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型视角下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10:08
本文关键词:农业转型视角下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业转型 西北旱作区 传统乡村聚落 更新与发展 营建模式
【摘要】:在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下,农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农业。在农业转型背景下,依靠资源消耗支撑的粗放型生产的聚落营建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居住理念发生转变,对于居住空间的要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聚落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的需求,,聚落的空间重构是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的必然趋势。 西北旱作区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发源地,以黄土高原为代表的西北旱作区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失调、社会经济落后等诸多严峻问题。在农业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在这样一个极其特殊区域中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如何协调建筑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内在矛盾,建立并发展符合该区域整体特征、生产生活规律的人居环境,尤其是传统乡村聚落的更新与发展模式的探索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现代农业转型期,西北旱作区人居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尤为突出,该地区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普遍存在传统乡村聚落布局不适应当前生产方式、聚落营建资源消耗过度、缺乏科学的技术体系支撑、地域特色缺失等诸多问题,且矛盾日益突出,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十分迫切而必要。 论文研究站在整体生态系统和谐、人与资源关系和谐的高度,以西北旱作区为整体地理单元进行考察。选取西北旱作区典型传统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在农业转型视角下,就其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作为研究切入点,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以人居环境学、农村经济学、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将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还原于生态系统的宏观背景之中,重点研究农业发展与聚落营建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寻、揭示农业发展不同阶段聚落形态演进的动力机制。深入挖掘该地区传统乡土建筑营建中蕴含的本土营建智慧,尝试优化聚落营建过程中的能源利用与技术支撑体系,探讨适宜的聚落营建模式,尤其对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探讨,为缓解西北旱作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构建西北旱作区聚落在农业转型期的营建基本理论框架,能够补充传统乡村聚落理论研究中农业视角研究的不足,对于探索农业转型期西北旱作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较为突出的科学意义。 论文同时结合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归纳总结出适应该地区生态系统特征的传统乡村聚落的更新发展模式,为今后相关研究、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论文的创新点: 从农业转型视角出发,以聚落整体生态系统和谐为研究目标,对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营建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提出符合西北旱作区生产特征的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理论框架与适宜的技术支撑体系。本研究是对目前国内此领域研究的扩展,同时也是对现有传统乡村聚落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必要补充。 1)研究的独特视角:从农业转型视角出发,以西北旱作区为整体地理单元进行分析探讨,以人居环境学、农村经济学、生态学学等为理论指导,研究“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 2)注重旱作区的不同产业方式研究,营建模式理论与营建技术体系并重:在现代农业转型背景下,以聚落整体生态系统和谐为研究目标,从传统乡村聚落农业生产与聚落营建模式之间的关系入手,梳理农业发展不同阶段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从理论层面对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模式深入剖析,尝试建立营建模式理论框架,同时优化营建技术体系,使营建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相统一。 3)在农业转型视角下,结合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的不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适应西北旱作区农业发展的三种聚落营建模式。
【关键词】:农业转型 西北旱作区 传统乡村聚落 更新与发展 营建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82;TU982.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1 绪论12-34
- 1.1 研究背景12-16
- 1.1.1 选题来源12-14
- 1.1.2 问题的提出14-15
- 1.1.3 几个基本概念15-16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6-18
- 1.2.1 研究的目的16-17
- 1.2.2 研究的意义17-18
- 1.3 研究现状18-25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8-21
- 1.3.2 国外研究现状21-22
- 1.3.3 国外乡村重建案例22-24
- 1.3.4 已有研究的不足24-25
- 1.4 研究的范围与内容25-29
- 1.4.1 研究范围25-27
- 1.4.2 研究内容27-29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29-30
- 1.6 研究方法30-31
- 1.7 论文研究框架31-32
- 1.8 小结32-34
- 2 中国农业发展与农业转型34-64
- 2.1 中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34-40
- 2.1.1 原始农业34-36
- 2.1.2 传统农业36-38
- 2.1.3 现代农业38-39
- 2.1.4 农业发展三个阶段特征比较39-40
- 2.2 农业区划与农业类型40-44
- 2.2.1 农业区划40-42
- 2.2.2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42-43
- 2.2.3 农业类型43-44
- 2.3 干旱与旱作农业44-52
- 2.3.1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44-47
- 2.3.2 旱作农业的概念47-48
- 2.3.3 中国旱作农业区特点与分布48-50
- 2.3.4 西北旱作区的农业特点50-52
- 2.4 土地制度与农业转型52-62
- 2.4.1 中国的土地制度发展与变迁53-57
- 2.4.2 中国农业转型57-59
- 2.4.3 西北旱作区农业转型59-61
- 2.4.4 农业转型对乡村聚落的影响61-62
- 2.5 本章小结62-64
- 3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类型与特征64-100
- 3.1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历史演变概述64-73
- 3.1.1 传统乡村聚落的起源64-65
- 3.1.2 传统乡村聚落的历史演变65-72
- 3.1.3 传统乡村聚落的演进规律72-73
- 3.2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分类73-75
