-77
- 5.1 实证研究的目的和需要考虑的因素65-68
- 5.2 实证模型建立与指标变量的选取68-73
- 5.2.1 实证模型的建立68-70
- 5.2.2 数据来源与指标变量的选择70-73
- 5.3 实证检验的方法73-77
- 5.3.1. 数据特点73-74
- 5.3.2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74-75
- 5.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75
- 5.3.4 Hausman检验75-77
- 第6章 人力资本及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77-98
- 6.1 各地区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77-89
- 6.1.1 相关数据的直观分析77-81
- 6.1.2 实证检验的结果81-89
- 6.2 对各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结果89-96
- 6.2.1 各地区相关数据的直观分析89-92
- 6.2.2 实证检验的结果92-96
- 6.3 木章小结96-98
- 研究结论及展望98-101
- 1 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建议98-100
- 2 未来的研究展望100-101
- 致谢101-102
- 参考文献102-113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1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瑛,狄增如,方福康;包含人力资本的宏观经济增长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张晓雪,周亚,李克强;中国人力资本总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教育扩展和人口变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吴方卫,张锦华;教育平等的地区分化与地区分化下的教育平等——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状况的一个考察[J];财经研究;2005年06期
4 郭腾云,徐勇;1952~2003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长期变化态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5 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刘瑾,邹建平;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6 庄子银,邹薇;公共支出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7 刘海英,赵英才,张纯洪;人力资本“均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11期
8 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J];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9 李亚玲;汪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一项基于中国各地区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10 王成新;孙晓鸥;;中国区域人力资本结构模式的实证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712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712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