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教学的内在目的性—一位高中政治课教师的观念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8-24 20:30

  本文关键词:教学的内在目的性—一位高中政治课教师的观念与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摘要】:一国家的教学内在目的性体现在课程目标上。课程目标最基础的来源是社会生活问题。在学科专家的建议中,课程目标被具有“实体形态”的学科知识悄悄替代了。这样,课程目标的实现问题就转化为,学习如何突破狭窄范围内的学科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及社会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的问题,但教师对课程知识开发的不断深入是以教师教学能超越国家考试评价为前提条件的。国家课程目标的实现试图通过课程评价作担保,事实上,课程评价突出表现为以选拔与淘汰为价值取向的考试评价,而考试评价是无法实现课程目标的。在教与评的较量中,知识评价被题意表征破解;能力评价被教师的解题策略破解:情感评价因隐含在评价标准中的行为密码的解密而显得无足轻重。课程目标在考试评价中仅存学科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二教学目标中应该有教师的教学意向,而教学意向的获得需要课程目标的规范。从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教学目标的生成需要教师经历知识观、过程观、价值观的知与行的磨合。探讨知识的育人价值离不开知识哲学。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将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群体主义知识观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揭示知识内在的问题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柏拉图式的知识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揭示知识内在的价值取向,领悟人的尊严。总结不同过程观的过程形式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性工程。基于过程目标的教学行动是共时态结构与历时态行动的交叉把握。任何一种教学过程都是由趋向结构的教材理解力与趋向选择的生活事件感受力的交互作用的结果。教师教学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教学行动。基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行动就是学科教学的价值引导。学科教学的价值引导是在学科知识基础上挖掘知识内在的德性追求,将知识教学与价值引导结合起来,让价值引导推向道德自律的境界。教学目标体现了课程目标在教师主体中的完善程度,突出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境界。三从教育目的的实践历程看,学习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归属。学习目标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让教学走向审美。如何做到学习目标的形质兼美?对学习目标的形式美而言。首先,学习目标的形式美要展现活生生的学生生命力;其次,学习目标的形式美要培育不同学生的多样性格;第三,学习目标的形式美要创造学生情感的表达形式。对学习目标的内容美而言。首先,学习目标的内容美要实施学生知识创造的学习;其次,学习目标的内容美要适应异质性学习结构;第三,学习目标的内容美要实现学生生活的道德扩展。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的德性养成。知识学习可以“转识成智”,也可以通过价值知识来扩展个体的生活经验,从而实现德性的养成。
【关键词】: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33.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9-19
  • 一、选题缘由9-12
  • 二、研究文献综述12-17
  • 三、研究技术路径17-18
  • 四、研究方法18-19
  • 第一部分:基于课程目标的教与评的较量19-69
  • 1 教育目标的选择20-26
  • 2 课程目标的主体悖论26-32
  • 3 课程知识的可能价值32-37
  • 4 课程评价的符号交换37-43
  • 5 知识评价的题意表征43-48
  • 6 能力评价的对策演化48-56
  • 7 情感评价的行为密码56-62
  • 8 从策略保守转向教评和谐62-69
  • 第二部分:基于教学目标的知与行的磨合69-123
  • 1 教学目标的教学意向70-76
  • 2 知识观的意义向度76-83
  • 3 知识的三维深度教学83-89
  • 4 过程观的过程形式89-96
  • 5 过程的“结构与选择”机制96-104
  • 6 价值观的行动依赖104-110
  • 7 价值引导的界定、发现和实施110-115
  • 8 教学能力与教学境界115-123
  • 第三部分:基于学习目标的形与质的和美123-176
  • 1 学习目标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124-131
  • 2 活的经验131-138
  • 3 课堂上的笑138-144
  • 4 情感表现形式的创造144-150
  • 5 实施知识创造的学习150-156
  • 6 构建异质性学习结构156-163
  • 7 深化学生利益的道德扩展163-170
  • 8 德性养成与价值教育170-176
  • 附录:对一个特级教师教学实践与教学观念的研究报告176-183
  • 参考文献183-189
  • 博士在读期间成果目录189-191
  • 后记191-19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萍;童建军;;德性法理学视野下的道德治理[J];哲学研究;2014年08期

2 刘长欣;;道德教育及其知识化路径[J];教育研究;2014年08期

3 潘雷琼;黄甫全;;优良品德学习何以使人幸福——美德伦理学复兴的文化哲学解析[J];教育研究;2014年08期

4 李怡明;李森;;论课堂教学结构异质化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06期

5 钟晓琳;朱小蔓;;再论德育中的“知识”与“生活”——基于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改革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06期

6 杨慧民;王前;;道德想象力:含义、价值与培育途径[J];哲学研究;2014年05期

7 陈佑清;;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探析[J];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8 陈秉公;;“结构与选择”机制下的人的生命本体——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新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9 杨勇;;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方法和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03期

10 刘永谋;;论知识论的群体主义转向[J];哲学研究;2014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武晓伟;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32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732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a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