- 3.2.1 传统乡村聚落分类73
- 3.2.2 以地理环境为依托的三种传统乡村聚落73-75
- 3.3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特征75-85
- 3.3.1 总体分布特征75-76
- 3.3.2 聚落形态特征76-80
- 3.3.3 聚落文化特征80-81
- 3.3.4 聚落经济特征81-82
- 3.3.5 聚落生态特征82-85
- 3.4 影响传统乡村聚落演变的主要因素85-98
- 3.4.1 农业资源要素86-93
- 3.4.2 经济因素93-96
- 3.4.3 社会及文化因素96-98
- 3.5 本章小结98-100
- 4 西北旱作区乡村聚落建设历程与现状100-116
- 4.1 我国乡村聚落建设历程100-104
- 4.1.1 乡村聚落数量发展演化100-102
- 4.1.2 乡村聚落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102-104
- 4.2 农业转型期乡村聚落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104-112
- 4.2.1 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105-106
- 4.2.2 民居地域性特色缺失106-108
- 4.2.3 传统乡村聚落空废化现象严重108-109
- 4.2.4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不完善109-112
- 4.2.5 问题总结112
- 4.3 农业转型期传统乡村聚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12-114
- 4.3.1 机遇与挑战112-113
- 4.3.2 聚落更新发展思路113-114
- 4.4 本章小结114-116
- 5 农业转型期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研究116-182
- 5.1 陕北黄土高原旱作区乡村聚落更新117-133
- 5.1.1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暖温带半干旱农业区概况117-121
- 5.1.2 陕北黄土高原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现状121-123
- 5.1.3 聚落形态、布局、存在问题比较分析123-130
- 5.1.4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聚落产业更新发展模式130-131
- 5.1.5 应对产业转型的聚落更新发展模式131-133
- 5.2 青海东部农业区乡村聚落更新133-143
- 5.2.1 青海东部低山丘陵半干旱偏旱农林牧区概况133-134
- 5.2.2 青海东部旱作农业区传统乡村聚落现状134-137
- 5.2.3 乡村聚落形态分类137-141
- 5.2.4 不同形态聚落分布特点141-142
- 5.2.5 青海东部农业区聚落产业更新发展模式142-143
- 5.3 面对产业转型传统乡村聚落的更新143-178
- 5.3.1 以现代旱作农业为主的聚落更新145-157
- 5.3.2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主的聚落更新157-162
- 5.3.3 以文化产业开发为主的聚落更新162-178
- 5.4 传统乡村聚落更新发展模式研究178-180
- 5.4.1 产业转型178-179
- 5.4.2 聚落更新营建类型179-180
- 5.5 本章小结180-182
- 6 西北旱作区典型民居更新营建探索182-223
- 6.1 典型民居的类型与特征182-192
- 6.1.1 西北旱作区民居分类182-188
- 6.1.2 西北旱作区民居现状188-191
- 6.1.3 原因分析191-192
- 6.2 窑洞民居更新设计研究192-202
- 6.2.1 陕北窑洞民居现状192-195
- 6.2.2 窑洞民居更新营建195-197
- 6.2.3 窑洞民居更新策略197
- 6.2.4 窑洞民居更新实践案例197-202
- 6.3 庄廓民居更新设计研究202-219
- 6.3.1 河湟地区传统民居特征202-209
- 6.3.2 青海东部河湟地区民居营建探索209-219
- 6.4 庄廓民居更新营建保障措施219-222
- 6.4.1 更新建设指导原则219-220
- 6.4.2 政策措施220-221
- 6.4.3 实施措施221-222
- 6.5 本章小结222-223
- 7 基于清洁能源利用的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探索223-256
- 7.1 概念的提出223-231
- 7.1.1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223-225
- 7.1.2 清洁能源利用及分类225-231
- 7.2 民居营建中清洁能源利用的必要性231-234
- 7.2.1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必要性231-232
- 7.2.2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意义232-233
- 7.2.3 清洁能源在乡村聚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33-234
- 7.3 西北旱作区能源利用现状234-249
- 7.3.1 西北旱作区能源利用特点234
- 7.3.2 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太阳能234-244
- 7.3.3 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沼气244-249
- 7.4 民居更新设计案例249-255
- 7.4.1 内蒙古园子沟村窑洞民居改造设计249-252
- 7.4.2 内蒙古园子沟村生土民居改造设计252-255
- 7.5 清洁能源利用的策略与方法255
- 7.5.1 利用网络化255
- 7.5.2 技术标准化255
- 7.5.3 推广模块化255
- 7.6 本章小结255-256
- 8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探索256-266
- 8.1 传统乡村聚落更新发展256-262
- 8.1.1 城乡一体化理念及其对村镇建设的启示256-258
- 8.1.2 聚落规划原则258-259
- 8.1.3 聚落营建措施259-262
- 8.2 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262-264
- 8.3 本章小结264-266
- 9 结语266-270
- 致谢270-272
- 参考文献272-280
- 图表目录280-287
- 附录 1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287-291
- 附录 2 岱海园子沟村调研问卷291-293
- 附录 3 岱海园子沟村建筑调研测绘图293-29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平;;西北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生态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2 刘晓星;;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的有机演进途径及其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3期
3 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5期
4 孟广文;Hans Gebhardt;;二战以来联邦德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演变[J];地理学报;2011年12期
5 刘巽浩;对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农业若干规律性问题的探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年01期
6 甘枝茂,甘锐,岳大鹏,刘啸,裴新富;延安、榆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土地利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7 牛廷伟;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考察[J];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8 何仁伟;陈国阶;刘邵权;郭仕利;刘运伟;;中国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趋向[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8期
9 刘永伟;张阳生;李奕;;近10年来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10 王小丁;钟文静;;古代中国农业聚落初探[J];安徽史学;1991年03期
本文编号:764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764958.html